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閃開 讓我歌頌閃閃發光的八零年代

閃開 讓我歌頌閃閃發光的八零年代

導語:《頭號wan家》原著小說與正在熱映的電影版,無疑是一曲電子遊戲玩家獻給電子遊戲玩家的情書——By Gamers For Gamers。原著作者厄內斯特·克萊因正是在80年代動漫、遊戲、電影的流行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而導演斯皮爾伯格也與這場熱潮密不可分。或許,每個宅男心底,都一個藏著金色菜單的秘密小屋。

即便是二刷《頭號玩家》,大東變身RX-78-2高達對戰機械哥斯拉的那一刻,我依然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整個電影院爆發出一陣驚嘆和掌聲。

那一刻,渾身精神抖擻的雞皮疙瘩們,似乎一個個都在放聲高歌:

「全世界熱愛 ACG 的宅男宅女們聯合起來!這是屬於我們的時刻!」

扮演大東的森崎溫在接受日媒採訪時說:「在高達出現的那一刻,『從動畫走向現實世界』這種次元壁突破的感覺最為強烈。」同時接受採訪的《頭號玩家》小說原作者厄內斯特·克萊因(Ernest Cline)也表示贊同,認為高達出現是影片一大亮點,「迄今為止只能在動畫中看到的高達蹦到了你的眼前,那種感覺非常美妙。」

若把電影看作是現代文化中的一種集體祭祀活動,那麼這一刻就是電影中的「降神 」時刻。這一刻,觀眾與造夢的導演、演員、編劇、特效等等「巫師」一起,實現了「通靈」一般的體驗。在我看來,有這樣的時刻,就是一部好電影。

斯皮爾伯格的「贖罪」

說起斯皮爾伯格和電子遊戲,我第一反應不是《頭號玩家》,而是引發了「雅達利震蕩」(Atari Shock)的斯皮爾伯格電影改編遊戲《E.T. 外星人》。

ET 遊戲雜誌廣告 圖/Wikipedia

1982年,36歲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的《E.T. 外星人》公映。電影概念來自他在父母離異之後幻想中的外星人朋友。電影票房大火,超過了《星球大戰》。當時已經被華納通訊收購的遊戲界如日中天的公司雅達利(ATARI)開始洽談製作電影授權改編戲。

以電影為基礎改編遊戲,而非移植街機投幣遊戲(如 PACMAN《吃豆人》)或在一個存在已久的系列基礎上開發遊戲,這一概念在當時是前所未聞的。後來據報道,華納方為購買改編權斥資2000-2500萬美元,在當時對於電子遊戲授權是相當高的數目。但由於版權談判曠日持久,雅達利的設計師霍華德·斯科特·華沙(Howard Scott Warshaw)最終只有六個星期的時間從零開始製作本遊戲。

Wikipedia

有趣的是,儘管《E.T. 外星人》遊戲開發只有六周,但開發者還是在遊戲里留下了彩蛋。《E.T.》是第一部動用專門美術設計師的電子遊戲,他的名字(Jerome Domurat)縮寫作為彩蛋出現在遊戲中。策劃兼程序員華沙的名字則成為另一個彩蛋。實際上華沙本人對這款遊戲評價是:

事實上《E.T.》是我成功克服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我在五星期內獨立編寫了這部遊戲,在雅達利遊戲開發部門無人可以接近這一紀錄。本作本應是一部更好的遊戲,但就五星期時限內來說,已經算是不差了。

我還發現用戶們不在意開發周期。他們唯一在乎的就是遊戲體驗。我認為《E.T.》是一部完整的、合格的遊戲。也有人喜歡它。它顯然算不上最差的或最粗糙的遊戲,雖說成為最差遊戲的作者也感覺不錯。在《E.T.》和《Yars" Revenge》之間,我囊括了最廣泛的玩家。

Wikipedia

雅達利 2600 遊戲機 圖/Wikipedia

雅達利生產了500萬盒卡帶(甚至超過了當時雅達利2600的主機銷量),以洪水猛獸般的力度大打廣告。然而,低劣的遊戲品質很快傳開,雅達利 2600 版的《E.T. 外星人》成了「垃圾遊戲」、「史上最爛遊戲」的代名詞,也成了1983年美國遊戲業大蕭條的象徵——這場蕭條又名「雅達利震蕩」(ATARI Shock)。

