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朔方考古】橫塞軍,唐王朝邊防決策失誤的產物

【朔方考古】橫塞軍,唐王朝邊防決策失誤的產物

原標題:【朔方考古】橫塞軍,唐王朝邊防決策失誤的產物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唐朝與漢朝並列,合稱漢唐盛世。在北方草原之上,漢朝有強敵匈奴,西漢王朝修築了東西綿延萬里的長城,將匈奴驅逐至大漠以北,漠南無王庭。唐朝建立之初,先有勁敵東突厥汗國,後有薛延陀汗國,再有中興的後東突厥汗國,最後是回鶻汗國。在與唐朝的較量中,這些汗國都甘拜下風,均難以與唐王朝形成勢均力敵的局面。


對於被征服者,唐朝採取建立羈縻府州的政策,以懷柔的方式統御北族。即使對於較為難纏的後東突厥汗國,唐朝也並未修築長城進行防禦,而是採取「軍鎮加游防」的方式,囤積重兵於若干個據點,外圍配合以游軍巡防。唐朝不築長城的原因,歷史學家有多種解釋。修築長城、守衛長城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作後盾,唐王朝完全有這個實力,但唐朝不修長城,實在是由於對手實力不濟,遠不及匈奴對漢朝造成的威脅強大。

8世紀初年,為了防禦中興的後東突厥汗國,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張仁願在河套地區修築三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里,將對突厥的防線由黃河南河推進至陰山一線。在修築三受降城的同時,張仁願又在牛頭朝那山北設置烽堠180所,派大將論弓仁為朔方軍前鋒游弈使巡視。關於三受降城的初址,經調查考證,西受降城為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高油坊古城,中受降城為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二狗灣古城,東受降城為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縣城西北東沙崗之上城圐圙古城之中的大黃城,由西向東鎮戍於後套平原、包頭平原、呼和浩特平原。西受降城、東受降城因瀕臨黃河,受黃河水患,後均被迫遷址,西受降城遷址為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奮鬥古城,東受降城遷址為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白塔古城。


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為了加強三受降城的協同防禦能力,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在西受降城與中受降城之間新築了橫塞軍,武狀元郭子儀由振遠軍使遷任橫塞軍使。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天寶八載,於木剌山置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命子儀領其使,拜左衛大將軍。十三載,移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於永清柵北築城,仍改橫塞為天德軍,子儀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從天寶八年(749年)到十三年(754年),橫塞軍軍城使用時間充其量也就5年便廢置。關於廢置緣由,《新唐書·郭子儀傳》記載較為明確:「天寶八載,木剌山始築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詔即軍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築永清,號天德軍,又以使兼九原太守。」「地偏不可耕」導致橫塞軍被迫放棄,轉而向南在大同川之西新建了天德軍。


天德軍軍城,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明安川之西,古城已淹沒於烏梁素海之中。那麼,橫塞軍軍城位於今天何處呢?是怎樣的一座古城遺址呢?據唐人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圖志·關內道四》記載,橫塞軍位於北魏沃野鎮西北二百里處。唐代的一里約合現代的454.2米,橫塞軍位於北魏沃野鎮西北二百里,大約相當於現代的90公里。


經考證,北魏沃野鎮故城為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根子場古城。在根子場古城北偏東約60公里處,有一座名為新忽熱古城的古城遺址,近年來開展的考古調查與前期保護工作,通過對城牆中存留紝木的C14年代測定,初步認定為唐代遺存。那麼,新忽熱古城是橫塞軍軍城嗎?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從根子場古城到新忽熱古城,正南北方向之上有山體阻隔,是無法通行的。從根子場古城到新忽熱古城的道路,首先需要從根子場古城向西北方向行至摩棱河河口,再順著河谷向北行至新忽熱古城,這個行程的距離大約在90公里左右,與《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的北魏沃野鎮與橫塞軍之間的距離可相吻合。至於《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的橫塞軍在北魏沃野鎮西北方向的說法,可能主要是基於從北魏沃野鎮至橫塞軍首先要向西北出發有關。

