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彥宏「隱私換便捷」論揭全網商業模式,如何平衡用戶恐慌與平台失信?

李彥宏「隱私換便捷」論揭全網商業模式,如何平衡用戶恐慌與平台失信?

Facebook「泄密門」面臨2萬億罰款,為何李彥宏還敢談「隱私換便捷」?原因很簡單,因為全互聯網商業模式都是這個樣子。

前有Facebook數據泄露醜聞,後有李彥宏談「用戶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遭吐槽。

Facebook因5000萬用戶隱私泄露而遭到各方批評,用戶更是憤恨不已,發起了一場持續至今的「Delete Facebook」的運動,就連埃隆馬斯克也清空了Tesla和SpaceX的Facebook頁面,蘋果CEO庫克更是要求Facebook對隱私政策進行「像素級」完善。

3月25日美國和德國民意調查顯示,Facebook多年建立的誠信體系幾近崩潰,正在失去大多數民眾的信任,並有可能面臨2萬億美元或者更多的罰款。其股價從事件前的185.09美元跌到4月6日收盤價157.20美元,市值蒸發超過810億美元 。

在過去一周,扎克伯克承認,被研究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不正當共享的用戶數據從5000萬增至8700萬,其20億用戶中大多數用戶數據可能都已被非法獲取。有美過參議員警告,如果扎克伯格不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用戶隱私,將通過立法解散Facebook。這,簡直就是讓Facebook破產倒閉的節奏。

Facebook「泄密門」事件以後不久,國內就爆出了「大數據殺熟」事件,雖然影響不像Facebook事件那麼惡劣,卻是中國許多平台「眾生相」,被割韭菜的網民受害面積更大。

然,在大數據泄露以及「殺熟」事件影響持續發酵尚未回落之際,李彥宏的觀點又將其送上了輿論風口。

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針對用戶數據隱私的問題,李彥宏表示:「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

這幾句話,雖然沒讓百度再度陷入負面輿論泥潭,卻引得無數網友競相吐槽。

吐槽的原因在於,李彥宏的回答理論上沒有大毛病,卻並不代表所有用戶都能接受這個說法。是否所有用戶都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呢?很多應用場景中,用戶並非願意犧牲隱私交換便捷,而是不知道隱私數據是怎麼丟失的,或者不知道數據被調取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那個人隱私泄露,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先從下面幾個場景談起。

場景1:如果你為了某個打折活動、抽獎活動、或者贈送禮品,需要關注某個微信公號,並需要輸入名字與手機號碼,會不會輸入?

場景2:如果你特別想玩的一款遊戲,需要註冊授權,提交姓名及身份證號碼才能玩,你不會不會按照要求操作?同樣,如果遇到一款特別想體驗的智能硬體產品呢?

場景3:為了在QQ空間、陌陌、脈脈等社交網站與朋友更好的互動,會不會完善自己的資料?為了在所謂的真人約會或者成人交友網站得到更多的關注,以及能夠有許可權查看更多異性的資料,會不會將資料完善到自己的身高、體重和頭髮顏色,甚至是交費獲得更高許可權?

以上案例,只是簡單列了幾個用戶數據及隱私丟失的場景。日常生活中,大家遇到的此類場景更多,很多人為了小便宜掃描未知二維碼而盜取個人信息,乃至下載了木馬被黑客盜號造成財產損失。大多數人在遇到這些場景時,都自然而然的按流程操作了。整個流程中,一般沒人會考慮到個人隱私泄露這個層面的問題。

還有很多用戶,從未意識到這些問題,或者意識到了卻並不在意。譬如快手直播現在有7億+用戶,大量用戶來自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很多人每天直播自己的生活,他們似乎也不在乎隱私被泄露,並且熱衷於將各種稀奇古怪平日里人們極為少見的畫面曝光,以此增加瀏覽量。

