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漢人物之郭林宗:經師人師

後漢人物之郭林宗:經師人師

世說新語中關於郭林宗的記載如下:

德行第一: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

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政事第三:

何驃騎作會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見客勞損,欲白斷常客,使家人節量擇可通者。作白事成,以見存,存時為何上佐,正與謇共食,語云:「白事甚好,待我食畢作教。」食竟,取筆題白事後云:「若得門庭長如郭林宗者,當如所白。汝何處得此人?」謇於是止。

規箴第十:

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見之,謂曰:「卿海內之俊才,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錦也,食夫稻也,於汝安乎?』吾不取也!」奮衣而去。自後賓客絕百所日。

GIF

郭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縣)人。家世貧賤。父親早亡,與母相依。拜成皋屈伯彥為師,三年後學有大成,博通古籍,擅長談論,精於音律。初出茅廬,因受陳留符融、李膺推崇殊愛,遂名動天下。後被舉有道,但以「大廈將傾」故,終生不仕,以教學育人為業,並得善終。

縱觀郭林宗的一生,其具備三方面的品質:

一、有大志。自古有言: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郭林宗不以家世貧賤為囿,拒絕母親隨便找個工作掙錢養家的建議――母欲使(郭)給事縣廷,郭乃發豪語:「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乎?」遂立志求學,終有所成。一如後世大賢朱子所言:人之為事,必先立志以為本,志不立則不能為得事。而觀其名顯於世之後,既明了朝廷病篤無治,決意不仕,遂以仁愛之心授經育人,渡人向善,生而不已,此亦可稱之為立志,正是「高出事物之表」之立志,更可敬哉!

二、有才識,所謂才識,即才華和知人。

關於其才華,書稱:「博通墳籍。善談論,美音制。」其於音律的成就,今已不可盡知。而其「博通墳籍,善談論」則可通過以下三個側面作窺豹之觀。

其一,當世的李膺曾稱讚他:「聰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李膺名居「八俊」,又是出了名的「攝下嚴」,一介布衣可以得其厚待,畢知郭林宗之不凡。

其二,郭林宗有言:「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後人有言:世事洞明皆學問。知天命,察人事,非有才識者豈可致之。乾象或指朝延中事,或指星象。夜觀乾象並非如今人所篤定的迷信說,而且古人的天文學造詣之高也非今人可測。

其三,郭林宗後來成為太學生的首領,歸鄉後,又以教人為業,學生達數千人。傳道授業解惑之術,非高才卓識者,眾人何以從之以學。

關於其知人,與其渡人事同列於范書本傳後,較出名的有嘆黃允之廢於不篤道、惜謝甄邊讓之失道。

黃允,才貌雙全,郭林宗曾這樣對他說:「卿有絕人之才,足成偉器。然恐守道不篤,將失之矣。」後來,黃允為登袁隗(袁紹之叔,時位列三公)之堂,竟棄糟糠之妻,其妻累數其若干醜事,黃允因此而身敗名裂。此豈非郭林宗所言「守道不篤」而有所失嗎?

謝甄與邊讓都擅長談論,郭林宗曾這樣評論二人:「二子英才有餘,而並不入道,惜乎!」,大約是講此二人雖有口舌之能,而不能合於聖賢之道,即指二人恃才傲物,不能因時制宜,而終為時所毀:謝甄因不拘小節,被時人所詆毀。邊讓因輕蔑嘲諷曹操,被曹操殺害。

▲道在濟人▲

這裡想說幾句題外話。范書郭傳言林宗有「二子不入道」語,入道是什麼意思呢?按字面意思無非是指聖賢之道。那麼,聖賢之道又是什麼?

儒生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當然,此乃後人籠統之語。

佛門講: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誠指本心,明指智慧。

道家謂:無欲為聖,寡慾為賢。

而當郭林宗之時,佛家並未盛行,黃老之道更已衰微,其所謂「入道」當指孔子所謂「非禮勿言、克己復禮、修己安人、不可則止」等。但是如若深究,則更應是三者之融會,也即孟子之謂「內聖外王」之道。淺顯理解,內聖當指聰慧、能克己、無私慾者,外王即謂齊家、渡人、安天下。

三、有德操。郭林宗的德行操守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天時不與,抱一不仕。既經李膺青睞,名聲已顯,入仕拜官求富貴便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但是「司徒黃瓊辟,太常趙典舉有道。或勸林宗仕進者……遂並不應……遂閉門教授,弟子以千數。」以世代貧賤之出身,拒富貴於踵下,不曲意諛於世,不逐波浮於道,雖已明了天時,但亦必有高貴而堅定之操守。

其二,不惟經師,亦乃人師。也即是說他既給世人講解經書,也教授世人做人的大義。范書稱:郭林宗……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用一個詞概括,即是:知人善導。這方面范書所錄甚多,我們擇其一二陳之。

