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銀錠起源於什麼年代,怎麼鑒定

銀錠起源於什麼年代,怎麼鑒定

本途徑為你供應:藝術品古玩古玩生意 評價 收買。

藝術品收買、藝術品策劃包裝、藝術品專業拍照、藝術品判定評價、藝術品網路營銷,藝術品展覽展銷、拍賣,聲威職業期刊雜誌推行。

實時運送最專業的古玩判定常識,歡迎訂閱此賬號!

銀錠,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重量不等,因此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銀錠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直至清朝,開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

據史料記載,中國銀兩的貨幣功能始於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元時期稱為「銀錠」。此前,銀錠並沒有以貨幣形式流通,多用於財政領域或對外支付。一直到明中後期,白銀才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體現出基本的貨幣職能。明代後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銀,而且連小生意也都用碎銀交易,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大額交易用銀、小額用銅錢的銀、錢並行的貨幣制度。因此,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當今,通過對銀錠的種類、作用、印記、銘文中,可映射出歷代不同的經濟特色,它見證了貨幣制度,稅課制度,商業活動與民間交往的變化。

一.銀錠的種類

古代銀錠多為餅和鋌形,近代銀錠大體而言可分為四種:

1.)大錠:俗稱「元寶」,多馬蹄形、方形、龜形,重50兩,上多鑄造有年號、地名、鋪號、爐號、銀匠等。據《元史.楊湜傳》中記載:至元三年「以湜為諸路交鈔都提舉,上鈔法便宜事,謂:『平準行用庫白金出入有偷濫之弊,請以五十兩鑄為錠,文以元寶』,用之便。」這就是「元寶」銀錠的最初記載。「元」即元代,「寶」即寶貨。元寶就是元代的寶貨。

2.)中錠:多為圓錠、橢圓腰錠,重約10兩;上面有公十足、十足色及鋪號、銀匠姓名;

3.)小錠:也叫「錁子」,形似饅頭、葫蘆狀,重1~5兩,上有縣名及銀匠名;

4.)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稱,重量在一兩以下。

近代銀錠基本上依行政區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型制,從而構成了中國近代銀錠獨有的藝術性。尤其雲南銀兩中的「牌坊銀錠」,採用方槽鑄坯,兩側趁熱壓扁,再打上鋼印,印文為當地有信譽的字型大小名稱或銀匠姓名,銀錠左右柱面打上同業公會、公估或官公估的鑒定印,以保證成色,是近代加蓋文字最多的一種銀錠。貴州銀兩種類最複雜,流通有形如鋤頭狀的5兩「鋤頭銀」、錠面邊突出如花邊的「茶花銀」,形如檳榔的1兩「檳榔銀」、「滴水銀」,重量五六錢不等的各種散碎銀子「火宰銀」、「銀片」等。

鑒別方法:

白銀的顏色白潤而沉穩,銀錠氣孔中有金黃色的多彩寶光,銀錠本身色彩為雪白色,老銀錠由於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們觸摸、氧化等損傷,銀錠已自然生成了一層銀銹和包漿,這種銀銹和包漿的顏色大多為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民間對白銀鑒別銀色有很多口訣,這裡介紹含黃銅和紅銅的兩個口訣。含有黃銅的銀色為「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含紅銅的銀色口訣為「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銀錠的成色(即含銀量)都基本在95%左右,銀錠的顏色除有包漿外,都應是雪白色的發出寶光。

市場上出現的渡銀偽錠,其色澤浮而無光,新的時候色澤還亮麗,但氣孔決無多彩的金黃色寶光,時間一久就會露出銅色;市場上的銀鉛或銀銅等合金假錠,新時色澤灰暗、久後有時會呈現出紅、黃、黑色,這是銀中大量摻入紅銅、黃銅和鉛等所致,但仍無雪白色的寶光;市場上低劣的鉛質假錠,新時色澤黯淡無光,久後外表變黑色。對用真白銀製作的假錠,由於作假銀錠的時間較短,不可能像老銀錠一樣生成天然的包漿,它的色澤看上去像剛出爐,火氣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側面,制假者都為了掩蓋這一特徵,往往在銀錠身塗上一層化學藥物,使銀錠表面變成帶黑色或其它顏色的花包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火星空 的精彩文章:

雞血石是怎麼形成的?2018年行情好嗎
雍正通寶母錢價值百萬?

TAG:夜火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