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擠」名校,決定不了孩子的「起跑線」!它才是

「擠」名校,決定不了孩子的「起跑線」!它才是

你家也「擠」名校了嗎?

最近看了印度的擇校神劇《起跑線》,故事說的是印度的一對夫妻,服裝商人拉吉和妻子米圖。為了讓女兒上名牌學校,不僅臨時買學區房,住到富人區,還請招生顧問做一系列的準備,結果報名時卻被拒絕,因為名校不招暴發戶的孩子。後來因為走後門不可行,意外得知德里文法學院有25%的名額給貧困家庭,便住進貧民窟,為女兒騙取了名校名額。最後被善良的窮人鄰居感動而醒悟,放棄了名校,放棄了孩子的起跑線。

可以說,《起跑線》是我們這些家裡有上學適齡兒童父母肚子里的「一條蟲」,說出了我們的糾結和期盼。但是,為娃擇校,要不要「擠」名校?孩子到底有沒有「起跑線」?擠上名校,等同於改變「起跑線」嗎?幼兒說從科學的角度,一股腦告訴你答案。

「擠」名校,決定不了孩子的「起跑線」!它才是

?為娃擇校,到底要不要「擠」名校?

所謂名校,的確存在。名校有公立,也有私立的。私立名校,大多數因為受市場競爭的影響,私立名校需要以「結果說事」,即優異的成績、教育出優秀孩子、有教育特色,是這些名校生存的「籌碼」。所以,私立名校對孩子知識和能力的提升,也會帶來正面效應。公立名校市場競爭的壓力會小一些,但也正因為它們成績或教育資源突出而被父母們青睞。把種子種在「肥沃土壤」,常常是父母們的優先選擇。

除此之外,還有「同伴效應」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即學校里大多數孩子來自怎樣的家庭,會對他們的同伴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方面會表現在性格和行為習慣上。

?到底有沒有「起跑線」?

有。《Up》系列在這方面是權威。

它是從1964年開始,由英國BBC拍攝的紀錄片,每7年拍攝一集,直至如今已經50多年。這個紀錄片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什麼孩子長大會更成功「的答案。該系列紀錄片中,孩子們被分成三類,他們分別是來自富裕家庭,一般家庭和貧困家庭。當你從《7 Up》看到《21 Up》到最後的《56 Up》,它們分別是這些孩子7歲時,21歲時以及56歲時的生活狀況,你最終會得到一個非常戳心而殘酷的答案:精英家庭養大的也是精英,中產家庭養大的也是中產,貧窮家庭養大的也是窮人。這是大概率的因果關係。

「擠」名校,決定不了孩子的「起跑線」!它才是

那麼,是否意味著不要努力了呢?不是的。

《Up》里,出生農村的Nick從小愛閱讀,後來經過努力成為美國知名大學教授。中產家庭孩子Neil,因為有專制苛刻的父母而變得精神不穩定、自暴自棄而掉到了底層,生活顛沛流離。孩子努力了,才有可能維持跟父母同樣的狀況,並且有機會能跳到上一層;如果不努力了,很可能便掉到了下一層。正如出自精英家庭最終成為精英的John,他在少年時期說過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人們總以為我們這些孩子一切都安排好了,人生順風順水,讀名校……可是人們並沒有看到我們挑燈夜戰的日子。

?決定一個孩子起跑線最重要因素,其實是家庭

John從7歲開始,能跟人款款而談《觀察者》、《金融時報》等這類美國高端刊物;幼年時已經為自己規划了人生,希望考上牛津當上律師。即使在他21歲時父親去世,他也能靠著努力得來的獎學金實現了夢想。

「擠」名校,決定不了孩子的「起跑線」!它才是

決定孩子是否成才,影響最大的是父母的視野和格局。視野和格局是什麼?簡言之,是知識與性格的結合產物,站得高看得遠,並且能夠堅持目標。一個從小閱讀 《金融時報》的孩子,跟一個從小與愉快動畫片相伴、生活懶散的孩子,的確是有深遠差別的。所以孩子的起跑線的確存在,但這道起跑線的根源是家庭。優秀家庭的父母,他們懂得視野和格局才是孩子成長的「雲梯」。

?擠上名校,不等於改變「起跑線」

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並不僅僅是上學和學校學到的文化知識,更不是學校的成績和分數。正如幼兒說在前面已經提及,視野和格局才是根本。那麼從廣泛的意義來說,教育就要包括一個孩子掌握知識的豐富程度、技能、性格的成長、習慣的養成、人生經歷和生活領悟等……以及從這一切中形成的這個孩子的價值觀。

其次,孩子的教育與家庭經濟條件有直接的關係。當一個家庭的經濟較好,父母便有更多的條件讓孩子接觸更多更廣泛的教育。正如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說,「一個商人賺了錢,那麼他的孩子可以上巴黎大學」,貧窮家庭的孩子,可能連家門口的職業學校也上不了,家庭的財富推動了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富裕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會更多,所以衡量標準並不是有沒有上了所謂的名校。我們假想一下,普通家庭的父母拼了老命讓孩子進入名校,耗費了全部的財產,他們的孩子也只能以最經濟的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質教育。相比之下,富裕家庭從名牌幼兒園到名牌小學、名牌初中……世界名校,一比便知。

「擠」名校,決定不了孩子的「起跑線」!它才是

所以,起跑線=家庭經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其實只佔了小部分比例。擠上了名校,家庭經濟條件和家庭教育跟不上,到頭來恐怕只是「一場空」的追逐遊戲。

?警惕:名校光環下的排擠與自卑

這裡尤其指的是那些昂貴名校,普通家庭在碰觸前需要謹慎對待。在《起跑線》里,洛達是德里文法學院的校長。因為出身低微,小時候幸運進了名校,卻在名校受盡冷遇,從而養成了通過報復而泄憤的黑暗性格。所以,有句話很經典:「當你擠破頭擠進華麗的圈子,卻發現那個圈子容不下你」。

「擠」名校,決定不了孩子的「起跑線」!它才是

有一位媽媽,去年千方百計讓女兒進了某所名校。孩子學校里的同學,非富則貴;而她的女兒,來自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幫她交完學費,支付完生活費,基本上是「月光族」。每一次學校組織旅遊或出國學習什麼的,她的孩子大多數時候都不能去,因為父母給不起那個費用。小女孩不僅受到排擠,性格也變得很自卑。

所以,富裕家庭根本無需「擠名校」,貧窮家庭連「擠名校」的權利都沒有,只有一般家庭才把「擠名校」當理所當然!

「擠」還是「不擠」?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關鍵字:擇校、名校、教育環境、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家庭最常見2種錯誤表達愛的方式!會養育孤獨孩子
小小橡皮擦是「禍害」?會給孩子寫作業帶來3個負面影響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