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發現教師成長新路徑

發現教師成長新路徑

為什麼許多教師努力成長卻難有突破?為什麼許多教師淪陷於職業倦怠?為什麼許多教師幸福指數不高?從西工區教師成長方式看,是因為模式需要升級。

心教育認為,教師的發展必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在學科專業方面的成長;二是教師要完成對自我的認知,形成完整且成熟的人格;三是教師要懂得兒童0-18歲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知道兒童每一種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和實際需求。

目前,我們的教師培訓,往往都圍繞第一個方面進行,對於後兩者很少涉及。因為教師認知的欠缺,許多學生的正常行為被教師認為是問題,給師生雙方都帶來困擾,教育因此變得忙亂而無效。

基於這樣的現狀和認識,自2012年起,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教體局開始在後兩方面用力,給教師「補課」,促進教師「精神成長」。

第一,幫助教師提升和改變意識。只有意識的改變,教師才能知道人是什麼,教育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是什麼;愛是什麼,自由是什麼,規則是什麼,世界是什麼。才能睜開眼睛看到一個新的世界,並且在這個世界中看到的是人類的兒童,而不是個體的兒童。

第二,對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讓他們打開心靈,對生命產生感覺,改變教師的生命狀態、行為模式和心理模式,以此改變教師對待兒童的態度。

第三,讓教師了解並懂得0-18歲兒童成長的基本規律,特別是0-6歲、6-9歲、9-12歲、12-15歲不同時期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西工區教體局為此構建了一個體系和場域。個人讀書、集體讀書、集體反思、讀書報告會、心理團體實操、個人心理輔導、沙盤遊戲師培訓、敘事療法小組、精神分析研討、新課堂體驗式培訓、課程開發研討、學生非功利閱讀解讀、生活化教室營造、社團社會活動開發等一系列體驗式培訓,讓教師在學科專業、對自我的認知與建構、對兒童的認知與理解三個方面同時向前穩步推進。

經由這樣的成長,教師基本上都具備了自我內觀、覺知、發展的能力,他們的專業技術精湛,生命狀態從容沉靜,能夠給兒童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提供發展成長的支持,呈現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的素養,讓學生和自己都活出了本來的意義。

永遠不會停止的生長

西工區芳林路小學校長山漫,有著22年任校領導的經歷,可謂有著豐富的教育管理經驗。年近50歲的她,同齡人都在準備過退休生活,而她卻在經歷著一場「重啟與重建」的成長之旅。「我特別喜歡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墓志銘上刻著的一句話『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山漫28歲開始做副校長,在職業生涯中,一直是一個優秀的老師,一位成功的校長。山漫自己工作認真努力,對別人要求也高,用她自己的話說:「一看到沒有規矩的學生就想教育和訓斥,一遇到檢查密集就滿臉愁容,焦慮不堪;一發現老師沒有按照要求完成工作,就忍不住指責。」在家裡,她也是一個「強者」的形象,對女兒和家人,都有掌控一切的感覺。

6年前,西工區開啟了「讀懂自己,讀懂兒童,讀懂教育」的精神成長之旅,山漫從深讀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等心理學書籍開始,後來又接觸到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課程,開始對生命、對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和生活慢慢有了新的認識。

一個中年人要想建立新的認識,必須先打破舊有的習慣中已經相當牢固的認知體系,對於山漫而言,這個過程比一般人更不容易。「那是一段撕裂自己、痛苦前行的成長過程,中間有抱怨,有退縮,也有淚水」。

痛得厲害,也改得徹底。山漫發現,自己的眼裡看見了「人」,對待教師更包容,允許學生更自主,能把事情與人分開解決,內心更有了力量。前一段時間,剛開學特別忙,有一些工作並未達到她期許的樣子,如果是以前,山漫也許會開會點名批評一些教師,但現在她認識到,事情沒做好首先是自己的問題,要調整自己的狀態。有些教師遲到,山漫規定不能罰錢,而是以值班代替懲罰;有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問題,每周五下午學校會安排這些教師到會議室,用20分鐘時間說說自己的困惑和問題,學校及時了解然後幫助他們。現在在工作中,一切都圍繞「人」,把「人」放大,已經成為山漫的根本教育理念。