再如火山小視頻,在平台的鼓勵下,很多用戶都積極直播日常生活所見所聞以賺取更多火力值。類似的平台還有很多,其模式都是通過獎勵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其中,也就有更多的用戶泄露了他們的隱私。

而在大部分應用場景中,如果用戶不授權某個服務或者不允許APP調用某些許可權,APP是無法使用的。這種情況下,用戶要使用這些APP,只能給予平台授權。


在很多平台上,你完成註冊、驗證及資料完善之後,基本數據已經存儲到了這些平台的資料庫,你能想到的各種網站、軟體、APP、遊戲都是這樣的。基於這些基本數據,加上你在這些平台活動時的行為數據,就能為你描繪出一個用戶畫像,甚至可以詳細到你的某些特殊嗜好。

譬如你經常在某家電商平台瀏覽情趣產品並關注、收藏了某些商品,平台能夠分析到你是一個有情趣的人;如果你關注或者購買了VR眼鏡,平台就會給你增加一個維度,喜歡虛擬現實沉浸式(成人或者)影片或者遊戲。

不管用戶是不是在意,只要到電商、旅遊、視頻、小說等各大平台轉一圈,基於你的瀏覽、收藏、對比、關注等操作,肯定就會產生數據,平台的程序就會根據這些數據來分析你的喜好。進而「看人下菜碟」推送給你一些感興趣的商品,讓你可以選擇更合適的商品,這也就屬於精準營銷了。

正常情況下是沒問題的,這是基於用戶需求的推送,但平台的做法錯在用大數據評定消費等級,越是熟人越是消費能力強的人越是不在乎價格的人,就會給予一個相對高的定價,因為這些用戶就能接受這個價格。

平台所建立的「熟人加價」規則,等同於舊貨市場非標產品售賣時的看人定價,實則看似明碼標價的商品已經沒有了價格基準以及定價規則。這在線下交易中已經屬於「違法行為」,至少在我們看來這是不講誠信的網路表現形式。


以上,應該就是李彥宏所謂的「中國用戶願意犧牲隱私換取便捷」說法的緣由。其實從數據應用的角度來講,沒有太大的毛病。譬如智能家居及智能硬體已經在家庭普及,用戶要連接各種智能設備必須要登陸雲平台,才能實現設備的連接。這個時候,你不得不註冊一個ID,至少要填寫基本資料。

尤其是對於人工智慧而言,用戶想讓家裡的智能家居等設備更了解自己,必須以足夠的行為數據並不間斷的訓練它們,才能最終優化並給出基於用戶喜好的多場景解決方案。而需要說明的是,在以後的「終端經濟」時代,智慧家庭的所有應用場景都將發生在每一個家庭。

不得不說的是,很多場景下的個人數據授權應用,用戶是無法控制或者不能選擇的,只能選擇「是」,而沒有不是的選項。譬如,大數據用於輔助醫療,必須是基於病人的詳細信息,才能做精確的治療,差之毫厘可能就會發生失之千里的情況。

同樣,正在蓬勃發展的基因測序等技術,也是需要人們將盡量詳細的信息輸入其中,才能精確反應人們基因的情況。在航空、安防、企業生產等領域,沒有足夠的數據輕則造成資源浪費效率低下,重則危機組織及個人性命,必須有足夠的用戶行為等數據才能杜絕各種安全隱患。


用戶用數據換取便捷、舒適、安全的生活,是可以講的通的。但若旅遊、出行等各中生活服務平台用這些行為數據進行百無聊賴的信息推送,乃至用於更高級的「殺熟」,就有些說不過去了,難道消費能力強的人或者用iPhone的人就應該多付錢買單嗎?顯然這個邏輯是講不通的。

這個行為,對用戶實則是一種不平等待遇,區別對待用戶的行為自然會遭到用戶抵觸,才會造成「大數據殺熟」被曝光之後的全民聲討。

往日,大家可能都以為黑客入侵才會造成數據泄露,但在「大數據殺熟」事件之後,大家知道我們的數據都是曝光在平台之上,並被商家恣意濫用的。甚至有時候,會給用戶帶去很多困擾,這與便捷、舒適、安全的生活沒有毛關係,用戶們又怎能繼續忍受呢?

