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曲記憶 代疃尋古

海曲記憶 代疃尋古

後村鎮及附近主要龍山文化遺址分布

小代疃遺址位於日照市東港區後村鎮小代疃村西,面積約40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時期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規模較大的一處文化遺存,對於研究新石器晚期的聚落形態、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農曆七月,驕陽似火。

循著先人的脈動,又一次走在了尋訪的路上。此行,為龍山文化遺址小代疃。

若以為:尋訪遺址,難覓景緻,甚至索味,實則不然。

當你用雙腳真切地踏在遺址之上,雙目微閉,摒心靜氣,用心體味,自會感知,由泥土中升騰的那一縷氣息,打通經脈,沁入心脾,通徹全身,個中喜悅,難以言表。

真切地深入一處遺址,你甚至在剎那間就會被那跨越時空的交融所震撼。

我樂於享受這樣一個過程,這樣一份震撼,這樣一種境界。

出日照,至竹洞天風景區,折而西行,溯付疃河而上,穿皋陸,即至小代疃村。

皋陸二字,頗有學問。

皋,本義為澤邊地,泛指岸邊,水旁陸地。如皋渚,水邊地;皋陸,水邊平地;皋隰,水邊低濕地;皋滸,高岸和水邊;皋壤,澤邊窪地;皋蘭,生於水澤邊的蘭草;皋澤,沼澤地帶;皋藪,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帶;皋壤,澤邊之地;皋原,沼澤和原野;皋圃,池澤園等延伸詞語。

洪武年間,皋陸先民遷此立村時,選址在兩河之間的高低上,因而取名皋陸。在此地先有漢家皋陸,後丁家皋陸、辛家皋陸立村。因名可知,先民立村時,其中定有博學鴻儒。

小代疃村,在付疃河上游,亦沿河而建,毗鄰日照水庫。史料記載:明朝洪武二年,代姓遷入此地居住,其中大哥遷入大代疃,小弟留住此地,故稱小代疃。

行車至代疃,停車問路。不成想,連續問過幾人,均不知村內有遺址,連河邊樹下一納涼的古稀老人亦未可知,不免讓我吃驚。後經村內商店老闆指引,方知通往遺址的道路。

沿著村民指點的方向,我們尋至一片丘陵,時值夏日,遠遠望去,鬱鬱蔥蔥。行近後在一片蔥蘢茂密的玉米地旁,可見文物保護碑掩映其中。

保護碑背靠一處變電房,整個遺址之上遍布莊稼,時值盛夏,一派豐收景象。先民遺存,靜謐的處在這鬱鬱蔥蔥之下,不知先民是否跨越時空感知到我們的誠摯拜謁。

據同行的文物專家介紹,該遺址自西向東傾斜,分布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採集的陶片以夾砂黑陶為主,少量泥質紅陶、磨光黑陶,個別白陶,紋飾有附加堆紋、乳釘紋、弦紋。可辨器形有鼎、鬹、匜、罐、盆、杯、豆、器蓋,以及石矛等。

該遺址是一處內涵豐富的龍山文化遺址,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社會形態具有重要意義。1989年3月遺址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土崗之上,環顧四周,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在想:在這片先民曾經繁衍生息的、神秘而又沉寂的土地上,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幾千多年的祖先,你們從何處來,後來又往何處去?

古人生活景象圖

考古,是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

考古工作的開展,一批古人類居住遺址的發現,大量古文物的出土,栩栩如生地講述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的故事。

據日照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楊深富介紹,上世紀8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普查過程中首次發現了這處遺址。在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後證實,小代疃曾是一處龍山文化時期人類集居的處所。淳樸的當地村民不會想到,幾百年來祖輩耕種的這片土崗,竟是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先民群聚之地。

如今,遺址上滿是村民種植的玉米,一片蔥蘢碧綠。我們在遺址上細細搜尋著,希望能尋到祖先遺留給我們的陶器碎片。專家的獨具眼光,很快就尋到了幾塊碎片,有堆紋的、有乳釘紋、有弦紋的,讓我們這些初涉遺址的人很是著迷。

這些碎片都是古人所用陶器皿的碎片。專家說:在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階段,日照地區是沿海文化發達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近年通過調查發現,大汶口文化晚期開始,這裡出現了以堯王城、丹土、東海峪等為中心的聚落群;到龍山文化早期,則演變為北部以兩城鎮為中心、南部以堯王城為中心的兩大集團,並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中期。小代疃即為這一時期的群居部落遺址。

環顧四周可見,遺址向東200米為付疃河河道,北部位於付疃河河道內,西隔100米與丘陵相望。遺址的東北部、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有一條水渠穿過,西南部和東部為現代村居。

龍山文化陶器復原

通過現有資料可知,小代疃遺址為龍山文化時期一中型聚落遺址。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龍山文化時期的魯東南地區,在經歷了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長時段的發展之後,至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期,社會分化的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分化導致的社會分層日益明顯,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遺存資料顯示,在龍山文化時期,日照兩城、堯王城南北兩大居住群的聚落遺址已經明確地分化出大、中、小三級的差別,並且在數量上呈現一種金字塔狀結構,即大型遺址堯王城、兩城,中型聚落遺址則有東海峪、小代疃等數處,小型聚落遺址則占絕大多數。

據同行的專家介紹,從遺址發現的文物結合日照地區的文化遺存資料分析,幾千年前,這裡應是一處比較繁榮的村落,居民至少在幾百人,相當於現在一個行政村。

從小代疃遺址發現的可辨器形有鼎、鬹、匜、罐、盆、杯、豆、器蓋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石矛等生產用具,可以遙想當年居民的生活場景。

這裡地勢寬敞,依山傍水,視野開闊。居住在此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朝聞雞鳴,暮觀炊煙,周而復始,怡然自樂。

遠古文化遺址分布圖

黑陶的出現,是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標誌。

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種類較多,以紅陶為主,陶色多不純正,陶質較粗疏。

新石器時代中期,制陶技術顯著進步,普遍採用泥片貼塑法、捏塑法和泥條盤築法,出現慢輪修整口沿的技術。

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陶技術快速發展,流行泥條盤築法,快輪制陶技術迅速普及,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風格素雅凝重。

龍山文化時期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在這一時期,快輪制陶技術得到普遍採用,陶器有灰、紅、黑陶,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

龍山黑陶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以細泥薄壁黑陶的製作水平最高,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小代疃遺址發現龍山文化陶片以夾砂黑陶為主,少量泥質紅陶、磨光黑陶,個別白陶,紋飾有附加堆紋、乳釘紋、弦紋。紋飾可以說明在這一時期,此時的制陶技術已不僅專註在實用上,更兼有工藝特色,並將黑陶產品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當中。

日照境內古遺址的各類陶器是中國龍山文化著名、典型的陶器,被史學家稱為「原始文化的瑰寶」「華夏藝術之魂」,近日更是被命名為「中國黑陶文化之鄉」。

因小代疃遺址並未挖掘,出土文物極少。面對一片蔥鬱的莊稼,無從下筆。欣慰的是,日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而龍山文化又像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彩。不同時期的遺址遍布日照,每一處都散發著醇厚的文化氣息,這醇厚的文化氣息,以及發現的文物史料,為我成文助了一臂之力。

藍天、碧海、金沙灘的自然景觀,為這座年輕美麗的城市描繪出一幅幅絢爛多姿的畫面;散發著古樸濃郁的歷史文化,又讓港城走在了無窮魅力的前沿。

龍山文化瑰寶蛋殼黑陶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曲風韻 的精彩文章:

寫給兩株珙桐

TAG:海曲風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