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首例國產北斗導航地圖將上線 將帶來巨量設備更換潮

首例國產北斗導航地圖將上線 將帶來巨量設備更換潮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據重慶晚報報道,北斗地圖APP導航預計於2018年5月1日正式上線。這項應用的開發完成意味著部分地區中國用戶將使用到國產導航系統,進一步替代一直以來由美國研發部署完成的GPS。羅蘭貝格分析師稱這將帶來一場巨量設備更換大潮。根據2015年中國汽車產業普及應用北斗戰略峰會上發布一組數據:目前在民用領域的定位應用中,基於美國GPS技術的產品約佔90%。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於2012年底開始運行,而之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線,於占福認為是從衛星數量、地圖產品、場景實測等條件成熟的原因。

而一直以來全球導航市場主要為美國耗時20年研發部署的GPS所佔據。他認為北斗導航系統和GPS兩者可以雙系統並行,但最終中國北斗的全球分發的定位一定會和GPS體系形成一次正面交鋒。北鬥技術體系有可能鬆動美國全球制空、定位控制權,也是夯實中國話語權的一柄利劍。其中在中國軍事設備必然採用北斗系統,在民用領域未來將是一次集合政治關係、商業利益、應用場景的複雜重塑。

全球晶元廠商紛紛開發支持北斗導航系統的處理器。全球半導體巨頭高通(QCOM)自2013年第四季度推出首款支持北斗定位功能的處理器,其驍龍845移動平台是業內首款支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網路輔助北斗/GPS位置服務平台」的移動平台。

聯發科技(TWSE:2454)在2013年1月發布全球首顆兼容中國北斗衛星的五合一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接收器SoC解決方案,現已量產面向全球銷售。

在中國IC設計廠商中,隸屬紫光集團的展訊通信有限公司公開回應經濟觀察網記者稱,公司產品支持現有北斗導航系統,在2016年公司支持北斗系統的移動晶元年出貨量超過千萬級。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其鳳曾這樣解釋衛星導航:衛星導航系統是由一定數量分布的衛星,包括衛星的高度、衛星的傾角、衛星的軌道組成的空間部分,這個叫做衛星星座,還有一部分是地面監測站不斷觀測所有的衛星,對所有衛星計算軌道,計算鐘差。通過注入站將軌道、鐘差參數注入到衛星,用戶接收機利用衛星發播的測距信號測距,依靠衛星的位置,用測量的距離解算自身的位置。

關於GPS佔領市場,北斗到底有沒有出路的問題,許其鳳認為,相對優越的性能是可以做到的,還有一個就是相對低廉的價格。

北斗導航系統被列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也是「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21 項重大工程。2018年中國邁入北斗全球組網衛星最高密集發射時期,北斗導航產業將直接受益。3 月 30 日 1時 56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 一箭雙星」 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三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曾公開稱,2018年底前建成18顆衛星的基本系統,提供初始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自動駕駛:人性終會克服技術的不確定性
富士康20個工作日閃電過會 代工龍頭轉型工業互聯網巨擘

TAG: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