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英雄志×趙國篇×國之將亡

春秋英雄志×趙國篇×國之將亡

廉頗的出走,給了趙悼襄王沉痛一擊,要知道他才剛上位。

不過,廉頗的出走給了許多趙國的青年才俊機會,因為位置總是有限的,趙王只有一個,大將軍也只有一個。

那時候又沒有退休制度,主父又玩砸了,所以趙王當到死,廉頗也想當到死。趙王才剛接班,而廉頗則不同了,在位置上待了四十年,而且老而彌堅,寧移白首之心。

原本樂乘是最有機會取代廉頗的,不過奪權的時候反被趕跑,後面下落不明,可見凡事不能太心急。

公元前243年,趙王任命李牧為統帥,攻打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第二年,趙王又任命老將龐暖為帥,攻打燕國,殺死燕將劇辛。

面對趙國的報復,燕國只能追悔莫及,誰知道五打一都打不過,看來戰國真不是自己合適的舞台。燕王喜以前的雄心壯志消磨殆盡,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成了大笑話,只好請和,後來還參加了龐暖組成的聯軍進攻秦國。

公元前236年,趙王繼續攻打燕國,反正撕破臉了,你也好打。然而秦國終於出兵了,王翦率軍攻打趙國,奪取八座城池,正式開始蠶食策略。

趙國很倒霉,有一個秦國夠慘了,後面還有一個捅刀子的燕國。原本趙國想一致對外,燕國不同意,非要打。燕國又不經打,一打就投降。

按照歷史的發展,趙王應該寬大為懷,把燕國拉上自己的戰車,可是燕國又和秦國眉來眼去,想著和秦國一同瓜分趙國。

於是趙王怒了,跟秦國達成合約,你別打我,我打燕國,打下城池之後,我分給你一部分,如何?

這種好事秦國當然願意,內部還在修渠。於是趙王拼了命的欺負燕國,而燕國只好向秦國拼了命的求救,以太子為質,為得就是防止被打。所以,趙王此舉還是很對的,因為燕國根本沒有長遠利益一說。

第二年,趙悼襄王含恨去世,趙王遷繼位。

趙國、秦國,在這階段都是頻繁的更換國君,只是秦國四年內換了四個,趙國十八年換了兩個,不知道是長痛好,還是短痛好。

其實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祖父三人在位時間都在二十年以上,也不知道後輩是壓力大還是什麼緣故,紛紛短命,以至於趙國內鬥不休,江河日下。

趙王遷繼位之後,秦軍送了份大禮——公元前234年,秦將桓齮(yǐ)攻打趙國。

此時的秦國騰出手來,將精力用在了滅趙上,滅韓不過是順手的事,連名將都沒派遣,可見一般。

趙王遷任用扈(hu)輒(zhe)為統帥,帥趙軍救援,最後被秦軍斬殺十萬,扈輒戰死。

此時趙國的國力已經恢復,全國的適齡兵員,如果調動起來能夠調動四十萬左右。不過,我還是難以理解,因為扈輒名不見經傳,沒什麼了不起的戰役,為什麼會派他呢?