改變的不僅僅是工作。過去的女強人,此時已經學會放下,學會與自己和解,不再與母親去論理,不再去控制孩子,也不再總指責愛人,「現在回頭看自己,以前是多麼『硬』,讓人不舒服。」山漫坦言。

現在,芳林路小學的管理都是剛柔並濟——對事有剛性的嚴格要求,而對人的管理則是弱化的、柔性的。學校對教師的關心,從工作延伸到家庭——對教師孩子的教育問題、家庭關係問題,學校都會給予關心和幫助;校本教研也從教師的切身利益出發,教研即育兒培訓——讓教研首先惠及教師自己的孩子。

學校的工作依然像以前一樣忙碌,但芳林路小學的教師們多了安然、少了糾結。山漫越來越覺得,好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對人的愛和尊重。校長要不斷自我探索,在管理中提升修為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帶著意識去覺察教師,真正看到教師的內在需求,然後提供匹配的環境、資源和策略,讓教師在建構內在工作秩序的同時進行自主選擇,體驗自主帶來的價值感。

「我就是在不斷地碎掉重建、再碎掉再重建的過程中重新開啟自己的成長之路的。」對山漫來講,成長沒有止境,而她覺得這是一種最美好的狀態。

發現兒童,看見自己

今年只有28歲的老師魏琦,6年前來到邙嶺路小學做了一名語文教師,任班主任。初為人師的她,總是力圖一步到位,事事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小學生,看到他們頑皮或幼稚就心生不滿。她列出的推薦書目幾乎全是在文學史上高居顯位的名著,對「馬小跳」、楊紅櫻等不屑一顧;有時學生想與她討論喜歡的電視劇,也都被她無情地打擊回去——她完全忘記了自己像他們這麼大年齡時也曾經愛看電視劇。

西工區教體局要求,每個教師每月要用文字記錄觀察學生的兩個案例。如果說,讀書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內心清明,那麼觀察就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教師帶著覺知觀察學生的個人狀態、學習狀況、與同學的相處模式等,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覺察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魏琦班裡有個男生名叫小松,從一入學大家就發現他的動作總是非常緩慢,甚至連表情都很少,與同學老師鮮有交流。一次,小松的作業沒有完成,只寫了日期!魏琦問他原因,他慢慢地抬起頭,淡淡地說了句「不知道格式」。頓時,魏琦火冒三丈:「不知道為什麼不早點問……」而小松一直看著別處,似乎完全不在意魏琦說了什麼。雖然他們離得很近,彼此間卻像是隔著一堵堅硬的牆,看得到卻摸不到。魏琦覺得不對勁,調整了一下呼吸,努力代入他的角色,體會從他的角度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然後向他澄清:「小松,你是不是覺得有些委屈?」話音未落,小松就驚訝地抬起頭來看著魏琦。魏琦接著說:「你不是不想寫,只是不願意隨隨便便寫上去,老師應該看到你對作業的尊重,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批評你慢。」小松低下頭,眼淚滴落下來,一瞬間,魏琦感到她與小松的心離得很近很近。

一個一個學生的觀察,讓魏琦漸漸明白,成人的閱歷較多、目光也較長遠,每當看到孩子要走彎路時就「恨鐵不成鋼」地想一把將其拽到終點,卻忘記了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過程,酸甜苦辣都要自己品嘗和感悟,包辦代替只會折斷鷹擊長空之翼。對於成長而言,走彎路往往是人生的常態。要讓兒童能在各方面都得以自主成長並發展到自己的最佳水平,就必須充分信任孩子,給他們足夠的自由。

認識到了這些,魏琦開始欣賞學生「聽」陽光姐姐講故事時的恬然神態,還主動閱讀他們喜歡的書籍。蹲下來,以孩子的目光審視面前的道路,有了新的體會,有了更多共鳴,有了理解和包容,也就更容易走近孩子的心靈,漸漸地擁有了「看見」孩子的能力。

2013年開始,魏琦接受了沙盤培訓,成為學校的心理教師。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她發現自己比前幾年有了更加穩定的人格、更加平和的心境和更加靈動的情感體驗;體會到了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美好,由教育者變成陪伴者,在成全孩子的同時也成全了自己。

