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原始社會的教育

中國原始社會的教育

中國原始社會的教育

原始時期的教育經歷兩個階段:一是原始人群階段,人類的教育剛產生,僅是不成熟的雛形;二是氏族公社階段,教育得到發展,它的特點較為顯著,能體現原始社會教育的本質。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現了階級差別,將向階級社會的教育過渡。原始社會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階段的教育為代表,其特點如下:

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公社成員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和集體生產勞動的需要,為了身心發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訓練。集體的社會性的教育活動是為了培養合格的氏族成員,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第二,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包容多種方面。原始社會所積累的經驗知識雖然有限,但所學習的知識經驗是多方面的,不僅要學習製造生產工具的經驗,還要學習公共生活的規範,接受原始的藝術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這些是參加氏族社會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動在生產生活中進行。教育活動與社會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為一體,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受什麼樣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進行的,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服務。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於言傳身教。有聲語言作為氏族成員之間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為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產、生活經驗的傳授,公共生活規範的培養,都是利用口耳相傳,並結合實際動作的示範和模仿。當時還沒有比言傳身教更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區別,根源在於分工。由於男女生理、體質的差異,故有男女分工。男女所從事的社會勞動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區別。男的勞動側重於狩獵、農耕、放牧;女的勞動側重於採集、種植、家務、紡織。男女分別勞動,為適應這種需要,也分別進行教育。

第六,教育還沒有專門的場所和專職人員。由於教育還沒有從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多數的教育活動是分散進行的,隨時隨地開展教育性活動。負責教育的是有生產生活經驗的長者,長者為師,對年青人進行知識經驗的傳授,但他們還不是從事教育的專職人員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於社會條件的變化教育發生重要的變化,出現了學校萌芽,舊的特點趨於消失,新的特點正在產生。

原始社會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階級社會的教育方向轉變。

-----《中國教育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