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由「髮型」引發的思考

由「髮型」引發的思考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城市,城市裡有那麼多理髮店,我卻偏偏走進了Tony的理髮店。在和Tony老師經過一番細緻的交談後,Tony老師表示他懂的。半年多了,我的頭髮還在「尷尬期」,都不想出門。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的書,吃了那麼多的飯,卻依然無法和Tony老師交流?思考良久,我發現「髮型」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最先想到的「髮型」問題就是「剃髮令」。滿清入關那會兒,順治頒布了「剃髮令」:京城內外,限十日;各省自詔令到達之日算起,亦限十日,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著按逆賊論,斬。滿清統治者就這麼強令各民族,改剃滿族「金錢鼠尾」的髮型,並以「不從者斬」「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作為強制手段。有壓迫就有反抗,「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之後便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最悲壯的「江陰八十一日」,江陰城破,清兵屠城,滿城軍民只剩53人躲在寺觀塔上躲過一劫。

據《掖縣誌》記載: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詔令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這就是「正月不剃頭」的來源。數十萬軍民流血犧牲,一個「不得已」民俗,卻是由一條「髮辮」引發的問題。

後來我發現,魯迅先生對「髮型問題」也很有研究。魯迅先生早年留學日本,很早就剪去了辮子,但這並沒有改變他對男人辮子的反覆書寫。先生有以「辮子」存廢為主題的《風波》和《頭髮的故事》小說。《阿Q正傳》里,「辮子」還成了裡面人物革命與否的標誌,如何處理辮子也表現出他們對革命的態度。正如前清「剃髮令」強制留辮,民國雖然沒那麼血腥,但也是應用強制手段,動用警察剪除男人的辮子。《阿Q正傳》里的錢秀才「遭了壞人剪辮子」,在村裡卻還要戴條假辮子,後來又蓄起真辮子。

清初的時候,為了不留辮子流血犧牲;清末的時候,又為了留辮子尋死覓活。辮子還是那條辮子,人的態度怎麼就大不一樣了?我覺得這跟民族大義什麼的都扯不上關係,畢竟滿清還是同一個滿清,原因就是簡單的習慣。習慣了束髮,就不想留辮子;習慣了留辮子,就不想剪辮子。習慣了榮華富貴,那肯定不想改變,要維護既得利益;習慣了溫飽線上掙扎,也不想改變,萬一變得連飯都吃不上呢?習慣了,就不想著改變,還會阻止別人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髮型 的精彩文章:

魔童和Jasper難得同框,卻被袁詠儀的髮型搶了風頭
唐嫣新髮型不敵看秀A4腰,從腳腕瘦到蠻腰的糖糖纖細到讓網友都心疼

TAG:髮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