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K12市場分析

K12市場分析

K12

K12教育泛指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總共12年的教育

一、國內K12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1.「格式化」的教育

傳統教育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教師是絕對權威。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成為「記憶的容器」。枯燥的內容,乏味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

2.應試教育愈演愈烈

學校教育應試化,各項考核唯分數是瞻,片面追求高升學率、高就業率。應試教育愈演愈烈,隨之而來的是教輔資料的泛濫,各種習題的產生為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學習不再是快樂的,而是煩瑣、繁重的過程。

3.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幾十年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這不足的經費重點放在了重點城市的重點學校,整個農村教育基礎薄弱。

4.德育教育缺失,學生沒有正確的三觀

學生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不知道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5.教育理念陳舊

部分教學理念沒有及時更新,教學只是機械地重複以往的內容,教學方法單一,年復一年。內容陳舊,只重視縱向的實質體系,忽略知識的橫向聯繫和綜合運用。

6.只注重個別成績好的學生的培養

在應試教育的大局下,學校會區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重點班又區分出尖子生和普通學生;老師、學校的關注會集中在成績好的尖子生,尖子生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機會。

二、教育行業的發展

三、PEST分析

1.政治

國家鼓勵「互聯網+教育」形式

2015年7月,國務院發表的《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知道行動意見》中專門提到「探索新型服務教育供給方式,探索網路化教學新模式。

學習型城市與全民終身學習

201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致力於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城市發展任務,將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全面開放「二孩」政策

從2016年1月1日起「二孩政策」全面放開,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將帶來更多新增人口,這被普遍認為將給教育行業帶來長期利好。

2.經濟

移動網路增長強勁

根據CNNIC公布的數字,我國手機網民數量在全部網民中佔比不斷提升,至2016年接近96%的網民是手機上網使用者。移動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與滲透

居民收入增加推動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提升

從2014年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為6.3%左右,未來預計將實現平穩增長,這也為教育行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背景。與此同時,我國教育市場規模日趨增大, 年均複合年增長率在12%以上。2015年,教育市場體量已經達到1.64萬億元。到2020年我國教育市場的規模有望接近3萬億元,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給教育行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3.環境

知識付費的興起對移動教育行業的影響

值乎、分答、知乎Live、得到、在行等一系列 平台的出現及走紅, 使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儘管知識付費的商業邏輯仍存在爭議,但 知識本身的商業價值 日益受到社會認可。

80後90後知識付費意識較高

作為以90後、80後為代表的中產階級的崛起,這群作為知識付費的主流人群已經具備更強的消費能力。這批人未來將是孩子學業培訓的主力軍

知識付費焦慮

社會競爭激烈,新晉中產階級處於焦慮狀態,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去課外輔導班,根據數據顯示,在一線城市,超過80%的孩子參加過課外輔導。

4.技術

網路基礎

以4G/LTE為代表的高速移動數據網路日益普及,不斷提升移動用戶的網路質量,也逐步擺脫了移動設備對Wi-Fi的依賴。

大數據

通過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相結合,移動教 育領域同樣興起「個性化 教育」「自適應學習」等 理念,力求為用戶提供更 加定製化的服務。

人工智慧

得益於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技術的 日益成熟,拍照搜題、語音評測等新功能層出不窮。

直播互動

隨著直播互動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 的移動教育APP開始試水直播教育,之前PC端的直播教育產品也開始進行移 動端的嘗試。

四、產品形態的演變

傳統的線下模式

1.家長的參與性很低

家長與學校、老師的聯繫性很低,家長把孩子送去學校後,到放學/周末才會去接孩子回家,或者只有在家長會的時候才有機會與學校、老師溝通。

2.學生被動接受教學

在學校屬於大班教學,一個班20~60人不等,老師很難針對學生個性、薄弱點進行教學,通常採用「一鍋端」的教學模式,即所有學生接受的是統一的教學內容、方法。

3.老師與學校是「功利」關係

很多老師把教育當成應試「速成」的工具,即升學指標越大,利益越大,因此缺對學生缺乏素質教育和能力提升的教育。

互聯網+教育的產品模式

1.學生&老師

學生和老師的授課方式主要有幾種,學生到某個地點授課,如學而思、新東方等有自己的學校;老師上門授課,這種形式常見於平台型產品,如輕輕家教;直播授課,最普遍的授課方式,幾乎所有產品都支持。