郡學生左原,犯法見斥。林宗設酒肴以慰之。謂曰:昔顏涿聚梁甫之巨盜,段干木晉國之大駔,卒為齊之忠臣,魏之名賢。蘧瑗、顏回尚不能無過,況其餘乎?慎勿恚恨,責躬而已。」原納其言而去……或譏林宗不絕惡,對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原結客欲報諸生。其日林宗在學,原愧負前言,因遂罷去。

賈淑性險害,邑里患之。林宗遭母憂。淑來修吊,鉅鹿孫威直……不進而去。林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進也。」淑聞之,改過自厲,終成善士。鄉里有憂患者,淑輒傾身營救,為州閭所稱。

對待如左原、賈淑一般的「犯法惡者」和「性險害者」,郭林宗並非絕之遠之,而是善言導之,也正因由於他的「不絕惡」之德行,使後來幾欲發生的「結客欲報諸生」的禍事弭於無形,令州閭少一險惡之徒而多一「傾身營救憂患的善士」。對待那些有「慧根」的庾乘、孟敏、茅容等,更是給予勸言激勵,令他們更求學以上進,果然他們都有所成就。所謂人師,不外如是。

▲知人明斯擇友善,吳宗子微先生,史稱其:識別人倫明鑒,過郭林宗,竊深景仰,且用自勖,新葺是廬,即以顏之,民國建元七月既望。葵軒自志。▲

蔡邕曾有言:「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蔡邕字寫的好,又有才華,為人又正直。但是,自古碑銘之文,皆附禮尊入土者為大,當更崇其才德之意。所以,碑銘的內容一般來說都對主人生前事迹加以額外的誇耀。而蔡邕這番話是感嘆自己寫了眾多的銘文,其中只有對郭林宗的撰寫雖然亦是誇耀之詞甚隆,但相對郭的為人,他當的起,所以也是中肯的,並非是不當的頌揚讚譽。

生前高名揚於天下,死後天下仍高其義。郭林宗可算是「生的光榮,死的偉大」,那麼他是如何做到這麼優秀的?

除了前文說的,郭林宗有「志」者事竟成、欲仁而仁至。也因為他是幸運的,運氣好!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長得帥。

范書稱他: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昔有燕趙江充,為人魁岸,容貌甚壯,又披以錦衣華服,令漢武一睹即以為此人不凡,由是漸獲親近。更有齊人公孫弘,狀貌甚麗,(漢武)拜為博士。當然,或許我們可以講漢武好這口兒,其之所以可以被重任也必然並非全由外貌,但必然當是令人心生好感的首要因素。更設若林宗乃一萎縮男,其貌不揚若晏子者,其「與李膺同舟共濟,眾賓望之」,怕是一觀而惡之,還會「以為神仙」嗎?而大名鼎鼎的晏子也正是因為長相醜陋橫遭羞辱,若非其深富智慧,恐怕還要因為自己的長相而有辱君命了。

是故,美容貌實乃天之一助。

▲每聞佳士輒心許,竹箭有韻松有心。▲

其二,天性聰慧,拜得高師(屈伯彥)。

屈伯彥者,良師也!郭林宗者,良材也!郭林宗從之學三年而「博通墳籍」。教者善教,學者善學,方有卓效。

使善學者俯就善教者,此乃天下之大幸運也!

其三,出道遇「伯樂」(符融、李膺),時危有良友示警(徐孺子)。

既然學成,腹有詩書,必示於人,而後人知之。而知郭林宗者,若鄉老村夫,亦必難以美揚其名。必伯樂方可。伯樂者,當然符融、李膺乃是。符融、李膺者,知林宗不凡,亦願深交之,更引林宗入當時士類之「圈子」,一時名顯。及奔走京都閭巷,朋結士類,一時或忘時局險峻,而徐孺子以「大樹將傾」警之,卒有遠禍安身。

出道有良佐,危時聞醒言,斯人何其幸哉!

綜上而言,郭林宗雖不幸生於亂世,亦幸賴於時而有成。其人金玉其外,「墳籍」其中,一生所行亦無失「道」諦。觀乾象而知危邦之不扶,可謂明矣!大樹既傾而諍死無益,他未捨生而擎之,智也。朝堂無道,其民當憐,是以他獎訓士類,躬化親疏,「親親仁民而愛物」。及陳蕃見戮,他慟哭於野,赤子一言:賢人亡矣!此其仁愛也。子曰:「邦無道,危行言遜」。彼者林宗,邦危持道,教化時人,不棄大節,此其仁義也。

林宗者,大賢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町說 的精彩文章:

後漢人物之黃叔度:當世顏回

TAG: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