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名稱的變遷

南京名稱的變遷

1949年4月23日晚,得知人民解放軍攻下南京的消息後,毛澤東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揮毫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南京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回望那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南京,回望那個從脂粉氣息中走來的南京,回望那個從悲慘絕望中走來的南京,不免讓人有些唏噓,有些感嘆!

那是公園前495年,因附近有鐵礦,於是,吳王夫差在此建立冶鐵作坊,鑄造兵器,並將此地取名為冶城,這是南京有名有姓地走進歷史的開端。讓我們記住此人——吳王夫差,正是他讓吳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也正是他,讓南京有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

不過,冶城二字雖有一個城字,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最多算得上一個冶金的小鋪子。這裡的場景無非是赤裸臂膀、揮汗如雨,捶打、淬火·····

南京真正的建城史,是從越王勾踐開始的。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最終滅掉越國的故事你肯定知道。

勾踐滅吳之後,范蠡在秦淮河邊修了一座較大的土城,取名叫越城。勾踐正是在范蠡等大臣的輔助之下,成就偉業的。

關於范蠡,你可能知道他在幫助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定居定陶,成了一名大商人,人稱陶朱公,被奉為「商聖」。

在南京人眼裡,范蠡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南京城建城的開山鼻祖。那范先生所建的較大的土城到底有多大?

據相關記載,越城周長只有五百多米。正規一點的運動場跑道周長就有四百米,也就是說越城只比一個足球場大一點點。看起來似乎有些不起眼,有些小兒科。

時間來到公園前333年,南京有了第一個真正叫響了的名字——金陵。

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不可一世的越國被楚威王滅掉了。楚威王的兒子楚懷王在今天的南京建了金陵邑。

關於金陵名稱的由來,史書有這樣的記載:

「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此地有王氣,故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

不管這樣的記載是否屬實,金陵終歸是留在了後人的記憶里,成了南京第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一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讓人好生嚮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南巡,途經金陵。隨行的術士告訴他,五百年後,這個地方將有帝王之氣。始皇聽了很不開心,心想,帝王之氣不是應該萬世在咸陽么?五百年後怎麼能跑這旮旯來?

於是,秦始皇勞師動眾,將淮河之水引入金陵城內,意圖把王氣衝散,南京遭遇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悲慘的境遇。

放水沖了還不放心,秦始皇又將金陵改名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潛台詞是:我讓你丫帝王之氣,老子把你搞成個養牲口的地方。

淮河之水有沒有沖走金陵的王氣,後來的歷史給出了答案。而在這驗證到來之前,意欲一世二世直至萬世的秦朝,僅僅延續了十多年,二世而亡了。

與金陵相比,秣陵的響亮程度和知曉率就差多了。

南京下一個為世人所熟知的名稱問世,已是四百多年後的三國初年。

公元222年,孫權將秣陵改為建業,取建功立業、一統天下之意。公元229年,孫權將都城從湖北鄂州遷到建業,開啟了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掀開了南京歷史全新的一頁。

一統天下的大業在幾十年以後實現了,只不過這大業不是由東吳完成的,替孫權實現夢想的,是一個叫做司馬炎的男人,司馬炎有個名氣很大的爺爺,他的名字叫司馬懿。

司馬炎一統天下後,橫豎覺得建業這個名稱很刺耳,於是改建業為建鄴。這樣的更改,對老百姓多年形成的習慣既不造成衝擊,同時又遂了自己的意願,對司馬家的發跡之地鄴城也算是一個紀念。

在南京的城名史里,建鄴就像一個影子一樣,附屬於建業。

313年,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愍(mín)帝司馬鄴繼位,為了避諱,遂將建鄴改名為建康。

317年,東晉建立,把都城設在了建康。東晉之後的南朝四個朝代宋、齊、梁、陳都把都城設在建康,南京開啟了一段作為都城最長的歷史。

作為一個皇帝,司馬鄴的作為,被後人記住的,幾乎就只有建康二字。

建康顯然具有著極其美好的寓意。只可惜歷史的發展往往事與願違,這段歷史充斥著太多的咄咄怪事。

無論如何,建康深深地烙在了南京城名發展史上。

南京的城名在從建業到建康的間隙,曾短暫的使用過一個後來叫得十分響亮的名稱——江寧。曹雪芹的祖父曾經就做過一個名叫江寧織造的官。

隋朝重新統一全國後,南京遭遇了發展史上又一次極為悲慘的際遇,整座城市被蕩平。自此,南京的城名進入了一段不起眼的時期,先後曾被叫過蔣州、白下、升州、上元。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分別曾叫過舊稱金陵和江寧。

時間來到了元末明初。1356年,朱元璋打下南京,改名為應天府,取應天順時之意,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改應天府為南京。南京成了明朝初年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南京被叫做南京,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853年,洪秀全的天平軍從廣西一路北上,打到南京,定都於此,將南京改名為天京,意為天國的京城,天國在十多年後的1864年轟然倒塌。

辛亥革命後,南京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南京還有一個世人耳熟能詳的名稱——石頭城,甚至有人認為曹雪芹的《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寫的就是南京城內的事。

這個名稱的由來,大體是這樣的:南京一帶地屬平原,山本來就很少,即便有,也大多是小土山。在這種情況下,偏偏有一座山,即現在南京的清涼山,山體主要是石頭,且較為險峻。於是,不少朝代都在此地「因山為城,因江為池」,看中的正是它良好的地形、地勢,利於守備。慢慢的,人民便形象的把這個地方稱作石頭城。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壞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寫的正是南京。

關注文史笑侃,感受不一樣的文史樂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笑侃 的精彩文章:

TAG:文史笑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