總是在工作中被滋養

賈麗靜,現任西工區教研室主任,之前曾任師訓辦主任3年。在這3年間,她不遺餘力做的事情就是引領學校、教師實現認知自我、認知兒童和在學科專業方面的成長。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或多或少都會有創傷,而一個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支持的,西工區正是發現了教師真正的需求所在,給教師精神成長提供支持,讓他們進行內在人格的探索與完善。自我覺察越多,才能更好地內觀,發現自己的關係模式,從而走出限制,讓生命實現更大的可能性。

賈麗靜越來越意識到,「當一個教師的人格是穩定、完善、成熟的,什麼樣的工作交給他後,他都會創造性地完成,給人驚喜;與之相反,教師的人格不完善、不健全,即便他的專業很好,都有可能經常被壞情緒所左右,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讓人不能放心。」

一路走來,賈麗靜深深感受著西工教師的變化,自己也在體驗著同樣的成長。

西工區的教研員每周有三四天都在學校工作。去學校從來不提前打招呼,推門就聽課,但是卻受到學校極大的歡迎。因為,教研員到學校,幫助學校看到的是兒童和教師真正的需求,儘可能為學校提供支持。學校從教研員那裡接收到的是服務,是支持,是引領,是想方設法共贏。賈麗靜很享受現在的工作狀態,忙而不亂,忙而不累,用一位教研員的話來說——總是在工作中被滋養著。

當一個人與工作建立起的是彼此滋養的關係,工作本身就是成長。「彼此間的滋養,使我的空間格局不斷拉大,學校教師的工作狀態也越來越自由,我們彼此都很享受這個過程。」賈麗靜說。

成長是一種樂趣

通過一次次學習與讀書,許多教師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以當一件事情來臨或在與人相處中,他們更加清晰自己的邊界,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從而能夠更好地自我管理以及與他人溝通。

吳君慧,西下池小學副校長,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是這種對「完美」的追求,讓她自己感到很痛苦。有許多事情她明明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她不滿意,揪住那一點點「不好」不放,過分地自責和內疚。

2016年開學典禮,她在主持時將「一個個天使們身著禮服、手持玫瑰」說成了「手持禮服,身著玫瑰」。活動結束之後,大家都覺得圓滿成功,但她卻哭了,就是因為那一句口誤,她覺得丟臉,自責內疚,整個半天都處在這樣的情緒中。

過去的歲月中,她經歷的類似事情還有許多。

不過,吳君慧現在明白了,她的這種狀態,與早年和父母的關係相關。因為小時候太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卻未能得到,所以她就一直不斷地努力,希望成為他們心目中最好的樣子。這種早年的經歷,讓她的內在住進了一個「完美的自己」。在這個內在「完美自我」的面前,「我」永遠都不夠好。表面看,她是負責任,是努力上進,其實她是盲目的自戀。

明白了之後,吳君慧不斷做調整,不再自戀地的向心中那個完美的自己靠攏時,也就少了一份痛苦,多了一份真實。

經過幾年的學習,西工區的教師們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學基礎,對於工作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在與學生處理問題時,可以有意識地抽離出來看看當下,避免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校長們以極大的胸懷包容著教師,讓教師們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學校真正成為了一個大家庭。

這就是西工區,每一個人總是被尊貴地對待著,享受著生命的自由與自主。上課時孩子們可以選擇舒服的姿勢聽課,課餘時間又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甚至上課時可以選擇不進教室。教師也一樣,可以在班級文化、班級管理、教學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學校總是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為教師成長提供足夠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可以這樣說,只要足夠優秀,熱愛教育,西工教育的用人機制會讓教師在合適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成長到不同的階段,西工教育就會提供與成長所需養料匹配的高級培訓,讓教師實現更大的成長。如此,成長成為一種樂趣、一種常態。

延伸閱讀

「心教育」核心主張

第一,教育的出發點是生命,落腳點是生活,教育就是讓學生學會生存與生活。

第二,真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真正的素質教育是愛的教育。

第三,管理、教育、教學都不是控制,不是培養,更不是被塑造,而是為校長和師生創造更為寬闊的平台和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其自主地成長與發展。

第四,和諧源於平等,平等是最大的和諧。

第五,教育不是通過懲罰與警戒來觸動內心,而通過規則內化為秩序感來改變外在修為。

第六,心文化的精神實質是提升生命的高價值感與幸福指數。

《中國教師報》2018年04月11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腳踏實地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正在為老人化妝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