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發現課堂課程新樣態

發現課堂課程新樣態

「在教育變革時代,傳統課堂正逐漸被改變,在教學中如何真正落實課程標準,已成為教育人繞不開的課題,而西工區的經驗為我們點亮了一盞燈。」山東省樂陵市教育局長齊國強在西工區考察了一天後由衷地讚歎。但同時他也提出了追問,「作為教師,面對一個班級的學生準備開展教學時,你所認為的準備好了,是真的準備好了嗎?」

齊國強的追問,是橫亘在眾多參觀者、學習者心中的「梗」。相比於西工區學校的教師,「我們好像還有許多要做、能做而沒有做的準備」,這也正是西工區教育獨樹一幟的「法寶」。

西工區,究竟做了什麼?

基於兒童立場的教學重建

事情已經過去近一年,當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西下池小學教師魯慧回想起發生在薇薇身上的一件事時,依然為薇薇的勇氣可嘉而欣慰。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薇薇應同學之邀參加一個聚會,此後她了解到聚會其實只是營銷手段,實質是鼓動學生報輔導班。因為不想報名,薇薇和幾個小夥伴被大聲喝令離開。倔強的薇薇難掩內心的憤怒,並對他們說,「你們這是暴力,請向我們道歉」。

雖然薇薇是哭著對魯慧複述事情的經過,但魯慧當時還是被觸動了。在成人面對暴力或者對施暴者尚且採取隱忍、沉默的當下,薇薇卻敢於理性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學期末,魯慧為薇薇頒發了「勇敢獎」,並寫有這樣的頒獎詞——有許多種行為可以被稱為「勇敢」,而當有人對你使用暴力的時候,你能勇敢地站出來說「這是暴力,請向我們道歉」時,你用自己的行為重新詮釋了「勇敢」的含義。謝謝你用你的一言一行激勵了我們,這個「勇敢獎」你當之無愧。

當魯慧把獎狀放在薇薇手裡的時候,「薇薇注視著我,眼圈有些紅,我們相視而笑,那一刻她知道,我讀懂了她」。

魯慧說:「作為教育者,我們創造情境和事件,通過討論暴力,讓孩子對它保持覺察,讓孩子自己感覺、體驗。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教師看到孩子的情緒,並給予陪伴。我用『勇氣獎』的形式肯定薇薇,讓勇氣真正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在一個人的影響下,其他孩子都可以自己轉化、提取、整合。」

而魯慧那一學期正在開展《勇敢做自己》的繪本教學。

「薇薇透過自己的經歷,不僅明了了自己被暴力對待的事情,而且化解了事件本身對她的衝擊,這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消化、醞釀、轉化,是精神落定之後對自我的一個創造。」西工區教體局局長李艷麗說,「只有在充分讀懂兒童的基礎上,找到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與規律,通過課堂、課程的建構幫助兒童發展認知。這是孩子成長所必須的,更是教育的重點之一」。

教室里的孩子每天都不一樣,他們的情緒、狀態、心理以及所處的環境都對他們產生影響。作為教師,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知識儲備、教學設計以及學習氛圍的營造、安全的環境、容易接納的情緒等,才會有真實學習的發生。

教育從認識兒童的年齡特點開始,這是西工區教育人達成的共識。在採訪過程中,從教師到校長再到教體局相關科室負責人,他們對「兒童」的理解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以年齡段精分:1歲時嬰兒開始獨立行走;2歲時嬰兒開始對他人說「不」,在意志上自我與他人區分開;3-6歲兒童逐漸形成了一個真實的、區別於他人的內在秩序,在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獨立的基礎;6-9歲時兒童建構了屬於自己的有關生活的常識和藝術的品質,開始把注意力從自我的建構拉向外面的世界;9-15歲時兒童開始有意識的學習心智,認知不再受環境的限制,而是能擴展到整個宇宙。