想了半天,如果趙軍內部也有論資排輩一說的話,扈輒可能是軍中老資格。哎,我也無話可說。

扈輒死後,趙軍實力再次被削弱。在此國難之際,老一輩的都死光了,李牧終於有了出頭之日。

桓齮贏了之後,趁著趙國內部空虛向邯鄲進發,而此時李牧也被委派為大將軍,帥趙軍抵禦秦兵。

李牧到了前線,還是老一套,駐守城池,把守關隘,不得出戰。

秦趙兩軍對峙,桓齮心中不爽,因為秦軍士氣正旺,正適合用兵,而且秦軍遠來,你們還來這套,僵持不下那麼就只能撤軍了。

不過撤軍又非所願也,所以思前想後,桓齮決定攻敵所必救,而後圍魏救趙之類的,讓你不得不出。於是秦軍進攻肥城,分部分人馬留守秦軍大營。

趙蔥建議李牧救援肥城,李牧斷然拒絕,兵法制於人,而不受制於人,不可輕舉妄動。

於是趙軍繼續守城,對肥城的求救不聞不顧,就算是趙王下令,我想李牧依舊會說,萬死不敢奉命。

時間一長,秦軍留守大營的人馬懈怠了。我想,桓齮走前一定千叮嚀萬囑咐,叮囑大營的人一定要小心,謹防偷營,守營的也一定非常小心,但是總有疏忽。

《荀子》里,堯問舜,如何能把賢才吸引過來。

舜說,行事如一,如天地一般長存;做事要小心,如日月更替一般,沒有差錯,忠信發自內心,流露於外,如此可以安天下。

守衛大營的不知道,在風平浪靜的外表下,在城牆之上,一隻有一雙眼睛在盯著自己,等候自己放鬆警惕,而後一涌而上。

趙軍攻勢如火如荼(tu),肥城還沒有攻下,桓齮就聽聞秦軍大營失陷,頓時懵了。

全軍的輜重糧草都在大營,秦軍沒有了補給,又能夠撐幾天,趙軍過來之後,並不和你打,只需要穩穩的扎在你的不遠處,等著你糧盡的一天,那時候萬事皆休。

秦軍也因此大破,十萬秦軍在此役中損傷殆盡。有說桓齮在此役中被殺,有說回到秦國接受懲罰,也有說跑到了燕國,化名為樊於期。

嬴政震怒,這簡直是奇恥大辱,自商鞅以來,從未聽聞十萬秦兵折損於戰場的,可恨,可怒,可殺。

秦將樊於期跑到了燕國,嬴政於是誅殺樊於期的族人,並且發布告示,誰能取來樊於期的人頭,賞千金,封邑萬戶。

此戰之後,趙王遷封李牧為武安君,意思是以武安國,你是寡人的白起啊。

這個真不是一個好的評價。

司空馬是呂不韋的門客,後來為嬴政的統一事業奔走,到了趙國,見到了趙王遷。

司空馬說,秦趙相比,趙國國小、民少、財少、糧少,然否。

趙王說,然。

政令不如、武將不如、士兵不如、國相不如,然否。

然。

司空馬:如此,我勸趙王不如割地一半以事秦,如此秦國必喜,而楚、齊、燕、魏等國必怕。那麼我願以此為君王合縱攻秦,趙國雖亡一半國土,但足以自存。

趙王:不久前秦國攻打,寡人剛以河間十二縣賂秦,地削兵弱,可秦國還是攻打趙國。如果在割讓一半國土,我拿什麼抵禦秦國呢?

司空馬見此計落空,於是請命說,我以前是秦國刀筆吏,還沒帶過兵,如今願為君王帶兵。

趙王還是不答應,其實心中已經不爽了。

司空馬只好以言不聽、劃不用為名離開,其實也是人家不想留他。

路過平原的時候,平原令(劉備初舉平原令)問司空馬,秦兵攻趙,而你從趙國而來,趙國如何?

司空馬說,不用我計,趙必亡。

平原令問,何時而亡。

司空馬說,武安君在,還能有十二年的國運,武安君不在,半年而已。趙王寵臣韓倉,曲意逢迎,又嫉賢妒能,趙王若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當然,《史記》上說寵臣郭開繼續禍害忠良的,不遺餘力,估計是嬴政的手下,反正亡國之時,這類人多的是。

李牧、司馬尚兩個搭檔,得以抵禦秦軍,然而此時天不助趙。

公元前229年,趙國代郡地震,大量災民需要救濟,而且六年內連年戰爭,空庫空虛,可謂是倒霉到家了。

嬴政命王翦率軍攻打趙國,李牧、司馬空領兵抵禦,著實是挖空心思,因為國力不濟。

王翦帥秦軍於趙軍對峙,而後李斯派人賄賂郭開等人,深明大義,識時務者為俊傑,趙國眼看不行了,你們為秦國立功,這樣才能得保身家性命,也能長存富貴。

大勢之下,非議武安君的人很多,有的說李牧在和秦國談判,擁兵自重,談投降後的待遇。趙王大怒,派遣嫡系將領趙蔥取代李牧,並且交代若有不從,殺無赦。

李牧什麼性格,之前也說過,認準了自然不會放棄,不管誰來也一樣。於是趙蔥殺李牧,司馬尚認輸被撤職查辦。

五個月後,王翦發兵進攻趙國,殺趙蔥,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王遷被流放至房陵深山中,得享晚年。

同時,公子趙嘉跑到了代郡,一呼百應,自稱趙王。

關於李牧的身死,還有另一種說法,滿凄惻的。

趙王命李牧回宮,結果宴席之後,趙王大怒,讓韓倉責問李牧。

韓倉說,你戰功赫赫,君王為你舉杯,你上前為趙王祝壽,竟然身懷利刃,何故?