很多時候,用戶在意的其實並不是隱私泄露,而是企業沒有告訴用戶怎麼使用,或者是一直將用戶蒙在鼓裡,等到一些列看似不正常但沒有立法的行為事件被曝光以後,會讓用戶非常的氣憤,才會產生一系列的舉動。

個人信息的價值極大,是直接的社會財富與資源,沒有個人數據,企業的很多商業模式基本無法走通。不管是公私領域,對其利用的需求迫切。企業所關注的用戶信息是能夠為其帶來利益的千萬用戶「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不一定就是用戶「不願意公開」的隱私,很多用戶可能也了解這一點。

但若企業無法保護用戶隱私的安全,或者以用戶數據來做「殺熟」等對用戶有違公允的事情,這就無法得到大部分用戶的原諒了。這也就是李彥宏在拋出「隱私換便捷論」後,被網友大量吐槽的根本原因。

所以,最終的結論,還是落到數據的應用上,即廠商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對於用戶,每一個互聯網平台至少應該給他們一個選擇權,用戶應該有權利選擇或者授權平台個人數據的應用。


如果未來必須要構建數字經濟社會,不管是共有數據還是私人數據,不管是企業數據還是個人數據,都要在線化,即未來的數字社會,除了真實存在的世界,還要有一個映射到物聯網的數據世界。物聯網的英文縮寫是IOT,意為萬物互聯,萬物同樣包括人。

如果構建數字社會的進程是不可逆的,即便人們對個人數據泄露以及隱私數據濫用這些行為強烈譴責,仍然擋不住歷史前進的大勢。

不管怎麼講,問題總要解決。而解決數字社會發展與個人權利受侵矛盾的重點,很可能會是一個折中的做法。因為數字化進程不可逆,企業對於新技術重塑產業優化商業模式提效降耗的訴求不會改變,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這樣的。

如何折中?就是讓用戶得到個人隱私保護權利,讓用戶能夠在某些數據消費過程中有選擇的權利,讓企業的數據運用過程更加透明,這樣,用戶能夠得到權利上尊重,企業也可以合法應用用戶的數據。

當然,對比Facebook數據泄露今後將面臨的巨額罰款,當前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傷害用戶」(尚未構成犯罪)的成本也是太低。這方面,亟待相關部門能夠對隱私侵犯及數據泄露立法,保證懲有法可依,以此來提高企業對用戶隱私以及安全的重視,以求企業調整「業務第一安全最後」的經營思維,從而倒逼企業將安全放在首位。

只有相關部門牽頭建立企業經營、商業運營、用戶使用的「安全第一」機制,才能徹底改變用戶對於數據泄露的恐慌,才能讓企業發展與數字化社會進展不如良性循環。

說到最後,其實數據泄露不可怕,用戶隱私用於改善用戶體驗也不可怕。關鍵在於,企業如何應用這些數據,企業在應用數據流程是否公開透明,是否強制用戶二選一,是否能夠保證用戶隱私的安全。如果這些都做不到,早晚還會醞釀出比「大數據殺熟」還要嚴重的事件。

如果50%以上的用戶堅決抵制用戶隱私數據應用,企業損失是小,數字化社會進展速度,將至少延長一倍。希望所有平台,都更有責任一些,對得起用戶,對的其社會,對得起良心。

就說這些。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專欄作者,關注TMT與IOT,專註互聯網+及企業轉型研究。微信公號:王吉偉(jiwei11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吉偉 的精彩文章:

新世相的新吃相,最後的梭哈再low又有何妨
統帥創新升級新零售模式 打破家電銷售「天花板」

TAG:王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