學生和老師的授課,有一對一和一對多兩種方式。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老師不再是「一鍋粥」進行教學,而是針對學生的薄弱點進行授課。

學生由被動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逐漸轉換為主動學習,不懂的知識點向老師提問,老師提供答疑服務。

2.老師&家長

家長與老師、學校不再是割裂的關係,家長可以對學校、老師進行選擇,挑選合適的老師。家長可以通過老師反饋獲得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情況等。

3.學生&家長

家長不再需要接送學生上下課,可以選擇老師上門或者直播的模式。家長不再是通過「二手資料」知道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他們可以採取「旁聽」的方式來了解老師質量。

4.學生/家長&教學機構

學生可以選擇合適自己的教學機構進行學習,教學機構一般會有一定的招生措施。

5.老師&教學機構

如果是平台型產品,教學機構一方面吸引老師到平台,另一方面監控和管理老師。如果是自招老師的平台,老師是歸屬於教學機構的,教學機構會有招師、培訓、試講、管理等環節,以便給學生提供合適的老師。

五、產品類型劃分

1.新興網校型

通常為傳統的大型培訓機構孵化的子公司,如新東方的優能中學,學而思旗下的好未來

2.內容服務型

自建師資隊伍,能提供知識傳遞服務,同時能提供內容,一般為一對一、一對多模式,如掌門一對一、海風教育、理優一對一,100教育等。

3.工具型

大多數產品為提供答疑類

如猿題庫、學霸君,作業盒子,一起作業、作業幫

4.平台型

連接學生和老師,只做平台,沒有專屬的內容,如輕輕家教

1.新興網校型-新東方優能中學

優能中學教育是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旗下的知名中學教育品牌,專註於包括小學畢業生到高中畢業生在內的中學教育。優能中學藉助著母公司新東方,發展迅速,在全國50個城市開設了500所學習中心,累計培養學生超過百萬。

天然的優勢,這類型的學校,屬於實體的輔導學校,本身具有強大的流量、口碑、師資、教研等優勢;並且起步早,優能中學創立於2008年,9年時間,營收從3億成長為46億。

除了線下的在校服務,優能中學還開設了在線交互學習模式,實現「線下教學,線上服務,課後互通」的完美閉環

打磨精良的教學產品,嚴格把控教學質量。線下線上的教學模式結合大數據進行分析,提煉得分點,幫助學生快速提高成績。

2.內容服務型-掌門一對一

起步早:2005年在深圳成立,一致主打精英、高端教育,是國內最早做一對一在線輔導的產品之一

一對一:早期超高的課程續費率使得掌門一對一開始重視和推廣一對一模式,個性化提供課外輔導,也因此吸引了海量的學生,後續很多產品模仿了「一對一的模式。

師資強:K12教育產品的競爭,一邊是講師資源的競爭,另一邊是學生資源的競爭。內容服務型產品的老師分類有2種:全職老師、兼職老師。根據數據顯示,掌門一對一積累了4萬+講師,全職講師來自於平台招師,自主培訓、上崗。兼職老師來自於全國TOP25的大學生,經過一些列的篩選、培訓,最終成為合格的講師。

口碑:口碑是品牌的一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在宣傳上同質化畢竟嚴重,幾乎都為「尊重教育」「認真做教育」,和中高考成績單。

海量教研資料:掌門一對一自主研發超過10萬套教材,各省市題庫資源達到700萬。這些海量的教材可以個性化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知識點,同時也會成為K12產品的競爭壁壘之一。

