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弘一法師:越是捨不得,越是得不到

弘一法師:越是捨不得,越是得不到

授權圖片 |陳卓攝

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1

捨不得,難快樂

生活中,人們總希望有所得,認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因而沿著追求擁有更多的這條路拚命往前趕。可是,有一天驀然發覺,憂鬱、無奈、彷徨、疲憊、困惑,這些成為生活的常態。

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渴望得到的東西太多。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智者尋求解脫之法。

智者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身上,指著一條石子路說,你每走一步路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

那人說很沉重。

智者告訴他,這就是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道理。

我們不斷地撿東西放在心裡,於是覺得生活越來越累。

那人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這沉重嗎?」

智者反問他:「你願意把工作、愛情、家庭、友誼、金錢、地位、名聲哪一樣拿出來扔掉呢?」那人長久沉默。

捫心自問,人活一世,真正想得到的是什麼。每天總是活得很累,因為什麼都裝進生活的簍子。負重掙扎著前行,是否真的快樂?

李叔同盛年出家,入山苦修,成為弘一法師。他只帶了簡單的生活用品,其他一概不帶。

學生問他:「老師出家何為?」

李叔同淡淡地說:「無所為。」

學生再問:「忍拋骨肉乎?」

他說:「人事無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拋又安可得?」

越是捨不得,越是得不到。得不到的,可能才是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

2

舍我應舍,得我願得

人的慾望,像一口深淵,好像永遠探不到底。

有的人已經擁有了很多很多,金錢,房子,車子,榮譽,卻仍然填不滿慾望的溝壑。

有時候,你捨不得的,很多是你不需要的,或者根本不屬於你的。

《孟子》中有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而在生活中,大多數人是:魚和熊掌,我都想要。強求不可兼得的,到頭來,往往兩頭空。

老話說: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禍福相依,物極必反。

有時候,擁有的太多,反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竹籃打水一場空。

君不見,

古來將相,權重位高。烜赫一時,不知收持。權力塔尖,沾沾自喜。富貴鄉里,樂此不疲。

得意忘形,眾矢之的。一朝獲罪,大廈將傾。業已作古,荒草孤墳。曾經擁有,終是乾淨。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人活著,貴在知足。

人生,往往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會越多。

拼死拼活,加班加點,賺到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買了一家人住不過來的幾套房。卻失去了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的美好時光。

得到了滿滿的財富,失去了心靈的自由。

得到了過剩的數量,失去了生活的品質。

有一天,我們翻然醒悟: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從前不認為是「得」的東西,回頭看看,恰恰不該舍;從前認為不能「舍」的東西,現在想想,舍又何妨?

而此時,那已經失去的,卻難以再得到了。不明捨得,悔之不及。

卡耐基說:我們在生活中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

舍與得,一事兩面:有舍有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今日驚蟄:一聲大震龍蛇起,頓然草木精神別
一位母親要求公開的一封信:寫給她那不懂事的孩子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