這就是為什麼小學要儘可能給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接觸各種學科。在西工區的學校,你總會發現一些「另類」的課堂:晨讀課是教師讀給學生聽,而不是學生自己讀;晨讀包含四要素,即環境、背景音樂、文本和朗讀;文本需要教師用最自然、樸實的語調傳遞給孩子。

「晨讀是什麼?它傳遞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包含兩個部分,一個來自於內容本身的精神,另一個來自於教師人格不同的精神。」區教體局副局長劉崢嶸說,「教師精心提供環境、音樂、內容的準備,與學生共享一段精神時光,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親自閱讀的不足。」

教師只需要提供充足的準備,兒童會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提取,提取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有了這樣的理念,西工區的教育呈現出不一樣的品質。

兒童的成長需要什麼?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我們的教育過於千篇一律,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做法都習以為常,而忽視了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對兒童的成長有什麼作用?」西工區芳林路小學校長山漫從未停下思考。

所以在西工區,一個語文學科就包含了晨讀、學科融合以及童話劇等各種豐富的內容。「從心課堂、學科課程到非學科課程,有了這樣一個寬泛的知識基礎,學生就容易發現自己的興趣,並決定將來在哪一個領域進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產生的。」李艷麗撒了一張巨大的網,她不希望「漏掉」有關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

「實物配對」「自主步驟教學」追求什麼

在四年級數學課《合理安排時間》上,教師張曉霞利用課前事先準備的圖片,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從實物到數學概念再逐步優化、梳理流程圖,最後拓展應用到生活,原本枯燥、單調的數學課變得觸手可得。

「數學概念的抽象性讓許多低年級學生無所適從,我們引入實體化教學,在實物操作中,學生經過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統逐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課一結束,張曉霞圍繞課堂的操作對觀摩教師一一進行解讀。

傳統課堂側重於用一個概念解讀另一個概念,學生的認知在某一個環節產生障礙,就會引起多米諾效應,學習就因此停止。這也是許多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的原因。

如果把數學向實物延伸,通過概念的具體化,讓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環,數學就有了抓手。如何實體化?這也是許多觀摩教師的困惑,他們發現張曉霞整節課語言精準,學生演示環環相扣,這是怎樣做到的呢?

回想起走過來的路,教師李英傑腦海里會出現許多畫面:優秀課例大家會及時組織小範圍觀摩推廣,教學薄弱環節會有個體輔導,學校出現的共性問題會有專題區本研討,等等。「改變的過程是成長的過程,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李英傑補充道。

「教師在進行拼音教學的時候,採用三段式教學法,第一段直接告訴學生,這是a; 第二段再拿一個拼音卡問a在哪裡;第三段問這是什麼?這是一個直接的音的配對;同時,視覺、觸覺與它的形狀有一個配對,這個字母『a』就被建構在學生身上。」這個實體化教學範例在西工區「家喻戶曉」。

「與孩子一起做字母卡、小木棒的過程,也是逐漸熟悉學校教學安排、與孩子零距離接觸的過程。」因為要準備一些實體化的教具和材料,外國語小學一年級學生李依晨的家長從不解到大力支持。

這也許是課堂的另外一種收穫。

西工區從2010年開始心課堂教學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李艷麗的步伐愈發堅定。「對於孩子的成長,我總有一種緊迫感,他們在追著我往前走的同時,讓我更加篤信,我還有許多事要做。」

自2017年暑假開始,西工區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嘗試自主步驟教學,即步驟、階段教學,就是將一個學期的教學內容按照不同的單元主題分成若干個步驟,制訂學期計劃依序進行。

西工教育有了新的課堂樣態。在自主步驟教學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學生在語文、數學兩門學科自由切換,學生有自主選擇權:先學再玩或者先玩再學。

看似天方夜譚,但李艷麗敢於這樣嘗試,她有自己的行為邏輯:「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師的。自主步驟教學就是要區分教師、學生、家長各自的界限與職責,讓學發生在學生身上。」