然而直至1982年12月發行,遊戲僅售出150萬份,導致雅達利仍囤積著大半的遊戲卡帶。遊戲同樣飽受猛烈批評,如今被認為是史上最糟糕的遊戲之一。遊戲質量的低劣迅速在人群中傳開,新聞媒介同時也在以「電子遊戲業第一個大失敗」等標題報道這件事情。劣質的遊戲品質無可避免地帶來難看的銷量,留給雅達利的只有賣不出的產品。《公告牌》雜誌的艾爾·佩吉(Earl Paige)報道稱大量未出售的《E.T.》和日趨激烈的競爭促使零售商要求遊戲廠商制定正式撤回計劃。 產品的接連碰壁讓雅達利1981年的業務往來雪上加霜。自信銷售火爆,公司把1982年的訂單一次性交給了經銷商。然而,1982年的遊戲銷售已經放緩,為了得到預期的高營業額而大量訂購遊戲的分銷商,乾脆將大量未售出的貨品還給雅達利。至此,公司很快發現自己持有數百萬份根本沒用的遊戲卡帶,根本沒法賣出去。

Wikipedi

1982年 斯皮爾伯格與 ET角色頭套 圖/ Amblin Entertainment

大量存貨積壓,巨額的版權使用費,以及大量的退貨,本作成為雅達利公司歷史上一次嚴重的財政危機。而賣不出的卡帶,造成了著名的「雅達利遊戲掩埋事件」(Atari video game burial)。1983年9月,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市報紙《阿拉莫戈多新聞》以一系列文章報道了大約10到20輛集裝箱車滿載雅達利公司的雜物、遊戲卡帶和遊戲主機,從雅達利位於得克薩斯州艾爾帕索的倉庫中運出,壓縮並深埋於該地的垃圾掩埋場。事件被媒體報道後,長期以來一直遭人懷疑,包括遊戲設計師華沙本人。他在2005年在媒體上公開質疑雅達利是否親手掩埋過幾百萬份卡帶,以及傳說中「一噸《E.T. 外星人》」

為了揭開謎團,微軟旗下的 Xbox Entertainment Studios 計劃於 2014 年拍攝有關掩埋事件和填埋場發掘的紀錄片《雅達利:遊戲結束》(Atari: Game Over)。計劃於2014年在Xbox One和Xbox 360平台獨家播出這部紀錄片。2013年底,這項拍攝計劃得到了阿拉莫戈多市議會的批准。挖掘計劃於2014年4月26日正式展開,微軟官方稱這是一次「見證電子遊戲歷史」的事件,全程向公眾開放。

挖掘現場 圖/Wikipedia

被挖出來的雅達利卡帶和包裝 圖/Wikipedia

《E.T.外星人》遊戲設計師霍華德·斯科特·華肖、《頭號玩家》小說作者厄內斯特·克萊因(Ernest Cline)和電影導演扎克·佩恩(Zak Penn)到場觀摩,參與紀錄片攝製。在場的還有當地居民,市政府官員阿曼德·奧特加(Armando Ortega)便是其中一位,據稱他是最初在1983年掠奪填埋場的孩子之一。奧特加表示,他和夥伴們淘到了十多部優質的遊戲,卻把《E.T.》的卡帶丟掉,在他們看來,「這遊戲爛透了……你簡直不能打通關。」當初負責填埋工作的前雅達利經理詹姆斯·海勒(James Heller)也主管了發掘工程。他自曝,最初是他下令給填埋場填上水泥的。海勒表示,被埋的卡帶只有72.8萬盒,反駁了有數百萬盒卡帶埋在這裡的都市傳說。

Wikipedia

當然,斯皮爾伯格對電子遊戲的「贖罪」是遠遠不夠的。E3 2013上,斯皮爾伯格為微軟展前發布會錄製了一段 VCR,宣布為《光環》(HALO)製作影視作品。五年過去,先出來是2010年就由華納兄弟買下改編版權的《頭好玩家》——畢竟影視作品籌備、改編更花時間,期間 Xbox Entertainment Studios 也解散了。不過劇集的籌備工作並沒就此「涼涼」。Showtime 的老闆 David Nevins 在2018年初接受 TV Guide 採訪時表示 Halo 電視劇集項目還在積極籌拍中,並沒有擱置。

