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內聖修習動靜交修,知行合一-建立大我

內聖修習動靜交修,知行合一-建立大我

曰:「吾有見於不息之真體、天地之化生、 日月之運行,不能外是體也,而況於人乎?吾觀於暮春.萬物熙熙、以繁以滋、而莫知為之其殆庶幾乎?明道得之名為」識仁「。 『識仁』者、識此不息者也。吾時而 言,吾時而嘿,吾時而作止進退,無所庸力也。其有主之者乎?」

又日:「可聞者言 也,所從出此言者,人不得而聞也。豈惟人不得聞,己亦不得而聞之,非至靜為之主 乎?然而必雲『歸靜』者,何也?今之言者,必與言馳,馳則離其主矣。離其主,則逐 乎所引之物,吾雖言矣,而靜何有」所從出者存於其中,受命如響,如是而言,如是而嘿,語默殊而吾未嘗有二主也。從而推之作止進退,常變晝夜,吾未嘗有二主,靜矣,斯可以言歸矣。歸靜言乎其功也,而謂任心之流行以為功者,吾嘗用其言而未之有得也。」

敬所曰:「是即吾之所謂不息者,而非以對待之靜言之也。」

須一掃支離蔽錮之習,逐日逐時、逐念逐事,在德性上參究體驗,克去有我之私, 而析義於毫芒,以復其廣大精微,愈精微,愈廣大。不溺於聲色貨利之污,而一循乎中庸,以復其高明中庸,愈中庸,愈高明,德性本吾故物,一意涵養德性,而睿其靈源,悟門即開,見地自新,謹節文,矜細行,不耽空守寂,斯造詣平實。夫如是,德豈有不至?道豈有不識乎了?

收斂精神,並還一處,常令凝聚。""""""非堅心苦志,持之歲月,萬死一生,莫能企及。 非經枯槁寂寞之後,一切退聽,天理炯然,未易及此。陽明之龍場是也。學者舍龍 場之恁創,而第談晚年之熟化;譬之趨萬里者,不能蹈險出幽,而欲從容於九達之道, 豈可得者。

張載:

故人心才動,氣即感通,無隱不見。「相在爾室」,君子之慄慄危懼,雖欲不慎獨,不可得也。 今人理會學,先於見聞上做,工夫到,然後脫然貫通。蓋尋常見聞一事,只知得一 個道理,若到貫通,便都是一理。 心處身中,才方寸耳,而能彌六合而無外者,由其虛竅為氣之囊鑰而最靈也。

蔣道林:先生日某初看《論語》多《定性》《西銘》,頗領得萬物一體是聖學立根處。直 到三十二三時,因病肺去道林寺靜坐,並怕死與念老母念頭俱斷。置卻半年,吾一日忽覺此心洞然,宇宙渾屬一身,乃信明道廓然大公,無內外是如此,自身與萬物平等看是如此。乃始知向來領會元是思索,去默識尚遠,向來靜坐,雖亦有湛然時節,亦只是光景。

陽明先生嘗與翼暗齋說:「一日在龍場靜坐到寂處,形骸全忘了,偶因家人開門驚覺香汗遍體,謂釋家見性是如此。「邵康節雲:」虛室清冷都是白,靈台瑩靜別生光。「如今向人說未到廓然處猶亦是光景。萬物一體是聖學立根處,豈能容易信得及。

又曰:」釋氏只提出離生死一切妄想,便都降服。吾儒若虛,見物我同體,一切嗜欲名利才想動,只提起,便退聽。

建立大我

這是聖修修養意識的高一個層次。當偏執克除後,意識領域已被凈化, 氣與神意不僅合而為一,而且達到了氣為神用,顯則神氣合於形,隱則形神合於 氣。此時必須建立、實現大我。大指體寬廣包含周遍之意,此我是自由自在無拘 無束之意。大我亦可稱真我,它相對於赤子的自我是上升了一個新的螺旋。

需要 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大我要與一般宗門所稱大我相區別。有不少宗門認為大我 是在自己意識里體驗到人天的一致性乃至互助消融,這種經驗體會不僅一些大宗 教家有過,而且一些大哲學家、大藝術家、大慈善家等也可能會出現這種感受。 然而他們由於沒建立起超常智能,更沒改變偏執意元體的參照系,所以在實際生 活中,仍處在常智能的狹小天地里。他們那種人天合一的感受只是一種意識中 的感受,而不是現實的感受,正因為如此,這種人可以為大善,也可以為大惡, 也可以成為自我陶醉的高傲者……

我們這裡所說的大我,是建立在開發了超常智 能並建立起超常智能參照系以後的大我,是突破了常智能的偏執參照系的小我 後的大我。當然,大我不是克除偏執後一下子建立起來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經過自覺地努力,通過意識領域的開發、擴展,智慧與能力發生質的變化而 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你不可不知:史上最具神韻的十五張太極拳照
坐式太乙辰功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