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

農業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演變而來,並在人類的活動影響下形成的,它是人類馴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也由生物與環境兩大部分組成,但亦有所不同。生物組分是以人工馴化、栽培的農作物、家畜、家禽等為主,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分中增加了「人」這個大型消費者,同時又是環境的調控者;環境組分則是部分受到人工控制或是全部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農業生態系統由於受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有如下特點

1.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強烈千預下的開放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生產的有機物質全部留在系統內,許多化學元素在系統內循環平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而農業生態系統中,由於大量農畜產品的輸出,為了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養分平衡、提高系統的生產力,農業生態系統就必須從系統外投入較多的輔助能,如化肥、農藥、機械、水分排灌、入畜力等。

2.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農業生物具有較高的凈生產力、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較低的抗說性由於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是人工培育與選擇的結果,經濟價值較高,但抗逆性差,往往造成生物物種單一、結構簡化、系統穩定性差,容易遭受自然災害,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農業管理技術的調控來維持和加強其穩定性。

3.農業生態系統受自然生態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的雙重製約人類通過社會、經濟、技術力量干預生產過程,包括農產品的輸出和物質、能量、技術的輸入,而物質、能量、技術的輸人又受勞動力資源、經濟條件、市場需求、農業政策、科技水平的影響。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經濟再生產過程,不僅要有較高的物質生產量,而且也要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因此,農業生態系統實際上也是一個生態經濟系統,體現著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的特性。

4.農業生態系純具有明顯的地區性農業生態系統的地域性不僅受自然氣候生態條件的制約,還受社會經濟市場狀況的影響。因此,農業生態系統,應在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者之間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行生態分區治理、分類經營和因地制宜發展。

二、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

農業生態系統結構,指農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配置和物質、能量在各要素間的轉移、循環途徑。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即系統的組成成分、組分在系統空間和時間上的配置、組分間的聯繫特點和聯繫方式。

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直接影響系統的穩定性、系統的功能、轉化效率與系統生產力。通常情況下,生物種種群結構複雜營養層次多、食物鏈長,並聯繫成網的農業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強;反之,結構單一的農業生態系統,即使有較高的生產力,但穩定性差。因此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必須保持耕地、森林、草地、水域有一定的適宜比例,從大的方面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農業生物種群結構。即農業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組成結構及各種農業生物的物種結構。例如,農田中的作物、雜草與土壤微生物,大田作物中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綠肥等。

2.農業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這種空間結構包括了生物的配置與環境組分的相互安排與搭配,因而形成了所謂的平面結構和垂直結構。農作物、人工林、果園、牧場、水面是農業生態系統平面結構的第一層次,然後是在此基礎上各業內部的平面結構,如農作物中的糧、棉、油、麻等作物;農業生態系統的垂直結構是指在一個農業生態系統區域內,農業生物種群在立面上的組合狀況,即將生物與環境組分合理地搭配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光、溫、水、熱等自然資源,以提高生產力。

3.農業生態系統的時間結構是指在生態區域和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各種生物種群的生長發育及生物量的積累與當地自然資源的協調、吻合狀況,它是自然界中生物進化同環境因素協調致的結果。所以在安排農業生產的種養季節時,必須考慮如何使生物的需要符合自然資源的變化規律,充分利用資源,發揮生物的優勢,提高其生產力,使外界投入物質和能量與作物的生長發育緊密協調。

4.農業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物之間藉助物質、能量流動通過營養關係而聯結起來的結構。亦即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多種農業生物營養關係所聯結成的多種鏈狀和網狀結構,主要指的是食物鏈結構和食物網結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順強農業 的精彩文章:

TAG:順強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