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訣別: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一封信了

訣別: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一封信了

因是訣別信,不忍太快地看;未免悲切,也不要太慢地看。這信的紙張太薄,從手心滑落的瞬間,留下的痕迹叫血淚與大義。

陳覺、趙雲霄是一對革命伴侶,兩人於1925年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期間相識相戀,後結為伉儷。學成後夫婦倆一同回國,投身革命。

1928年初秋,陳覺和已懷身孕的趙雲霄在湖南先後被捕,面對國民黨的威逼利誘,兩人鐵骨錚錚,誓不叛黨。無計可施的敵人,殘忍地判處了他們死刑,其中趙雲霄因懷有身孕,刑期推遲。

陳覺 趙雲霄

到了10月10日這一天,丈夫陳覺在給愛妻趙雲霄留下一封滿含深情的訣別信後,從容赴死,時年25歲。

丈夫陳覺犧牲4個月後,趙雲霄在長沙陸軍監獄署生下一名女嬰,取名「啟明」,意思是在黑暗中盼望破曉。啟明剛滿月不久,趙雲霄接到死刑判決書的當日,她給尚在襁褓中的愛女寫下一封遺書。兩天後,這位年僅23歲的母親,帶著對女兒無限的眷戀奔赴刑場,慷慨就義。

這是我給你最後的一封信了

陳覺寫給妻子趙雲霄

1928年10月10日

雲霄我的愛妻: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的信了,我即日便要處死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過於悲傷。他日無論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會來撫養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選擇一些給他留作紀念。

你也遲早不免於死,我已請求父親把我倆合葬。以前我們都不相信有鬼,現在則唯願有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並蒂蓮,夫妻恩愛永,世世締良緣。」回憶我倆在蘇聯求學時,互相切磋,互相勉勵,課餘時間閑談瑣事,共話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遊歷,形影相隨。

及去年返國後,你路過家門而不入,與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業上、學業上所給我的幫助,是比任何教師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為異國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護,日夜不離,始得轉危為安。

那時若死,可說是輕於鴻毛;如今之死,則重於泰山了。

前日父親來看我時還在設法營救我們,其誠是可感的,但我們寧願玉碎卻不願瓦全。父母為我費了多少苦心才使我們成人,尤其是我那慈愛的母親,我當年是瞞了他(她)出國的。

我的妹妹時常寫信告訴我,母親天天為了惦念她的在異國的愛兒而流淚,我現在也懊悔此次在家鄉工作時竟不去見他(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別了。

前日父親來時我還活著,而他日來時只能看到他的愛兒的屍體了。我想起了我死後父母的悲傷,我也不覺流淚了。雲!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

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此祝

健康

覺 手書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小寶寶,我不能撫育你長大了

趙雲霄寫給女兒啟明

啟明我的小寶貝:

啟明是我們在牢中生了你的時候為你起的名字,這個名字是很有意義的。

因為有了你4個月的時候,你的母親便被湖南清鄉督辦署捕到陸軍監獄署來了。當時你的母親本來是立時處死的罪,可是因為有了你的關係,被督辦署檢查了四五次,方檢查出來,是有了你!所以為你起了個名字叫啟明。

小寶寶!你是民國十八年正月初二日生的,但你的母親在你才有一月又十幾天的時候,便與你永別了。

小寶寶!你是個不幸者,生來不知生父是什麼樣,更不知生母是如何人?小寶寶!你的母親不能撫養你了,不得不把你交與你的祖父母來養。你不必恨我,要恨當時的環境!

小寶寶!我很明白的告訴你,你的父母是共產黨員,且到俄國讀過書。你的父親是死於民國十七年陽曆十月十四日,即古歷九月初四日。你的母親是死於民國十八年陽曆三月二十六日,即古歷二月十六日。

小寶貝!你的父母,你是再不能看到,而且也沒有相片給你,你的母親所給你的紀念只有相片和衣物及一金戒指,你可作一生惟一的紀念品!

小寶寶!我不能撫育你長大,希望你長大時好好的讀書,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樣死的。我的啟明,我的寶寶!當我死的時候你還在牢中。你是不幸者,你是個世界上的不幸者!更是無父母的可憐者。

小明明!有你父親在牢中給我的信及作品,你要好好的保存。小寶寶!你的母親不能多說了。血淚而書成。你的外祖母家在北方,河北省阜平縣。你的母親姓趙,你可記著。你的母親是二十三歲上死的。

小寶寶!望你好好長大成人,且好好讀書,才不辜負你父母的期望。可憐的小寶貝,我的小寶寶!

你的母親於長沙陸軍監獄署淚涕

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令人痛心的是,被祖父母從監獄接出後撫養的小啟明,並沒有像母親希望的那樣「長大成人」,而終因體弱多病在4歲時夭折。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池莉:一生只做一件事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