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上之國」——江國的命運沉浮,被楚吞滅時連秦穆公都深感羞愧

「水上之國」——江國的命運沉浮,被楚吞滅時連秦穆公都深感羞愧

公元前623年,楚穆王為進一步控制江淮地區,彌補不久前與晉國城濮之敗帶來的損失,先後滅亡江國、六國、蓼國等諸侯國,這是楚國向中原地區的又一次挺進。

江國是周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諸侯國,周滅商後,歸附周朝,是東南面淮夷小國之一,位於「四瀆」之一的淮水北岸,國人以鴻鳥為圖騰,故又叫「鴻國」。在地緣利害上,淮水既是優勢,又是劣勢,優勢是,江國可以藉助充沛的水利資源加強國防,大力發展漁利經濟;劣勢是,由於地勢平坦,城設落後,每當遇降水季節,江國便會泛濫成災,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之國」,給江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總體來說,江國從建國到東周初期算得上是一個殷實富足的國家,其漁、獵、耕、織,物產富饒,自給自足,國家相對穩定。直到春秋中期,受中原諸侯爭霸的影響,淮夷諸國面臨生存之危,江國也不幸被捲入洪流。猶其楚國僭王后,挺進中原的腳步日益加快,周邊擋路小國的命運已見堪憂。

江國執政者也深知來自周邊的軍事壓力,南邊楚國虎視眈眈,北邊以齊國、宋國等大國相互拉踞,在這些大國面前,江國顯得非常弱小,要生存,只有依附大國。一開始江國投靠了身邊的楚國,楚成王也曾將妹妹江羋嫁給江侯。楚江兩國看似有了姻親,但江國人知道,等日子久了,這種關係還會疏遠,為求自保,江國開始尋求別的出路。當時齊桓公九合諸侯天下誠服,江國覺得投靠齊國不失為上策。

從那時開始,江國便棄南向北,頻繁參與以齊國、宋國為主的的諸侯會盟。公元前658年秋季,江國與齊桓公、宋桓公在宋國的貫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結盟,從此,江國與同樣為淮夷小國的黃國歸服於齊國。見《左傳》:秋,盟於貫,服江、黃也。

雖然江國依附了齊國,但從地圖上我們可以得知,齊國遠在東方,而江國則深陷在蠻楚的臂彎中,楚國哪天生氣了,只要稍一用力,江國就會立即被捏得粉身碎骨,連向齊國喊聲救命的機會都不可能有。

不過俗話說,打狗也得看主子,縱然齊國遠水救不了近火,但楚國還不至於貿然擴張,總得要顧及像齊國、晉國、宋國等中原大國的面子。真正給江國帶來滅頂之災的不是楚國,而是江國執政者的一次決策失誤。

江國執政者可以懼於盟國的逼迫或者自以為有盟國撐腰有恃無恐,居然參與北方諸侯國一起伐楚的計劃,這還了得,雖然後來真正付諸行動的時候江國因為害怕並沒有直接參与,但已經為野心勃勃的楚國吞併江國抓住了把柄。《左傳》記載:公元前624年,楚師圍江。晉先仆伐楚以救江。楚軍包圍了江國,雖然晉國攻打楚國以救援江國,仍然挽回不了被吞併的命運。《史記-楚世家》:楚穆王三年,滅江。子孫為記念自己的國家,以國名為姓,這也是江姓的由來。

江國被滅後,遠在西方的秦穆公大感惋惜,並為江國「降服」,降服就是素服,《左傳》:「楚滅江,秦伯為之降服。」意思是秦穆公穿著素服,表示哀傷,其意義相當於現在的降半旗。秦穆公為什麼要這麼做?

原來江國跟秦國源自同一個祖先,同為贏姓,秦穆公曾說:「同為贏姓,卻不能相救,真是慚愧!」

文/堰風

強勢生存的「流浪方國」——郕國,先遭魯國蠶食,後被齊國兼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她為了丈夫與父母斷絕關係,最後成為輔佐兩代國君的賢妻良母
他是鄭國大權臣,輔佐過五位國君,一生功過參半爭議不斷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