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學生喜歡私下討論老師?

為什麼學生喜歡私下討論老師?

我去炸學校,

老師不知道。

點了火趕緊跑。

轟隆一聲學校沒有了。

老師炸飛了

同學滿街跑

我回頭哈哈笑

以後再也不用上學了

上學歌

 幼兒歌曲二十首 打電話

兒歌 

00:00/01:53

這是一篇原打算用作畢業論文的草稿,靈感來源於實習時的一些親身經歷。17年10月已經開始著手做調查問卷,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也聽到一些不以為然的聲音,幾經輾轉,從江門磨到新會,後來回到老家,再從老家搬來廣州,能力局限,始終無法完稿。最後只得在交題前夕和指導老師商量改題目。可是雞肋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思前想後還是稍改一下,用作推文。

然而,如果放在微信公眾號中作為推送內容呢?當一篇文章無關學術,不用舉證,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猜想時,它可能不是一篇負責任的文章,但對作者而言卻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畢竟天馬行空,誰不會呢不是?

言歸正傳,回憶一下你寒窗苦讀的那十二年中小學教育,試問一句,誰沒有討論過自己的科任老師或班主任?有時候是服飾外貌,有時候是言行舉止,有時是上課的方式內容,有時甚至是老師的語音語調。筆者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班級中流傳著級長和生物老師的權力鬥爭故事,語文老師和政治老師的愛情故事,以及數學老師和另一個年級的數學老師的凄清故事……為什麼我們會熱衷於討論這些內容,這其中究竟是由什麼引發的討論,是無目的的八卦還是有意識的傳播?曾聽過朋友的一個理論: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開放,通訊工具也先進,許多家長通過朋友圈、家長委員會或者菜市場能輕易地了解一位老師,討論一位老師,而他/她的子女聽了家長的聊天內容後,自然而然對老師的私生活有了一定印象,然後在課間傳播,那麼針對這位老師的流言自然不脛而走。

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子呢?筆者私下與自己學生聊天,學生坦然回答:「都是老師自己跟我們講的呀!」

對哦!怎麼就忘了呢?部分老師為了增加課堂活躍,或者偶爾有感而發,會在課堂上或私下與學生聊天時談及自己的情況。有的時候甚至不用教師親自聊起,學生自然而然會對這個每天跟自己相處超過12小時的人產生興趣和關注,從而去留意教師的言行舉止、生活細節。以筆者自身經驗看,這種關注不亞於粉絲對明星的關注,每時每刻,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在學校附近的每一個區域,你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有你的學生,你的學生的朋友,甚至你的學生的家長在暗中觀察你——雖然多數時候只是無心一暼。

這其中就有一個問題:旁觀者會怎麼解讀他們當時看到的內容?剛好在辦公室窗口看見威武雄壯的政治老師扶起年輕貌美的語文老師,這究竟是兩人在探討舞蹈動作?還是紳士之手扶起摔倒的女士?或者發生了什麼?矯健的數學老師指導女學生問題的時候喜歡俯下身來?有人覺得他在尊重學生,方便雙方平等對話?還是隨時留意學生神情,猜測對方是否掌握?還是趁機偷窺女學生方興未艾的風景?風趣幽默的男老師和相貌平平的女老師結婚了,究竟是誰勾引誰?是不是誰家庭背景深厚,條件引人……

這些都不是憑空捏造的故事,遺憾的是,這些都是筆者中學時期曾聽說過的流言蜚語中的冰山一角。而所有傳聞,無論子虛烏有還是聊有根據,筆者在畢業多年以後依然無法確定。

這就是學生流言的恐怖之處。初生牛犢們喜歡急切地用自己已知領域的知識內容囊括他們發現的奇妙的世界。在禁止帶手機、禁止看與學習無關的書籍、禁止玩弄與學習無關的玩具的封閉或半封閉學校中,一旦消息傳出,所有傳聞都會飛快在每個課間、文化課的小紙條、體育課躲起來玩頭髮的女生之間、甚至晚上宿舍的卧談時間眉飛舞色傳開。

有人或者會提問了:自古流言都一個樣,有什麼稀奇?

