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家長來選擇:讓孩子「爽」,還是讓孩子「恐懼」?

請家長來選擇:讓孩子「爽」,還是讓孩子「恐懼」?

寫在題前:

最近在學習過程中,我接觸了一些新理念,心中頗多感慨,把數種觀點消化吸收,結合自身體會,與家長朋友們分享。

一個人的真實狀態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他的「存在感」,和他的「恐懼」。這兩個東西是啥關係呢?是一條邊界把它們分開的,即「內心邊」。請注意,不同的人「內心邊界」不同。一個人的不同成長階段,這個邊界也不同。

一 .滿足「存在感」製造「爽」的體驗的東西,通常是要縮小人的「內心邊界」的。

能滿足我們「存在感」的東西太多了,但是一般的愉悅,人們是不會上癮的。真正的上癮是「爽」,是一種綳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間被滿足了。大家一定玩過「俄羅斯方塊」的遊戲吧!當掉下來一個你需要的形狀,消掉一行,消掉兩行,伴隨著消除的音樂,這種感覺叫「愉悅」。

那什麼時候叫「」呢?那就是你摞了很高一列,就等一個四格的長條,越等越危險,越等越焦灼,突然,長條下來了,一下子四行消掉了,這種感覺叫「爽」。 拉動你玩遊戲的,就是微小的愉悅感,和綳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的「爽」感,加在一起,這種確定性的滿足就會成癮

二 、另一個類型,就是跑到你的「內心邊界」的外面,專門幫你抵禦「恐懼」的。

現代社會人們對生存的「恐懼」,對缺乏競爭力的「恐懼」總是如影隨形。人們會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地花錢。所以中國的醫療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場。能喚醒你「恐懼」的東西,客觀上都是讓你改變,突破自身局限,讓你的世界變大的。

三 、「爽」和「恐懼」作用在你身上,有何不同?

第一類滿足「存在感」製造「爽」的體驗的東西,通常是要縮小人的「內心邊界」的。它通常會把一個人的「存在感」偷換成一個很小的東西,再來滿足這個「小的存在感」。這樣迷亂你,麻醉你!

比如說我們剛才說的那個俄羅斯方塊的遊戲,你在跟那個小小的方塊塊較勁的過程中,就能夠又愉悅又爽,在玩的過程中,你的世界「狹窄化」了。

而那種讓你「恐懼」的東西,大多都試圖讓你擴張自己的「內心邊界」,讓你的世界變大。其實每個人都在感受這兩種東西的衝突和拉扯。以中學生為例,有兩種商業模式都在爭奪他們的錢袋子。一種是讓他們爽的,遊戲、網路文學、各種娛樂、消費品,還有一種是讓他們免於失敗的恐懼的,書籍、上學、各種課外補習班。

前一種「爽」的,服務愉悅,製造痛快,這是對人性的迎合,比如玩遊戲。而營造恐懼,逼人上進的東西,更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他上你的「內心邊界」不斷擴大!

這好比是「彈簧」:那種「爽」,尖叫的感覺,把人的「內心邊界」拉長,而彈簧內在的收縮力,讓你爽過後,有一種空虛寂寞冷的感覺。時間長了,彈簧拉癱瘓了,「爽」的感覺就消失了!恐懼是把人「內心邊界」往裡壓,而彈簧內在擴張力讓你「恐懼」,讓你不停地追求安全感,安全感的反面是深深的恐懼,是刻進基因的底層代碼!即心理學所說:對死的恐懼,也是對生的渴望,這是生命力的本質和源泉

四 、素質教育就是「快樂教育」嗎?

1.從認知過程看,只有先掌握了大量事實性知識,才有機會談技能!

很多人批評死記硬背,提倡批判性思維,但是推理、判斷等思考過程,是需要調用大量背景知識的。比如我問你,蜜蜂、螞蟻、蜘蛛、蜻蜓,哪個不是昆蟲?要想做正確判斷,你就要知道昆蟲的定義,知道蜜蜂、螞蟻、蜘蛛、蜻蜓的身體構成,這些都是事實性知識。知道得越多,學習新知識就越容易。 另外大腦是通過已有知識來理解新知識的,所以死記硬背有時是必須的,完全不費力的學習是不存在的

孩子,別抱怨讀書苦,那些你吃過的苦,會變成一條寬闊的路,帶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吃苦努力得到的是技能上的進步,思維上的開闊,心智上的成熟,這些對你一生都有益。年少時貪圖安逸,不想努力,少了精神的滋養,少了技能的支撐,將來就要忍受空虛與貧窮的。

2.一個人的精神結構來源於他的精神資源,情緒則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

後天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安裝在底層操作系統上app。情緒失控,則後天學的理性知識都廢掉了。有時候情緒決定一切,決定了你的人生!

