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讀」第182期: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靜讀」第182期: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TEXTVERSION

今天我們一起品讀的依然是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歌,這首小詩的語言清新雅緻,在春天讀起來格外令人心情舒暢,好像那一草一木都在眼前似的,我們不妨就借著這駘蕩的春風,去一起探尋這首明朗鮮亮的詩歌背後的故事和意蘊。

詩歌的題目叫做「書湖陰先生壁」,它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表示這首詩當時是寫在湖陰先生的牆壁上的。在牆壁上寫詩,我們應該都不陌生,比如我們很熟悉的那首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題寫在江西廬山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種現象在古代非常常見,甚至都成了唐宋時期的詩人們發表自己的作品的途徑之一。

大概就相當於在某個地點發了個高調的朋友圈,大大提高了詩歌作品的傳唱度。而我們今天選的這首詩歌卻有些不同,它不是詩人題寫在寺廟或者客棧、酒舍里的,而是寫在一位湖陰先生的家中的,那麼這位湖陰先生又是誰呢?王安石為什麼要在他家的牆壁上寫下這首漂亮的小詩呢?

原來,這位湖陰先生本名叫做楊德逢,他是一位隱居之士,也是王安石晚年居住在金陵時候的鄰居。他們之間的交往,大概可以追溯到元豐年間,那時候王安石正閑居在江寧(今江蘇南京),因為彼此脾氣秉性極為相投,所以他們兩個人毫無意外地成了好朋友。

閑來無事,老朋友之間互相走動走動,串個門、聊聊天也就再正常不過了,串門聊天的時候感嘆一下,哎呀,你家的庭院收拾得可真乾淨,你種的花田也好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既然都有了這麼多感嘆,那就隨手寫在老朋友家的牆壁上,好像也沒什麼不妥,反而透露出一股自在洒脫的暢快,我們透過這首詩,彷彿能看到這兩位老朋友相視一笑,共同品鑒,的確也是一樁樂事。

詩歌的第一句先寫「茅檐長掃靜無苔」,看起來很簡單,乍讀之下,我們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哦,這句詩應該是說湖陰先生家裡很乾凈。但是對於這一句的詳細解釋歷來卻有不同的見解。一種說法是「茅檐」在這裡是借代庭院,「長掃」的意思是經常打掃,我們都知道江寧地處南方,氣候潮濕,非常容易長出青苔,而湖陰先生的庭院中因為經常打掃,所以連青苔的影子都沒有,詩人藉此來表達庭院之凈。

另一種說法則是說「茅檐」就是指茅草屋的房檐,「長掃」的意思是形容茅草房檐之長,「掃」在這裡是描畫的意思,例如在張祜的《集靈台》這首詩中,就曾經描繪虢國夫人的美貌說「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因此這一句的意思是長長的茅草檐一絲青苔也沒有,這是在暗指茅草屋是湖陰先生新建成的。

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描繪了庭院里的花圃,「成畦」二字表現出了花木的整齊,再加上「手自栽」三個字,湖陰先生的勤勞與熱愛生活就活靈活現於紙上了。這兩句描寫的是湖陰先生的庭院風光,毫無疑問,這是一處乾淨而充滿生機的小院,他的主人用心地打理著自己的生活。

隨後,詩人將目光投向了遠方,庭院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呢?只見「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條曲折和緩的小河繞著田地流淌,就像在張開雙臂保護著這片綠色;兩座青山直衝院門,好像是攜帶著滿山的青翠來送給湖陰先生。這兩句運用了對偶的手法,山水相對,天衣無縫。

寫水突出了水的溫婉寧靜,水本無心,但是詩人卻說它是在「護田」,「護田」兩個字出自一個典故——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在西域設置屯田,並派遣使者校尉加以領護,所以有「護田」之說。

寫山則是突出山的熱情真誠,山亦無意,詩人卻說它是要「排闥」,根據《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高祖嘗病甚,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闥在這裡指的就是小門。「護田」音韻沉靜,「排闥」音韻跳脫,音韻一靜一動,用典又以《史記》對應《漢書》,「綠」「青」以顏色相對既有層次又見生機,短短的兩句詩竟然藏著這麼多玄機,詩人的文思確實令人驚嘆不已。

通篇來看,這首詩運用了生動有趣的語言深情描繪了湖陰先生的住處與庭院所處的環境,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湖陰先生,但是透過這些環境描寫我們便能想到這位隱居之士的超脫形象,這也是這首詩的奇妙之處。

「靜讀古詩文」原創出品

不畏浮雲遮望眼,昨天王安石的這句詩火了,巧合的是,前天李教授講的就是這一首,讓我們再細細聽一遍,是不是更容易記住了呢?

王安石·《登飛來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讀古詩文 的精彩文章:

「靜讀」第172期:寇準·《詠華山》

TAG:靜讀古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