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時間與歷史研究——讀《歷史學家的技藝》有感

歷史時間與歷史研究——讀《歷史學家的技藝》有感

各位小可愛晚上好。

本篇推文是阿缺的第一篇文章。我想用《歷史學家的技藝》這本書作為我的開篇,以時時刻刻警示我,不要忘記最根本的道理。

書籍簡介

歷史學家的技藝

作者:馬克·布洛克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版次信息:2011年9月第一版

正文(一)

當今世界上研究歷史的學者在提及整體史的時候無不使用歷史長河圖以及歷史關係樹作為研究的基礎。所謂歷史長河圖就是將歷史看作是一條從遠古奔騰到此刻的河流;歷史關係樹借鑒了數學中的樹狀圖,從最初的宇宙大爆炸到大海中第一個單細胞生物的孕育,再到最早的靈長類的出現,接著原始部落的產生,再有文明之光的顯現,直到延續至今絢爛多彩的世界文明。

時間不管在歷史長河裡還是關係樹中都是貫穿歷史始終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者研究歷史需要其對時間的整體把握:對時間研究歷史不是靠著學者的憑空抽象的想像,而是以時間為界定、以時間為證據對歷史進行歸納整合。反過來,時間對於學者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者對於歷史中事件的看法也會影響學者研究歷史的思想與路線——最直接的莫過於對橫向歷史的研究與對縱向歷史的研究之間的差別。

然而,如何處理歷史時間與歷史研究之間的關係是長期困擾學者的一個問題。本文就馬克·布洛克的《歷史學家的技藝》中對時間的闡述為切入點研究如何處理上述問題。

一、歷史的分期問題

時間與我們形影不離。人類離開了空氣會死亡會滅絕。如果人類離開了時間會怎麼樣?如果人類歷史離開了時間會怎麼樣?這個假設似乎是不能想像的。設想,連「剛才」這種具備時間含義的詞都不會存在,那是不是可以認為人類不如只有二十秒記憶的金魚?是不是可以認為人類是沒有任何生存意義的生物?

有了時間自然會想到如何定義時間,如何劃分時間。對於歷史研究者更會注意到時間的分期問題。「時間的洪流不可中綴。但我們的分析應有斷代。因為,如果我們不通過界標來分段的話,我們的思想甚至無法把握持續的運動。」[1]馬克·布洛克開篇明義,直接表達了對時間劃分必然性的肯定。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定義一段歷史。

如何定義一段歷史?是按照那個階段之後人們對它的定義,還是按照那個階段當代的人給自己的定義?是按照朝代更迭定義一段歷史還是按照經濟制度的變遷去定義歷史?……春秋時期是依照孔子所編修的《春秋》一書而得名。但之後的中國歷史卻都是按照朝代更迭作為大體上的分期,如秦朝,漢武帝時期,五代十國又或者宋神宗時期。這些對於一定階段歷史的稱呼延續至今自然有其原因。究其深源,一是因為在新中國以前,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都有著禁止民間私修史書的禁令,史書的修撰全然依靠朝廷史官,這就很難避免不受到上層的壓力,因此大部分的史書都圍繞著帝王展開,修史當然也以本朝國號以及皇帝的年號作為歷史劃分依據。對此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早在十八世紀便提出異議:「一千四百年來,高盧似乎只有國王、大臣和將軍。」這種局面放之四海皆準。

那到底如何定義一段歷史?如果按照現今風靡的世紀劃分法,那又如何清晰地表現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呢?或需要加上一個年代,如18世紀六七年代。那到底是六十年代還是七十年代?這又涉及到時間精確的劃分。「最準確的時間劃分並不必然是最小單位的劃分……真正的精確在與每次都依據考察對象的本質。……對於社會經濟信仰和心態行為的結構演變,不可採用過於細密的時間測量法,否則就會有過於濃重的人為色彩。」[2]

回想我們記憶中關於歷史時代印象深刻的詞,那肯定有十八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八年抗戰時期等等辭彙。這些辭彙通常會出現在科普類的刊物或影視上,久而久之,人們只知名稱,而不知其義。

先秦春秋是根據孔子對魯國的一部記錄大事的編年史書進行編修著成的《春秋》一書而得名。《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這個時間大體上與「客觀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故史學家便把這段時期以這本史書命名。現在的問題是——春秋的起訖時間究竟是哪兩年?遺憾的是一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對於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回答。

歷史分期混亂往往會造成很多對非專業學者的誤導,從而給予這段時期以錯誤的標籤,如果每有人跳出來進行糾正,這個錯誤會不會有一天也會變成事實了?

[1] Page 151

[2] Page15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奇幻森林之啄木鳥和貓頭鷹
貓武士&血族戰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