一個人的精神結構會主導他一生的好惡感與羞恥心,他的願望、夢想與恐懼,主導了 他今後所有的決定。

情緒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的版本還都不一樣,後天學習的知識是理性的,理性的知識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而一個人的內在感受在驅動他的行為,他的情緒就是他的底層操作系統。我們都會有情緒衝動的時候,比如你陷入愛情了,你被憤怒了,你被恐懼控制了,這時「手機系統」崩潰了,導致所有的app都廢掉了,你所有學的後天理性知識都不能說服你!因為你在衝動!!你情緒化了!!!

知識的調用需要時間和思考,但是情緒它就是一瞬間的體驗。愉悅、不爽、憤怒、恐懼都是情緒,這恰恰就是你的操作系統。比如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持續投入一萬個小時,成為天才,是因為愉悅感的支撐。一個人兢兢業業,一切行為以某件事為核心,徹底忘我,很多時候他是因為恐懼。如果一個人在工作學習中既沒有「愉悅」也沒有「恐懼」,他基本上不會有成就!有時你不是缺某個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統只能支撐你到這裡了。

一個人的快樂、痛苦,精神資源、精神結構,都是決定他命運的底層操作系統。什麼能給你持續的快樂,讓你愉悅,不厭其煩?什麼讓你痛苦,做不到什麼,你會痛苦?得不到什麼你會痛苦?成為不了什麼你會痛苦?你的精神資源是怎樣的,你的精神結構又是怎樣的?只有當你深刻地了解了你的底層操作系統——你的情緒根源,你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請家長思考一下自己的孩子:他是愛好打遊戲,還是喜歡閱讀?他是沉迷於現狀,還是心中有夢想,有願景?他是大學畢業後就不再學習進步,還是因為恐懼被時代拋棄,而終身學習不止呢?所有這些快樂、愉悅、痛苦、忍耐等等精神資源、精神結構,都是需要家長從孩子幼小的時候培養的!許多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小窩,但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可能從安逸的氛圍中結出,沒有一種能力是在純粹的歡樂中產生的。

能力都是在痛苦和挫折中培養出來的。我們對孩子沒有一些控制、抑制、約束,而一味地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這樣的教育你覺得可行嗎?

3. 長期的「爽」會讓人追逐高刺激,而那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的孩子,則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

於是,同樣是看書學習,遇到枯燥的章節,經常追逐「爽」的孩子,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會經常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學完;而有韌性,有毅力的孩子則會專註下去,二十分鐘就能學完。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後者學得又快又好!

當孩子被喚醒「恐懼」,他就更有動力學習了,他的內心邊界不斷擴大,他就能更好地控制情緒,不斷優化自己的精神結構。讓後天所學知識融入自己的內存,通過掌控自己的操作系統,掌控自己的人生走向!

曾國藩曾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孔子也曾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眼光要放長遠,不能只貪一時的安逸,讓內心的懶惰控制你的生活。努力的苦,是暫時的。後悔的苦是無法挽回的。

4 . 在孩子成長路上,關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氣~

這裡的關鍵,不是去告訴孩子性格和脾氣應該怎麼變化,而是家長本身脾氣性格好不好的問題。「如果家長反覆無常,孩子就會產生恐懼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長通情達理,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預料的,孩子就不會產生稀奇古怪的脾氣。」另外要讓孩子在吃苦中磨練意志,學會控制不良情緒!

五、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無情的愛」

1.什麼叫「無情的愛」?家長如何給予孩子有原則的愛?

大多數人很在意自己留給別人的印象,總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凡事以客氣為原則,在遷就中不斷喪失原則,而忘記了你的初衷。我們知道,「奸臣」總是迎合你,不管對錯,揣摩到你喜歡什麼,他就幹什麼。「忠臣」不是揣摩你的慾望,你的喜好,而是按你的需要做事!

對待小孩兒也是這樣,要學會「無情的愛」,要考慮孩子需要什麼,而不是考慮他喜歡什麼,盲目地滿足他的慾望,討他歡心。一旦家長為了表面的和諧和「歲月靜好」,對待孩子以無條件的愛,以無原則的妥協為代價,促成的「和諧」,最終是要「崩盤」的!!是要付出孩子成長的代價的!!!

2. 請家長選擇讓孩子「爽」,還是讓孩子「恐懼」?

有不少家長打著素質教育的旗幟,喝著「快樂教育」的雞湯,放任對孩子的監管。小孩子不懂對錯啊,他只顧自己「爽」啊!作為家長是讓孩子在沒有壓抑、沒有「恐懼」的環境中自由成長呢?還是給他一些標準、一些期待,雖然孩子有時會「不爽」,但你也要溫和而堅定地幫孩子引上他該走的道路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深思…

我們到底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將來老有所依,像龍應台所說,面對選擇時,讓他有更多的自主自信呢?還是讓他一直覺得家長對他好、溺愛他、不難為他、不壓抑他、不逼他學習,一味地迎合他的慾望呢???

家長朋友:快樂教育,歲月靜好的毒雞湯,你還敢喝嗎?請您慎重思考,選擇讓孩子「爽」,還是讓孩子「恐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老師觀點 的精彩文章:

TAG:張老師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