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伯夷,叔齊:為什麼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下

伯夷,叔齊:為什麼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下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互相間的怨恨因此就少了「追求寬厚仁慈就能夠寬厚仁慈,還有什麼怨恨的呢?」我為伯夷叔齊兄弟相讓而感到悲壯,讀到佚詩而感到驚異。其傳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讓叔齊繼位等到父親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說:「讓你即位是父親的命令。於是逃向遠方。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

孤竹國的人民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當了國君。後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善於贍養老人,便去歸附他去了。等他們到達時,西伯已死,周武王用船載著文王的神主牌位,向東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敲打著周武王的馬頭勸說道:「父親死了不埋葬,馬上就發動戰爭,可以叫做盡孝道嗎?以臣子的身份去軾殺國君,可以叫做寬厚仁愛嗎?」武王的左右近臣想向他們施加武力。姜太公說:「這是講道義的人。』把他們扶起來並讓他們離開了。

武王平定了殷末動亂後,天下以周為皇家宗室,然而伯夷、叔齊卻以此為恥,守道義而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採摘薇菜作為食物。到了十分飢餓,將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詩歌。歌辭是:「登上那座西山啊,採摘那個野菜啊。用暴力代替暴力啊,不知道那是不對的啊。神農、虞舜及夏朝忽然間就湮沒了,我將要去哪裡呢?感嘆就要長逝不返了,這也是命運不濟啊!」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下。由這個傳說看來,他們是有怨氣呢?還是沒有呢?有人說:「天之道不講親疏,常將好運賜給善良的人。

」象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可以叫做善良的人了,不是嗎?積累了如此多的仁愛和高潔的行為,然而卻餓死!再說孔子的七十位學生,孔子只推許顏回是好學的人,然而顏回卻總是經常受窮,粗糠都吃不飽,並且後來還早逝。上天對善良的人報效施恩,又怎麼樣呢?盜跖每天都要屠殺無罪的人,吃人的肝、肉,殘醒暴戾,恣意妄行,聚眾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得以壽終正寢。

他又遵守了什麼樣的品德而如此呢?顏回和盜跖的比較,是這類事情中特別鮮明的兩個例子。至於到了近代,品行不端、動作不軌,專門干犯禁忌,而終身安逸享樂、命運富貴、衣食豐厚的人就更多了。有些人選擇地區隱居,碰到合適的時代然後發表言論,行動不通過平常的途徑,不遇到公正的人不發表自己的憤慨,然而卻碰到災難的,卻不可勝數。我對這一點非常困惑。

假如有所謂的天道,那麼它是對的呢?還是不對呢?孔子說:「思想及行為的方式方法不同就不要互相討論、互相出謀劃策。」這也是要各人聽從他們自己的志願。所以說:「富貴如果可以尋求並得到,那麼即使是做拿鞭子趕車的人,我都願意做如果不可求得,那麼我就聽憑我的愛好行事。」孔子又說:「天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柏之樹是最後凋謝的。

全世界都混混噩噩,清明的人才能顯現出來。哪裡會都認為盜跖富貴才那麼可貴,伯夷、叔齊就那麼輕微呢?」君子恨死後名聲不傳於世。」賈誼說:「貪婪的人為財而死,英雄為名而死,喜歡炫耀,以權為重的人為權而死,老百姓卻看重自己的生命。同在一個太陽底下的事物互相照亮,同一類的人互相尋求。雲因為龍騰而出現,風因為虎嘯而產生。聖人出現,事物才被發現。伯夷、叔齊雖然賢明,得到孔子的推許,他們的名聲才更加響亮。顏回雖然篤志於學,攀附於騏驥的尾巴,他的行為才愈加高尚。隱居的人,他們的留名與否,有時就取決於有無這樣的「附驥尾而得助」的機會。象好名聲沒滅而不得流傳的人,實在可悲。想努力刻苦行事以建立名聲的市民百姓,如果不攀附高高在上的人,好名聲怎麼能夠留傳、延續到後世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玄齡死後,大朝三冊贈大尉
年羹堯:清廷採納了他的什麼建議,加強對青海和甘肅的治理?

TAG:海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