有!稀奇在於天真無邪的學生們在象牙塔學習環境中依然保留著最原始的,對流言的描述方式——話語傳播;稀奇在於前文曾提到的,學生對教師的關注僅次於明星,這種高強度接觸下,流言只會越演越烈。

為什麼僅次於粉絲對明星的關注?粉絲喜歡明星,會留意明星的作品,會關註明星的生活,會根據對明星的報導主動臆想,在腦海中構造完整的明星形象。學生對老師關注,關注教師的課程,關注教師的為人,關注教師的一切。不同的是,明星和粉絲之間隔著媒體,教師和學生之間是無縫銜接,緊密結合;粉絲對明星的關注是自發的,今天彭于晏是我老公,明天劉亦菲是我老攻,而學生,一旦進入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每個學期固定面對那幾位老師,老師背後還有強大的學校機構支撐,二者沒有任何自由意願。學生有新的技術、平台去了解一位老師,但又區別於對明星的喜歡,學生探究、散播一位老師的個人資料完全出於好奇,挖完就不負責任地隨地一扔,而對明星只會越看越喜歡,老師的「人設」還沒來得及投射,已經被學生蓋棺定論。可是,沒有粉絲,明星就沒有體現其價值,沒有學生,教師就無從適應。兩組對象都是,但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在這個對比中突然想插播一句,任教教師和學生,成為親密的朋友的幾率微乎其微。學生與老師的友情極其脆弱,基於老師是個溫柔的老師,不傷害到學生看課外書、看手機、上課睡覺、不交作業等等一系列利益,一旦老師站在道德制高點批評學生,就意味著友情完蛋。不不不,也有許多教師通過自己淵博的知識吸引到學生,通過自己偉岸的人格讓學生心服口服。這樣的老師在每間學校都有。但是老師究竟要什麼時候確定這位學生是否可信,他/她與自己所謂的「交心」是否為真?一旦師生友情出現裂縫應該如何解決?再有經驗的老師也無法判斷學生在自己面前是否已經交待真實感情

最可怕的是,關於教師的流言在傳播過程中,沒有人會關注它的真實性。孩子們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們需要某些刺激物來消除在學習上經受的苦悶,他們需要對給他們布置作業、把他們固定在豆腐塊般教室的「魔鬼」施加「報復」,哪怕「報復」只是很皮毛,甚至「被報復的人」渾然不覺,甚至孩子們潛意識做這樣的行為的時候是對自己的心理渾然不覺的。大多數時候,孩子們都把關於教師的傳言當作茶餘飯後的調味劑,樂一樂。而「傳播」的行為會不會對誰造成傷害,成本有多少?沒有人考慮這個問題。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流言製造者或傳播者。孩童時代經常流行一句話:說老師壞話最多的,往往是最親近他/她的學生。譬如受寵的課代表,譬如乖巧的班長。

所以還是老話說得好:為師者謹言慎行。這不僅是對自己品行的要求,更是為自己形象著想的要求。

有讀者可能讀到此處覺得強烈不適——這拿筆的也太片面了,也有教師對學生做出不恰當判斷和不良行為的時候,那些又該作何解釋?只能說,在封閉環境下,兩者教學相長,得益和傷害都是相互的。但在此篇推文中,暫時先從教師角度考慮——這也是筆者為什麼無法把這篇文章寫成畢業論文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談論人性,談論私密,討論一些連依據都很難找到的問題,實在是太難公平公正了。倘若文中對學生有何過激評價,那大概因為因為我經歷過,而且極其畏懼這種無形的力量。

彷徨社

今日

寫的時候沒想過那麼黑暗的

越寫越片面

完全被文字代跑腦子

可能潛意識也是畏懼教室啊,教師啊,學生啊一類事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彷徨社 的精彩文章:

TAG:彷徨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