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衣食免費,還學一門手藝?抗戰時期上海的乞丐日子究竟過得如何?

衣食免費,還學一門手藝?抗戰時期上海的乞丐日子究竟過得如何?

原標題:衣食免費,還學一門手藝?抗戰時期上海的乞丐日子究竟過得如何?


邵雍,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會黨史研究會副會長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的乞丐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全面抗戰爆發後,熱心上海慈善事業的人士認為,對於遊民「根本上之救濟,厥唯教養」。1938年,屈文六、李規庸、朱少屏、陳鶴琴、杜達等慈善界領袖及熱心人士聯合發起成立上海乞丐救濟會,並制定了計劃,大綱如下:



戰火中的上海


緣起:乞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世界各國,無不以適當的方法,予以救濟,蓋影響所處,不特違反人道,有礙市政觀瞻,且與社會安寧,關係至巨。滬市乞丐為數本多。自戰事發生以來,難民之流為乞丐者蓋眾,如加以教養,仍可復為良民,同人等有鑒於斯,擬設一救濟會,以收容教養之,惟心長薄,尚有待於明達之匡助焉。

組織:集本市租界當局,各社會團體及熱心公益人士,組一有力之救濟會,暫名為「上海乞丐救濟會」。設理事會總共事,設各股以襄理會務。


收容:為應現實之需要,及經濟之限制,擬先收容流浪街頭之婦女兒童著手,一侯辦理稍具規範,逐漸推行於一般乞丐。



抗戰時期顛沛流離的群眾


教育與習藝:就各人個性之所近,施以識字及補習教育、灌輸各種實用知識,同時提高德性,復察其環境、興趣、資質、令之習藝,使有技能足以自給(收容期間)教育與輕易工藝之學習。以三個月為期,其繁難者延長其學習期,一侯期滿,分別介紹或遣送之。

經費之籌募與支用:擬由各會員分別擔任籌集,同時並請當局予以補助。開支之多寡,一以收容之多數為衣歸。除開辦及設備費,及日常管理費外,每一乞丐之衣食,平均每月五元計算。從屈文六等人制定的計劃大綱中可以看出,從組織收容到教育與習藝均有考慮。這樣一套較完整的救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救助乞丐。


據1940年4月16日《申報》的相關報道:1939年由上海各領袖善團及中外人士於滬戰時組織的上海國際救濟會「協助法租界當局,收容街頭乞丐,施以感化教育」。「上海國際救濟會受法租界公董局委託,在該會西愛咸斯路第二收容所收容街頭乞丐,現共收容1289人,繼已分別調查墮落原因,正積極施以感化教育及生產技術。茲據該會發表乞丐留居所各項統計如下:(一)教育程度統計,文盲419人,小學431人,中學54人,大學3人,老弱殘廢382人。(二)職業統計,農102人,工318人,商382人,學86人,無業游民95人。(三)沾染不良嗜好統計,白粉37人,鴉片222人,賭博94人,其他惡劣嗜好88人,無嗜好者848人,現已分班予以教育。計高級班45人,中級班172人,低級班177人,婦女班46人,工徒班39人,臨時工人班76人,其餘老弱殘廢者亦予以精神講話。」



抗戰時期上海的底層民眾


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對救濟乞丐問題的處置原則可歸納為:(1)工部局經費不能作救濟乞丐之用,只能就與治安、公共衛生有關事項給予有限制的補助金。收容乞丐事也不能由工部局僱傭人員或設立處所辦理。(2)救濟乞丐的事應由私立及公立慈善機關承擔。(3)工部局所擬救濟乞丐計劃,目的是使所有乞丐在經濟方面均有自立的能力,並陸續將其遣送回籍。使收容人數依次減少。

《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生活邵雍》 《聯合時報》2015年1月13日


作者簡介:邵雍,男,浙江慈溪人。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師從魏建猷先生,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校重點學科社會學負責人。


專業特長為中國近現代幫會及下層社會史。學術專著有:《中國幫會史》下編(34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連同上編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三等獎)、《中國會道門》37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民國綠林史》30萬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秘密社會第六卷·民國幫會》30萬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國近代販毒史》、《中國近代妓女史》、《中國近代綠林史》,上述專著為國內外十餘種學術專著作為主要參考書或直接引用。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15級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邵雍教授觀近代 的精彩文章:

TAG:邵雍教授觀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