新忽熱古城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政府駐地北約1公里處,地處陰山以北烏拉特草原東南低山丘陵環抱盆地之中,北方為草原坡地,南方為草原,有兩條河流流經城址,分別為古城西側的新忽熱河與來自古城東北方向的摩棱河。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955。城牆現存高度最高可達9米,底部殘寬平均為8米,保存較好的牆體頂部寬約4米。牆體建造方法為夯土版築,夯層平均厚15厘米,夯窩直徑平均為5厘米,建造時採用紝木結構,東、南、西牆建造材料為粉土,北牆建造使用了灰土古城四角有角台,牆外有馬面,東、南、西牆中部各設城門1座,城門外均帶有長方形瓮城。東牆、南牆、西牆各有4座馬面和1個瓮城,設施之間的牆體長度平均為130米。東牆馬面高約6米,寬約10米;東瓮城南北長約50米,東西寬約25米,牆體高約8米,門向南開。南牆馬面高約6米,寬約7米;南瓮城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35米,牆體高約9米,門向西開。西牆破壞嚴重,大部分牆體、馬面和瓮城坍塌為緩坡狀,西瓮城形制與東瓮城相似。北牆無瓮城,共有5座馬面,但已經坍塌,從堆積物形狀判斷馬面寬平均10米,馬面之間牆體長度平均為130米。


新忽熱古城在山間盆地之中兩河之間的位置建城,並在布局上不設北城門,以防止主要來源於北方的敵人,有利於古城的防守。周圍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有助於農業和牧業。古城內現已開闢為耕地,但古城周邊多為草原,經濟主要為畜牧業。古城雖修築規整,但城內地表散布遺物極少,僅採集有少量灰陶罐、黑釉瓷罐等殘片。


內蒙古境內現存的唐代古城,僅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城圐圙古城大黃城、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大同城,可見原初構築形制。大黃城北牆、東牆之上修築有馬面,馬面的間距一般在130米左右,與新忽熱古城牆體之上馬面的間距大體一致。大同城的外城,可見東、西兩個門址,均帶有長方形瓮城,與新忽熱古城的瓮城形制是一致的。因此,無論從古城形制還是年代測定,均將新忽熱古城確定在唐代這一時期。古城之內可見遺物極少,也符合橫塞軍使用時間較短這一實際情況。



圖一 新忽熱古城遠景


圖二 新忽熱古城東牆馬面(南至北)



圖二 新忽熱古城東牆馬面(南至北)


關於新忽熱古城的行政建制,由於採集遺物較少,一直爭議較多。現結合史料記載與考古調查,對該古城的年代及行政建製作了重新考證認識,有助於下一步對古城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古城規模龐大,修築不易,但由於位置接近陰山北麓,適宜農耕土地很少,大規模駐軍的話,軍糧供應是一個大問題。再者,三受降城均在陰山以南,將橫塞軍置於陰山以北,與三受降城很難形成東西對應的關係,而天德軍的修築恰能滿足這一要求。橫塞軍建成不久即廢棄,實在可以說是唐王朝邊防決策失誤的一個產物。

當時主持修建橫塞軍的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在橫塞軍建成後的次年(天寶九年)即降職為濟陰郡太守。張齊丘是唐德宗年間「入祭武廟六十四名將」之一,位列郭子儀之前。但這樣的一位將軍,《舊唐書》、《新唐書》竟然均未為其立傳,是不是與修建橫塞軍的決策失誤有關,就只能任憑後人猜測了。至於先後擔任橫塞軍使、天德軍使的郭子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再造大唐」的赫赫功勛,成為歷史上的一代名將。(本文原刊於《中國文物報》2018年4月6日第七版)


作者簡介:張文平,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北方民族歷史與考古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朔方論壇 的精彩文章:

【朔方考古】包頭地區史前文化與農業

TAG:朔方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