李牧說,我身大臂短,跪在地上手不能及地,恐怕於君前無禮,故而讓工匠給我做了一個木杖。

說完後,李牧亮出木杖給韓倉看,表示自己並非想要謀害趙王,希望韓倉為自己求情。

韓倉說,我受王命,賜將軍死,不敢為你求情。

李牧悲憤莫名,面北朝君拜過之後,拿著短劍想自裁。

韓倉說,人臣不能自殺於宮中。

李牧只好走到宮門外,那種短劍夠不到自己的脖子,無奈只好將短劍吞在口中,而後去撞柱子。

當然,我個人認為這是同情李牧的人,為他編的故事。

同情太子,就把罪過加於女人上面,以襯托太子的忠厚;

同情將軍,就把罪過加於奸臣上面,以襯托將軍的可悲。

為何趙國強大的時候,總是能夠任用賢能,藺相如、虞卿、趙奢能夠脫穎而出,而趙國將亡之時,總是是非不明,廉頗、李牧含冤受辱。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荼毒生靈,追惟酷烈。

奈何奈何,號墓摧絕。讀聖賢書,為何所學?

正氣不屈,浩然誅邪。祥瑞御免,鎮宅定野。

由此可知,李斯在嬴政一統天下中所起的作用,靠強推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敵人內部的瓦解和鬥爭,否則不知打到何時。

趙國不同於韓國,國土面積大不說,民風也彪悍,代郡也獨自稱王,所以需要一定時間來消化。

嬴政命人將邯鄲城內的仇人一併誅戮,當年的仇恨他記了三十年,如今才得以雪恨,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世界。

其實原本魏國應該是下一個目標的,可惜一個人的出現打亂了這種部署——燕太子丹。

公元前232年,在秦國含恨受辱的太子丹想要報仇雪恨,他的初衷倒是和嬴政類似。

不過嬴政有秦國,那是第一強國,而太子丹的燕國,在七國里常年在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間徘徊,而且還不知道何時才輪得著自己即位。

燕國其實還不錯,各國的當權人基本上明的暗的都換了新天,只有他這裡還沒聽說過李代桃僵的事,和衛國算是碩果僅存的兩個姬姓國家了。

燕王喜,公元前254年即位,算是燕國第42代傳人,為人之前也有表述,心懷大志,奈何燕國不爭氣。荀子說,君子擇地而居,因為不良風氣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

待得久了,燕王喜也得過且過了,有了這種心態,自然長壽。

燕太子丹據說想要變法強國,把秦國的那一套搬過來,可是凡事都有個周期,商鞅變法還分了兩個階段,歷時二十年,燕國臨陣磨槍也太遲了。

而且,燕國六十萬大軍被趙國打的滿地爬,後期一直被毆打,也不過求存罷了,憑什麼跟秦國斗!

窮則變。

太子丹想來是合縱派的主要人物,奈何這局面,大家都把頭縮在了窩裡,挨個等著秦國下刀子,有時候還在慶幸秦國的目標不是自己,對受害人惡語相向,以至於動起刀子,著實不是凈土啊。

還沒等太子丹發力,韓國沒了,趙國沒了。

燕國這才慌亂,秦國下一個目標不是魏國就是燕國,反正沒得選了,回想起當初,跟趙國打打鬧鬧的日子,悔恨晚矣。

太子丹則將一切歸咎於嬴政,明的不行只好來暗的——刺殺。

其實也不算錯,嬴政想并吞天下,雖說不是絕無僅有,但也是難得的志大才大,懂得用人,換一個君主總不會比現在更厲害吧。

刺殺這活,對照以前的歷史,刺殺重要人物的基本上還沒有活下來的,所以算得上十死無生。

既然必死的活,那麼誰願意去做呢?

