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遠去的家鄉灶鼎

遠去的家鄉灶鼎

蔡鎮坤遠去的家鄉灶鼎

離家的孩子在外越久,對家鄉的思念就會越濃,對家鄉的每一件事物就會格外關注,作為遊子的我,每當想起家鄉的大灶和大鼎,總有一股鄉愁。

農家的大灶,是每個家鄉人再熟悉不過的了。它是舊時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時里做飯,年節時做粿都離不開,功能上形同於如今的廚房。只是家鄉的大灶,生火的燃料多為自然界的柴草枝葉,體積相對也較為龐大。

大灶由磚塊或塗角等土質材料砌成。一般依附牆邊而砌,外觀呈長方形狀,佔地面積約兩平方米左右。簡陋點的砌完之後,刷上灰色的水泥或磚紅色的泥漿便算完工;而有條件的則會貼上各式各樣的瓷磚或淋上石米,這樣顯得更為美觀。

砌築完成之後的大灶,灶台表面略伸外擴,灶身略斜屈內縮;灶檯面上預留著兩個用於架鐵鍋的大窟窿,兩個窟窿的牆側之間豎築有一根長長的煙囪直伸屋頂外;窟窿的牆內側開有通向煙囪的排煙暗道,沿窟窿外側灶體一面同樣也開有兩個進風口(即:灶口),用於人們添柴起火、清理火灰。窟窿下側留有一定的空間,中間用蜂窩式的磚塊分隔成上下兩層,上層為柴草的燒燃區、下層為儲灰區;上層的柴草燃盡成灰之後,用火鉗稍微的撥拌,上層的火灰便會通過中間的蜂窩隔層而篩漏到底層的儲灰區。

儲灰區的「火灰」再定期收集起來當做肥料。雖然傳統灶台的構造比較簡單,但是大灶卻不能隨隨便便建造。家鄉人對大灶的建造極其講究,須擇好時日與合適的位置,方能請建築師傅動工砌築。以家鄉較為普遍的傳統民居建築「下山虎」為例,其格局主要有兩個對稱的房間(俗稱「大房」),和中央一大廳以及前面的厝手房和大門樓。砌灶的位置一般就位於大房內,即廳側大房門進去的斜對面牆邊上。

家鄉人傳統的「家族觀念」較為濃厚,重情義、重血緣的家風代代相傳。即便「子大成家、另起爐灶」,也依然同住一座大厝(大房子),共出一扇大家門。因此,通常一座家族式的大厝之中也就存在多個灶台,以兩間「大房」中各砌築一個為多見,形成對稱,既適應需求,也符合審美。

在海陸豐地區,「灶」與老百姓們的生活關係密切。人們更是將灶神化,並有「灶神」之稱,鄉人俗稱為「司命公」(或「司命灶君」)。據《風俗通義》中記載所祀小神就有司命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關的事物。又如《管子·囿蓄》中所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由此可見,灶神「司命公」與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拜「司命公」也是家鄉人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自古更有「民以食為天」的諺言,說明「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而「灶台」恰好是供烹煮食物的地方場所。灶神「司命公」自然也就成為了民間老百姓們信奉的重要神明之一,可見其地位之高。

小時候,家鄉的生活水平特別貧困,物質條件也極為匱乏。大部分的家庭,早期的烹煮靠的都是傳統的大灶,鄉親們常常要去山間遍野尋找柴草枝葉當做燃料。用大自然的柴草枝葉燒煮出來的飯菜,味道往往更加濃香,常常帶有一股獨特的「柴香」味。有時鍋底常粘有燒焦的飯底(俗稱「飯丕」),家長們就會用鍋鏟鏟起之後,捏成飯糰,孩子們都爭著搶吃,那一幕幕的畫面,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有時,我常給伯母召喚去灶腳旁(灶邊)幫忙添柴起火,充當一個專職的「火夫」,只是我只管添柴把火,其它不管。看好灶口裡的火,維持火候,避免熄火,便是我神聖的職責。特別是寒冷的冬天,取暖首選的不是被窩,而是灶台下面的灶口邊。在柴火熊熊燃燒的灶口邊,我的臉常常被煏烤得滾滾發燙、滿臉通紅。有時會偷偷把一些蕃薯扔進灶口裡,猛烈的柴火把番薯烤得焦黑如炭,但焦香撲鼻、別有風味。濃郁的薯香夾著幾分淡淡的柴香,令人垂涎三尺。即使燙手,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先嘗為快。

說到灶就不得不談到鼎。「鼎」其實就是烹煮用的「大鐵鍋」。作為屬於中國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家鄉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家鄉的鼎多為「生鐵」所制,這種生鐵含炭較高,硬而脆、耐磨,且不易變形,是鑄造家用鍋鼎的最佳材質。

大灶與大鼎,缺一不可,沒有鼎的灶,「灶」形同擺設;或有鼎無灶,「鼎」便成了無用武之地的英雄。灶與鼎只有相互結合,才能發揮其實用的功能。有了鼎的灶,一切的烹煮才能正常進行,如燒飯、燒菜、燒水以及家鄉傳統節日的炊粿等。鼎必須穩固、密實的嵌架在灶台上的窟窿處,鼎沿略高於灶台表面,以便於日常搬抬出來清除煙垢。由於長時間使用柴草燒燃,鼎底容易附積一層厚厚的煙垢,影響其導熱效能,所以需要定期的對煙垢進行清除。

家鄉的大鼎,材質較為厚實、體大重沉,約有十幾二十斤重。一般小孩搬不動,只有成人才抬得起。當然也不可能每天都抬出來清洗和除垢,唯有數天後才能清理一次。那時,每逢早晨,趁天還未亮之前,婦女們便早早起身,把鍋鼎抬到屋外的巷頭曠地,把鍋鼎倒置覆蓋在地面上,然後用鋤頭在鍋鼎的背面上,來回上下的耙呀耙,直至把煙垢耙除乾淨,我們稱之為「摳鼎」(刮鼎)。

在過去的家鄉,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床頭的鬧鐘,而是那陣隱隱約約從巷頭飄來的「摳鼎聲」,當熟悉的「摳鼎聲」從睡夢中悄悄響起時,就意味著天快要亮了。

如今,隨著鄉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鄉村的樣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用的器具、設施等也早已更新換代。「摳鼎聲」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停留在過去的記憶里;大鼎也已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傳統的大灶也將逐漸消失,不復存在。

在我看來,傳統的「大灶」與「大鼎」,它們像是鄉村柴米油鹽的舞台,演繹出一幅幅鄉村最淳樸的畫面;「大灶」與「大鼎」更像是屋檐下的一對恩愛夫妻,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繪出了人間最美麗的那一道道煙火圖案。

總監製:王萬然

總編審:余小文

責任編輯:賀燕

編輯:陳劍虹 黃奕涵(實習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汕尾日報 的精彩文章:

我市旅遊景點受青睞

TAG:汕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