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角獸」上市,莫陷概念炒作

「獨角獸」上市,莫陷概念炒作

推動創新企業境內上市是件好事,好事要想辦好,就要防範過度炒作的風險,讓市場多一份行穩致遠的從容。

「我就是獨角獸」,「我負責評選誰是獨角獸」,「我投資了獨角獸」,「本地區熱烈歡迎獨角獸」……近段時間以來,「獨角獸」牢牢佔據財經新聞的熱搜榜,這一國外機構創造的舶來概念,彷彿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熱炒之下,相關部門積極推動的創新企業境內上市試點,遭遇輿情飛濺的水花,政策初衷和內涵被不少人誤讀甚至有意曲解。

「獨角獸」是什麼?通俗地講,就是那些發展快速、能帶給投資人可觀回報的初創企業。為什麼近期「獨角獸」的概念再次熱起來?因為有人把它跟正在推進中的創新企業境內發行上市試點掛上了鉤。

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對支持創新企業在境內發行上市作出系統制度安排。但有人卻將《若干意見》簡單解讀為「支持『獨角獸』企業上市」。由於發行上市帶來想像空間,財富效應觸動敏感神經,就有利益相關方自稱「獨角獸」、炮製「獨角獸」、濫挖「獨角獸」。於是「高估值」等猜測紛至沓來,「割韭菜」等質疑也相伴而生。概念炒作愈烈,市場顧慮越大,紛擾之下,實有必要在現實背景下分析政策內涵,釐清此次改革的邏輯

隨著我國進入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各種創新企業不斷湧現,但由於以往資本市場制度限制以及宏觀改革措施尚未跟上,一批處於引領地位的創新企業只能借道境外上市。這導致目前國內上市企業中創新企業比重偏小。有統計顯示,A股市值前50名上市公司的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是35%,主要是銀行、保險、能源、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市值前50名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企業僅為10家,市值佔比不到13%。未來A股的上市公司行業結構需要與宏觀經濟產業的發展趨勢相匹配,從這個意義上看,開展試點支持創業企業境內上市,有利於優化資本市場行業結構,增強境內市場國際化水平和全球影響力,使境內投資者能夠分享新時代經濟發展成果。

巨大的政策紅利,自然對各方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是無論是為招商引資、熱心服務「獨角獸」的地方政府,還是主動向「獨角獸」隊伍靠攏的企業,抑或是急於變現的投資機構,如果把資源耗費在概念上,把投資者吸引在虛幻上,則與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初衷相去甚遠,必然得不償失。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重處理好試點與風險防控的關係,嚴把創新企業上市的篩選關。

從這個角度再看《若干意見》,規定試點對象既要身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軟體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滿足市值、營收等門檻,還要經過科技創新產業化諮詢委員會的挑剔眼光,正體現了既大膽創新又小心謹慎的改革精神,把防控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參與各方唯有完善政策指引、強化中介責任、規範大股東行為、加強投資者教育,齊心協力才能讓優質創新企業上市之路更加通暢,形成新興行業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

深化改革,向來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勇氣,也要有修堤築壩的嚴謹細實。推動創新企業境內上市是件好事,好事要想辦好,就要防範過度炒作的風險,讓市場多一份行穩致遠的從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關於美國挑起貿易爭端,人民日報這麼說……
2018,中國將給世界帶來怎樣的驚喜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