死士。

士為知己者死嘛,只要你對他好,知恩圖報,定然為你效死力。

太子丹也不知道誰合適,那就禮賢下士吧,表現得很賢明,自然會有人慕名而來,到時候再挑選。一來二去,太子丹把目光放在了一個叫荊軻(ke)的劍客身上。

衛國的事還要衛國人來解決。

荊軻,衛國人,讀書、擊劍,算是那個時候的正途。學成之後,荊軻向衛元君求仕,沒被重用,於是浪跡江湖。

遊歷到了魏國榆次,見到了當時很有名的劍客蓋(ge)聶。荊軻於是和蓋聶談論劍法,可惜人家不開心,瞪了荊軻一眼,荊軻只好離開。

那時候可不跟如今一樣,劍客們比劍互有殺傷,是不論罪的。

《尋秦記》里,項少龍多次在公開場合和人比劍,落敗身亡是不會有人為你伸冤的。而一般的劍客,如果在決鬥中打贏了,反而會被一些貴族待為上賓,禮遇非常。

這事鬧得很不愉快,荊軻也是通過中間人才見到蓋聶的。中間人夾在中間很尷尬,於是說自己把荊軻叫回來。

蓋聶很有經驗的說,此人一定跑了,剛才我瞪了他一眼,他怕了。

荊軻真的從榆次跑了,又到了邯鄲,跟魯勾踐下棋,結果起了爭執。魯勾踐當即大罵,荊軻只好離開。

輾轉流離,聽著哪裡好賢的名聲而後去,在哪裡混一段時間,沒有前途就離開,這便是當時遊俠、說客們的漂泊生涯,確實能夠見識到大千世界,不過也居無定所,很少有妻子兒女的,大多數人最後在一個貴族家裡安定下來,娶妻生子,了此一生。

荊軻又到了燕國,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起碼戰國是這樣的。根據經驗,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戰鬥力高,民風也彪悍,百姓的整體身高要比亞熱帶的高。

燕國正處於戰國最北面,溫差比較大,不過打仗不怎麼行。

荊軻到了之後,混跡於自己的圈子裡,找到了高漸離做朋友。高漸離是個殺狗的,以此為業,跟朱亥一樣都是壯士,而高漸離技高一籌,還精通音律,擅長擊築。築是一種琴,有十三弦,發源於楚地。高漸離算是一技之長。

高漸離和荊軻很投機,喝醉之後,一個擊築,一個舞劍,很是合拍。而荊軻武藝不錯,在圈子裡的名聲也大了起來,最主要是膽子大。

太子丹拜訪燕國賢人田開,田開於是推薦了荊軻。太子丹於是帶著禮物去拜訪,十分厚待。

據聞太子丹邀請荊軻參加宴會,荊軻看見彈琴的女子手,不禁脫口而出,好白的一雙手啊!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宴會之後,太子丹送給了荊軻一個盒子。荊軻打開一看,裡面赫然放著一雙潔白的手。

貴族禮遇士人,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在那個時代都屬於被淘汰的手段了,還喜歡玩點花樣。

司馬遷描寫燕趙之地的風氣,曾說,男人們白天慷慨悲歌,晚上聚眾打家劫舍,還有挖墳墓、造贗品、鑄私錢。多有帥氣男子充當歌舞藝人,而女子抱著琴瑟,去向富豪之家遊走求收留,運氣好的被收盡後宮,以享富貴。

差不多就是,不事生產,專好暴富的營生,而女子也是勤學歌舞,工於媚術,以求嫁入豪門,這在當地都是產業鏈了。

能在太子丹宴會上彈琴的歌姬,算是頂級歌姬了,不知經歷多少人情冷暖,也有自身的追求,價值千金。可惜,荊軻的一句話,就此葬送了歌姬的生路,手被砍了,她還拿什麼實現抱負。

為什麼不把整個人送給荊軻呢?

因為人家沒說要人啊,只是說手白。

據說年羹堯吃菜只吃白菜心,其他的扔了,所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引以為樂。

我想,太子丹此舉,也是大和荊軻的胃口,畢竟刀尖舔血之人,其實很漠視人命的。荊軻一路遊歷,缺錢了如何來,跟著朋友豪傑們干一票大的,然後就有了盤纏,想來這類事也可能做過不少。

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也終將過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哲 的精彩文章:

春秋英雄志×嬴政篇×人盡其才
春秋英雄志×趙國篇×紙上談兵

TAG:公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