3.平台型-輕輕家教

K12教育的O2O模式從2015年開始興起,到目前為止,僅有輕輕家教跑到了D輪融資,並且業務在不斷擴大,可見實力不容小覷。

平台型產品的主要業務模式是把學生、家長、老師聯繫起來,本身沒有老師資源和教研材料;這個模式更像互聯網產品,「內容服務型」則趨向於互聯網+教育模式。

目前給學生提供的教學模式有一對一、一對三,一對多,要結合線下真實的教學環境進行設置。

不同於線下家長找家教的局限性,在線上家長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並且無需接送孩子去輔導,輕輕家教提供了在線輔導和上門兩種服務方式。家長不再是對教學過程一無所知,通過家長端app,他們可以監聽教學過程,知道孩子的上課情況、學習過程等。

4.工具型-一起作業

一起作業是K12在線作業平台的代表企業之一。以高頻場景——作業切入,連接老師、學生和家長三方主體,形成用戶閉環,直面K12領域中產品使用者與付費者分離的痛點。老師可在「一起作業老師」布置作業、查看學情分析;學生可在「一起作業學生端」完成作業或使用其他學習產品;家長則可在「家長通」中查看作業報告、進行家校溝通、為學生選購其他學習產品。

產品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補差,查缺,培優

補差:針對學生的薄弱點,推送簡單的習題,鞏固知識點,再慢慢提升難度

查缺:針對遺漏的知識點,推送對應的練習題,加以鞏固

培優:針對學生的強項,推送進階思維提升的練習題

六、BAT在K12教育的布局

百度除了外部投資萬學教育、智課網、滬江網校、作業幫等,還自己內部做了百度教育大腦、百度優課,這兩個產品都廣泛用到了大數據、人工智慧、VR等新技術。

騰訊是BAT中唯一有教育基因(騰訊課堂)的產品,目前投資了包括訊城、ABC360、猿輔導、叮噹課堂等產品,尚未有獨立運營做K12教育。

阿里巴巴是BAT中較少涉及K12教育領域的,投資了包括K12國際學校、雲谷學校、VIPABC等企業;阿里雲課堂、淘寶小課堂是在自家原企業內訓的基礎上開始延伸到K12教育市場,可見,阿里在K12教育領域是非常有野心的。

七、總結

1.K12領域是個大市場,未來K12領域將會有近2億學生,市場規模可能會達到5000億。但目前市場規模呈分散狀態,TOP10的市場份額比尚不足4%,K12這塊蛋糕仍很大,在不斷有競爭者淘汰的同時,也會不斷有新的競爭者加入。

2.整體市場格局很分散,想佔領整個市場非常困難。做實體學校的企業,如新東方、學而思等,線下利潤很高,但是擴展難度大;做O2O的企業,如輕輕家教,依靠地推團隊,能快速佔領市場,但由於O2O能夠建立的競爭壁壘太小,沒有師資、教研材料,受到政策等影響(如國務院2015年發布了一條政策,老師在校期間不能隨意接家教),能夠做到一家獨大很困難。內容服務型的企業,如掌門一對一、海風教育,自主招老師、培訓、管理等,佔有一定優勢,但需要老師學生教材「一起抓」,布局很大,實現需要很高的成本。未來哪種模式能佔領市場,還是個未知數。

3.BAT開始滲入K12教育市場,騰訊教育基因最佔優勢,百度熱衷於VR、人工智慧在教育上的探索,阿里的教育基因較弱,未來可能出現大量投資K12企業的現象。

4.師資是兵家必爭的一塊資源,誰能把師資數量、質量提升,誰就能建立強勁的競爭壁壘。

5.K12的教育,終究還是應試教育,市場上80%做K12的企業都在切「應試」這個痛點,有不少企業開始嘗試做垂直領域的素質教育,如前幾年開始做琴行陪練的VIP陪練,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企業進入素質教育領域。

6.隨著科技的創新,會不斷出現科技、產品的創新,會不斷有新的科技、產品應用於K12教育領域,解決教學的複雜場景,如人工智慧、大數據、VR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富士康正在製作區塊鏈電話?還跟華為有關?
給大家推薦兩首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