看到《頭號玩家》電影里一群斯巴達戰士向城堡衝鋒場面的光環玩家,相信都和我一樣熱血沸騰。希望斯皮爾伯格不要讓我們等太久。

80年代 ACG 流行文化的「頭號玩家」

科技媒體 The Verge 在2014年報道《頭號玩家》小說作者厄內斯特·克萊因的時候用了這樣的標題:「Ernest Cline is the luckiest geek alive」(他是活著的最幸運的宅男)。當時他剛寫完第二本小說《無敵艦隊》(Armada),電影改編版權已經賣給環球影業。而第一本小說《頭號玩家》廣受好評,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這讓他進入了成功作家圈子,《冰與火之歌》作者馬丁老爺借他的復古跑車去開著玩,克萊因說沒問題只要給他一顆龍蛋就好。

克萊因和馬丁老爺談笑風生,注意他穿的藍色 Tee 就是雅達利LOGO 圖/ Ernest Cline

克萊因對科幻小說和一九八零年代流行文化的了如指掌,到了「出神入化」(legendary)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 2014 年微軟開挖「雅達利」埋葬的「寶物」時,克萊因必須在場。《頭號玩家》就是這種淵博「回憶殺」的集大成之作,這本小說最正確的打開方式就是一手翻書,一手查 Wikipedia 和 YouTube 看各種老電影、老遊戲的預告片和視頻。生於1972年,在俄亥俄農場長大的克萊因,和所有70後、80後一樣,成長在動畫、漫畫、電子遊戲、科幻電影等流行文化繁榮的年代。和同輩小孩一樣,他完完全全是個星戰迷,從手辦到午餐盒,從生日到聖誕節禮物,無不是星戰周邊。

對原著黨來說,克萊因本人參與編劇的電影版劇本里最大的遺憾,就是奧特曼變成了鋼鐵巨人以及「龍與地下城」桌面角色扮演遊戲元素的刪除;以及對《吃豆人》(PacMan)的大量描寫(原本主角得到「額外一條命」是靠打到吃豆人隱藏關獲得理論最高分)。克萊因從構思、寫作到最終出版《頭號玩家》(簡體中文引進版譯名為《玩家1號》)這本書花了整整八年時間。然後,他完成了一個宅男的終極夢想:擁有一輛《回到未來》系列電影中的復古德羅寧跑車(DeLorean)、海量的古董遊戲、遊戲機和周邊收藏、和 威爾·惠頓(Wil Wheaton)、馬丁老爺(George R.R. Martin)這樣的「宅男夢中好友」真的成了朋友,以及受到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本人的問候。

克萊因和兩位主演在一起 圖/ 華納兄弟

這樣一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願走出來的人,最終把他從流行文化中汲取的營養、符號、快感,最終又「反哺」回了流行文化。

在我看來,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間童年密室,那裡面埋藏了別人不懂,我們自己卻倍加珍惜的寶藏。那可能是一條BA的秘笈,一個沒有通關的遊戲,一個遊戲里少有人知道的彩蛋,一個帶你進入新世界大門的鄰家小哥。

流行文化總要降神。這一次,降臨的這位神不是什麼政治正確的吶喊,不是愛情至上的羅曼蒂克,不是任何意識形態的說教,不是家國情懷的滂湃宏大敘事……而是作為一個 ACG 死宅,見到無數耳熟能詳、陪伴我們長大的動漫、遊戲角色。

在遊戲設計師的「童年小屋」里,男主角最後問「綠洲」創始人和設計師哈樂迪:「您不是死了嗎?那現在的您是誰?」

哈樂迪說:「謝謝你玩我的遊戲。」

而作為一個泡在電子遊戲中長大的玩家,我也想說:

「謝謝八零年代。那個無憂無慮,打開電視就可以自由地看到美影廠、日本、美國、全世界動畫片,接觸到各種各樣流行文化,東西方文化隔閡扁平化的時代。我懷念那個好時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就在現場 的精彩文章:

TAG:就在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