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高明的「植物生長觀察記錄」

最高明的「植物生長觀察記錄」

一起來謳歌春野小生命的驚奇吧。

逢春天,萬物長,小朋友對「生長」的問題,也會絡繹繽紛起來。校園裡、家庭里,各種各樣的「種植觀察作業」也紛紛出現。我們多久沒有用赤子之眼,凝神一株草、一朵花的生長?沒有用冷靜又讚歎的筆觸,記錄與傳播這去而復來、永垂不朽的地球史詩?今天首發的這套書,不僅僅是最高明的「植物生長觀察記錄」,也在謳歌著春野小生命的驚奇。

點擊購買

冬天,蒲公英會將它的根緊緊深深扎在大地,在春天,它又悄悄生出花苞。

這春去冬來的四季里,蒲公英生長著它自己的小生命——在不到一個月從花苞到花開的短短時間中,蒲公英要完成的大大願望是飛向遠方。

牽牛花的生長旅途,卻選在了夜晚。在那些晚上,它靜靜梳洗打扮,等待清晨——在這場準備里,它的子葉破土而出,根莖卻向下延伸。

知道嗎?一粒牽牛花的種子,居然可以結出兩百多粒新種子!

一顆新鮮的葵花被種入土裡,長大了,就魔術一樣變出高高的莖葉,和密密的真葉。

花的莖朝著太陽,恭候花苞的出現。在花朵綻放的過程中,大大的向日葵花盤也出現了,那裡面,竟然有兩千多朵小花——也就是說,會結出兩千多粒新的葵花籽來。

之所以說,這套書是最高明的「植物生長觀察記錄」,是因為它不僅僅傳授著植物的科普知識,在這之上,更是儘力謳歌著春野小生命的驚奇。

這套關於「生長」的故事裡,雖然處處都是嚴謹,卻又處處流動著詩的氛圍——它是關於生長、生命的詩,是去而復來、永垂不朽的地球史詩。

作者荒井真紀,這個16歲就開始跟隨被稱為「日本法布爾」的繪本大師——熊田千佳慕學習動植物知識與插畫的,著名科普作家的畫筆下,那些被傾注在作者這套唯一出版的,系列繪本中的,是深厚功力里對植物的深深情感,與對生命韻律的深深讚美。

「孩子如幼苗,仰天地之靈氣而自然生長,所倚人力,只需寥寥幾鋤而已。」

這是三五鋤在最深處,所倚靠的相信,如同孩子們倚靠天地的靈氣,如同蒲公英、牽牛花和向日葵,倚靠大自然的節奏。

這份「植物生長觀察記錄」,記錄的,正是寫給孩子們讀的,那些和他們內在潮汐共同起伏的「倚靠」,是關於年幼生命生長起來的記錄,是為了能綻放出新驚喜所需要的細膩與鄭重。

在那些絡繹繽紛的,小朋友們關於「生長」的好奇問題到來時,這樣一份記錄,正是最好的解答。

「種下一粒向日葵的種子,悉心地照料它,直到它開花,結果。」——向日葵的故事,會這樣周而復始地生長下去,而孩子們,也會這樣倚靠著這樣鮮活的文圖講述,長大開花。

文漫/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蒲公英》《牽牛花》《向日葵》三本 精裝首發

適讀年齡:3歲開始聽讀,4歲~12歲自主閱讀/男女通讀

從一粒種子的旅程,看世間萬物的奧秘

在引導孩子與自然建立聯結的過程中,很多媽媽苦於自己的植物知識儲備不夠,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這套書所選《牽牛花》、《向日葵》、《蒲公英》通過三種非常常見的植物,建立起孩子和植物的聯繫,藉由這份聯繫,引導孩子關注到生命更多的表現形式。

植物的根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生長

荒井真紀所著《一粒種子的旅程》系列叢書,用孩子可理解的語言,簡明大氣的圖片,展現出了動態的、有變化的、富有生命力的植物的生長過程。它是一本科普書,但它更像是一本生命讀本。

作為一個城裡長大的小孩,我從來沒有關注過,蒲公英成為絨球以前的樣子。蒲公英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名詞,和這個名詞相配的就是一個個小小的「降落傘」。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和蒲公英之間的聯繫實際上是斷裂的。而這份無意識,也阻斷了我對它以及其它更多事物的了解。

蒲公英的花期只有兩三天

不再開放的花,

一朵朵傾向地面,

它們會就此凋落嗎?

花期過後,種子逐漸成熟,蒲公英也終於變成了我印象中的模樣。在這一本書里,我終於有機會重新與它遇見——

-你好,我是蒲公英。

-你好,很高興認識你。

看完這套書以後,我最迫切的,是想和孩子一起,去經歷一份完整的生命變化。

用手指在土裡戳一個洞,然後放進去一粒種子。薄薄地蓋上一些土。

書中的三種植物都會是非常好的嘗試,讓孩子對照書中的說明去觀察實際種植過程中的變化。

除此以外,日常食用的蘋果籽、龍眼籽、火龍果籽都是孩子種植、觀察植物的好機會,在這當中,讓孩子感受到真實、寧靜的植物之美、自然之美。

而這僅僅是開始。

花朵在白天和晚上的狀態是否一樣?為什麼會產生不同?

有一位非常喜歡畫向日葵的畫家,創造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顏色——梵高黃。

你會發現,在一粒種子里,可以找到通往世間萬物奧秘的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五鋤教育 的精彩文章:

喚醒沉睡在心靈深處的故事

TAG:三五鋤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