為了讓教師、家長、學生知道自己的職責,在開學初要簽訂協議書,各方的目標、職責、需要準備的工作、如何監督、各自的義務一一羅列。

「自主步驟教學把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整合在一起,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自我計劃、自我約束、自我進步、自我成長,暢享『愛和自由』。」課堂實現師生生命的綻放,讓齊國強深有感觸。

基於兒童立場的課程重構

在西工區高雁任教的四年級美術課堂上,記者看到,學生紛紛把自己帶來的水果、點心放在展台上,一邊品嘗一邊欣賞,最後才隨心所欲地把對甜的喜愛和感受描摹在紙上。只見美術教師高雁穿梭其中,如果不是學生有所求,她就很少發言或打擾。哪怕是學生調皮地塗抹、亂甩、撕扯,她都報以微笑。

在這樣的課堂上你會發現,美術已突破了學科界限與孩子融為一體。孩子們畫出來的已不是單純物品的色彩和形狀了,而是對這種物品的味覺、嗅覺以及內心喜愛的體驗。

「看似天馬行空的構圖,這是孩子心底原始的感覺,並以自己獨特的體驗表現出來,這是他們《甜甜的世界》,他們畫出來的就是對甜的直接感受。」因為有許多外校的同行觀摩,高雁耐心地與大家交流著。

「美術無非是一種表達」,李艷麗把這種思維貫穿於美術教學中,並設計體驗課、寫生課、欣賞課、手工課、曼陀羅等課型,「從每個孩子獨特的感受、感知出發,自己選擇喜歡的工具、材料進行創作,取消教師示範,釋放孩子的天性。只有學生需要技法的時候教師再教」。

從單一學科拓展到學科課程、從學科知識到學科育人,在萬變中不變的是鎖定兒童、服務兒童、成就兒童,把兒童放在教育的正中央。

學科課程是否能夠滿足孩子身體、心理、人格等成長的需求?學科課程之外,孩子的成長還需要什麼?西工教育人在反思與實踐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學科課程的構建。

在西工區,學校認為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也是最能滿足孩子成長需要的營養品。對於6-12歲的孩子來說,一生理想與方向的種子就是在這個時期種下的,節點課程、校外體驗課程、社團、遠足、露營……都要在這一時期進入孩子的生命里。因此,自2012年起,非學科課程在西工落地生根。

在西工區的所有學校,你會發現傳統的班會課被討論課所取代,這也是西工區眾多非學科課程的亮點。「設置討論課的核心意義在於讓學生從『自我』的狀態中走出來,看見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學會換位思考,相互之間有精神性的碰撞、交流。」西工區教體局教研室主任賈麗靜說。

在白馬小學,教師每學期開學前會根據不同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和班級情況,針對課堂流程、問題設置等內容進行討論和分享,制定本學期所有討論課的主題與教學流程。在實施過程中每月及時進行調整和總結,學期末形成學校討論課的校本教材和資源共享。

「討論即建構,通過設置討論課,讓學生理解和知道每件事的答案都有多種可能,在同學間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完成對自己的構建。」西工區教體局教研室楊茹榮說。

非學科課程是一個課程體系,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有準備的環境,這個環境是孩子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它重建了教育關係:師未必僅是教師,教未必僅在課堂,學未必僅在學校。學生的學習可以在課堂上體驗、校園中體驗、家庭中體驗、社會中體驗。真正體現無處不教育、無處不課堂、無處不體驗。

在西下池小學的多功能教室里,舞蹈社團的學生在學習《天鵝湖》,純白色的舞衣、輕盈的舞姿,這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學校極大豐富著他們略顯單薄的童年。正是西工教育「讓學生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的不懈追求下,「醜小鴨」變成了一隻只翩翩起舞的「白天鵝」。

《中國教師報》2018年04月11日第1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于欣偉委員:出台網遊強制性分級標準保護未成年人
安全素質培養馬虎不得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