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姓電,請別再叫我石油公司

我姓電,請別再叫我石油公司

和汽車企業紛紛更名移動出行公司一樣,石油巨頭們也開始了更名計劃和新業務的拓展

《汽車商業評論》柳雁笛 編譯

昔日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服務生產和供應商柯達被數字照片和照片共享踢出了舞台。

如今,石油公司們可不想在可能就要到來的電動車時代慘遭同樣被拋棄的命運。

和很多汽車生產廠商紛紛宣布自己成為移動出行公司一樣,石油公司也開始在新的領域未雨綢繆,甚至更名。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正計劃放棄已經使用了近50年的名字,要改為Equinor。

公司發言人稱,「Equinor」是一個由 "equi",例如equal(平等)和equilibrium(均勢)代表的單詞開頭部分,與"nor"代表的 Norway(挪威)聯合體,以展現公司致力於成為一家大型能源公司,而不只是一家專註於石油的公司。

另一家開始「換裝」的石油公司是丹麥石油和天然氣公司(Danish Oil and Natural Gas),現在它們則以電磁學創始人?rsted(奧斯特)的名字命名,並拓展成為一家大型風能發電公司。

其實石油巨頭通過更名以表示自己希望突破石油範疇的故事可以一直追溯到2000年。

這一年,英國石油公司將BP的公司名從British Petroleum變為Beyond Petroleum的新釋義,並設立了替代能源總部。

雖然替代能源總部在9年後宣告解散,但它卻讓BP石油公司有了一次進軍太陽能行業的嘗試。

2017年12月,BP公司宣布再次回歸太陽能領域。

它們收購了倫敦Lightsource公司,將其更名為Lightsource BP。完成收購後,BP在新公司中佔據兩個董事會席位,並將專註於在美國、印度、歐洲和中東地區建設太陽能項目。

2018年2月,BP宣布對美國FreeWire公司進行500萬美元投資,用來製造電動車移動快充設備。

FreeWire提供的Mobi移動充電車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可以根據需求停在不同的區域。

由於電動車需求量增大,BP還將於2018年開展一項新研究項目,內容涉及其在英國和歐洲營業站點配備的快充設施。

另外兩家歐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商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和道達爾公司雖然還未改名,但他們也正在採取一種更具冒險精神的策略,將其核心業務從碳氫化合物轉移到電力領域。

在限制氣候變化的壓力下,以及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增長,這兩家公司預計低碳電力在未來幾十年將成為世界能源結構中較大的組成部分。

2017年1月,道達爾、殼牌就加盟了由汽車製造商寶馬、戴姆勒、豐田、本田、現代、川崎,以及能源公司阿爾斯通、Engie、林德、Air Liquide等13家企業宣布成立的氫能源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

現在,它們在電力領域的動作更為頻繁。

2018年2月,殼牌完成了對First Utility的收購。

First Utility是英國一家中型天然氣和電力供應商,該公司已經以「殼牌」(Shell)品牌在德國運營。

2017年年底,道達爾(Total)通過Total Spring品牌開始向法國家庭供應燃氣和綠色電力。

兩家公司都投資了可再生能源,並在其加油站網點建立電動車充電站。

BCG諮詢公司諮詢師Jake LeslieMelville說,石油公司在電力方面試水是正確的。例如,殼牌收購First Utility據稱花費2億美元,但考慮到後者的85萬家庭客戶,潛在價值巨大。

超級石油公司過去的目標是在大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項目上獲得15%的投資回報,現在它們新的目標是在電力方面實現8~12%的回報。

「我們認為這是可行的,因為憑藉能源交易的經驗,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時代,殼牌可以從電力市場波動性加劇中受益,也可以從消費者更靈活的需求中獲利。」殼牌天然氣和新能源負責人Maarten Wetselaar表示。

要想讓電力成為殼牌的主要業務,電力業務需要增長到500億~1000億美元,與目前的天然氣業務規模相當。

很明顯,電動化的發展最終會引起劇變。「就像柯達一樣,挑戰在於你是否能夠找到收益的來源。」諮詢公司Bain諮詢師Julian Critchlow說,「同時,面對未來科技公司可能通過智能電錶和數字設備介入到可再生或電力能源行業中,石化公司也必須提前布局。」

無論如何,勇於改變自己總是值得稱道的。如果其他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還沒有追隨石油巨頭們這一試探性腳步,現在也是時候應該介入了。

END

未 經 許 可 不 得 轉 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汽車商業評論雜誌 的精彩文章:

美國燃效標準猛開倒車,與新能源大趨勢背道而馳
陌陌、映客、鎚子投資人也開始造車了

TAG:汽車商業評論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