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論語之道》:怎樣看穿那個隱藏自己的人?

《論語之道》:怎樣看穿那個隱藏自己的人?

【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前面從「人生」、從「孝」的角度從不同層面論述了「政」的各種觀念,在具體的關係行為中對「政」有了較直觀的了解。本章則由具體轉入到宏觀,從人的普遍屬性上探討「政」的寬泛意義。

「視其所以」,「以」的金文字形為「」,會意孩子在母體中即將降生。孩子憑藉母體生長,故「以」引申為「憑藉」,後引申為「用」,又引申為「從事」,以後弱化為介詞。在此處,「以」仍用為動詞是「從事」的意思。

「視其所以」即「看他做的是什麼事」。

「觀其所由」,「由」的甲骨文字形為「」,會意以竹筐盛鹼土淋鹽,這是古人製鹽的方法。鹼土是鹽產生的原因,故「由」引申為「原因」,以後亦弱化為介詞,有「憑藉、依據」的意思。在此處,「由」仍採用原義,有「做事的原因」之義。「觀其所由」即「看他做事的原因是什麼」。

「察其所安」,「安」的字形會意女人在房內。古代女人只有在家中才安全,故「安」引申為「無危險」,後引申為「平穩」,又引申為「滿足」。此處「安」是在講對一件事的態度,有「是否滿足」之義。「察其所安」即「看他做事是否滿足於現狀」。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本義為山崖下的隈曲處,引申為隱藏。本句話字面意思是「人還能藏在哪裡呢?」反問意謂肯定,重複意謂強調,意思是「這個人肯定無處可藏了。

「視」、「觀」、「察」都是「看」的意思,但稍有區別,「視」是不太關心的看,「觀」是稍加註意的看,「察」是用心仔細的看。無論怎樣看,此處就是看三項內容:「所以」、「所由」、「所安」。

就一件事而言,「所以」指所做的事情,「所由」指做事的原因,「所安」指對做事的感受,對這三方面看清楚了,對一件事也就看清楚了,對做這件事的人也就看清楚了。看清楚一個人,也就是此人無處可藏的意思。

看清一個人,也就是要正確了解人。而要充分了解一個人,就要從這個人所處的環境入手,並從個人能力、個人品德等多個方面去觀察他、認識他。孔子在此提出看一個人「所以」、「所由」、「所安」,就是「識人三法」,這「三法」對全面了解一個人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要了解一個人,先要「視其所以」。從小處說,就是看他做什麼事業,從大處說,就是觀察他處於什麼環境。一個人所做的事業和所處的環境就是此人賴以生存的「母體」,故說「所以」。

「人」是一個綜合體,包含著思想和行為各個方面,綜合起來稱為「人」。不同的思想和行為「組合」為不同類型的「人」,故大的方面有「大人」、「小人」之分,小的方面有「聖賢」、「君子」、「志士仁人」之別,不同類型的「人」成就不同的事業和營造出不同的環境,從不同的事業和環境亦能評判一個人是何種「人」。這就是「視其所以,人焉廋哉」。

了解一個人,還要「觀其所由」。若只了解一個人的事業和環境,僅能評判出其為哪種類型的人,還遠遠不夠。再進一步,就應當了解這個人的「表現」。一個人的事業和環境,是其表現的表現,亦即間接表現。

這裡再進一步了解的,是其直接表現。間接表現為事業和環境,直接表現為「行為」。一個人的事業和環境是其行為直接「綻放」出來的「果」,其行為就是「因」,故說「所由」。說「所由」,其實強調的是「因」,亦即一個人的行為。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就是看其如何做人,即看其「孝弟忠信」等方面做的如何。通過具體行為,就能觀察清楚一個人是否「孝」、是否「忠」,是否「信」,等等,此即「觀其所由,人焉廋哉」。

了解一個人,還要「察其所安」。由行為僅能了解一個人的外在表現,還不足以了解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的本質即思想觀念,思想觀念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故說「所安」。

思想觀念是一個綜合而又模糊的概念,在生活中具體表現為「喜好」、「所求」,亦即心「所欲」。所欲多,修養就低,所欲少,修養就高,無欲為聖,多欲為凡。「所欲」一般又表現為「言語」,考察一個人的「言語」表現,就能推斷一個人思想好壞與修養高低。此亦「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所以」、「所由」、「所安」是一個由面到點的剖析過程,反過來又是一個由點到面的演繹過程,說到底,起決定作用的是「所安」,亦即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對一位君子來說,就是道德修養。

《周易·坤卦》中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意思是說,君子心中的道德修養與真理相通,就等於把身心安置於正確的方位上,美好的結果就會從中產生,並且流淌在身體四肢上,再呈現在所創建的事業上,這便是「美」的表達方式。

道德修養就是「所安」,一個人有什麼樣的道德修養,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結果反映在身體上,就是「所由」,這結果再展現在事業、環境上,就是「所以」。

任何環境都是人的道德修養創造的結果。一個人用修養創造自身所處的小環境,一鄉人用「禮」共同創造所處的大環境,一個地方的人用鄉風民俗共同創造一個地方的環境,一個國家的人用文化共同創造一個國家的環境。考察國情,可知國民素質,考察社情,可知民德厚薄,考察鄉情,可知人心善惡,考察人情,可知修養高低。

「識人三法」是一個大原則,亦可用於各種與考察人有關的事情中。如偵查案件,就是一個勘察人的過程,充分了解一個人的職業和生活環境,充分了解其習慣行為,充分了解其喜好,那麼這個人的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藏了。

如幹部人事考察,要先了解一個幹部的政績,再了解其怎樣幹事,再了解其人生追求,那麼也就能把握此人是否能勝任其職務了。再如個人總結,把握住「所以」、「所由」、「所安」這三個方面,就不至於掛一漏萬,總結不全了。

當然,作為觀察人的原則,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不可就此硬往案件偵察、人事考察等事項上套。

事實上,案件偵察、人事考察都有比較嚴格、細緻的程序,絕非「識人三法」所能代替,在此只不過以之說明其可用性。「看人三法」主要還是作為一般人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工具,對一般人而言,更具有實用意義。

孔子「識人三法」編排於此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學」者去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別人難,認識自己同樣不容易。

一般人活在世上,很多時候不但「欺人」,同時還在「自欺」。這種「自欺」其實就是「自以為是」,根本原因還是「學」識不高,搞不清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不懂得從什麼方面去辨別、去把握對與錯。

對一個「學」者而言,依照「識人三法」,在「學」上就有了辨別正誤的原則。「所以」就是看自己所賴以修學的大、小環境是否適宜為「學」,看為「學」是否能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所由」就是看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甚至「矩」的要求,看是否能做到「敏於事而慎於言」。「所安」就是看自己的內心是否有所求,所求的是什麼,求的是否是「就有道而正」。

總之,「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省自己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修正自己的過程,還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認識自己也要講究方法,從「所以」、「所由」、「所安」上去「務本」,抓住關鍵因素,自己也就能正確認識自己了。

正確識人、識己才能「政」。「識人三法」即「為政」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虛雲老和尚: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
要麼讀書,要麼走路,身體靈魂,必須上路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