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湮滅》:今年畫面最好的電影,不看銀幕就虧了

《湮滅》:今年畫面最好的電影,不看銀幕就虧了

《湮滅》對於科幻電影美學的意義,在未來也許能夠比肩《銀翼殺手》。

電影《湮滅》將於 4 月 13 日上映。

這部電影改編自科幻小說《遺落的南境:湮滅》,該書獲得 2014 年星雲獎,當年的對手,正是劉慈欣的《三體1》。

《湮滅》是《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湮滅》的導演亞力克斯·嘉蘭,是《驚變28天》的編劇。他的導演處女作《機械姬》IMDb7.7分,還拿了奧斯卡原創劇本提名,和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是一個走在封神道路上的人。

《機械姬》雖然豆瓣評分不是很高,但在影迷小圈子中被奉為神作。

主演娜塔麗·波特曼,《這個殺手不太冷》的蘿莉,奧斯卡最佳女主。

關於這部電影有多經典,沒必要多說了吧。

顯然,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科幻電影。

主流媒體對它的評價也很高。

「一場豪華的、令人驚嘆的視覺盛宴,帶來了真正的形而上學力量。」(《娛樂周刊》)

「太過挑戰。」 (《芝加哥太陽時報》)

「大預算的科幻電影不會比這更尖銳,更令人興奮。」 (The Daily Beast)

「這道加蘭所出的難題,在模糊性中透露著自己的勇氣。」(《滾石》)

與此同時,《湮滅》的觀眾評價並不算高,IMDb 評分 7.1,豆瓣評分 7.3。

《湮滅》的IMDb評分。

《湮滅》的豆瓣評分。

這種懸殊可能主要來自於,電影的故事和主題不易理解。

不過,這部電影在美學上的開創性,要比它的主題容易理解得多。

《湮滅》的故事並不複雜,只是疑點重重。

=====輕微劇透=====

故事始於一次撞擊,一座燈塔被不明物體撞擊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區域——被稱為「閃光」。神秘的「閃光」不斷向外擴張,政府派出武裝部隊和科學研究者進入區域,無人生還,根據推測,進入這個區域的人要麼被外力殺害,要麼是發瘋後互相殘殺。

X區域——「閃光」。

女主莉娜是著名大學生物學家(娜塔莉·波特曼飾),她失蹤許久的丈夫突然返回,在不久後突然內臟出血、生命垂危,女主角在送丈夫前往醫院的過程中被武裝組織劫持,醒來後出現在毗鄰「閃光」的研究機構里。

女主角為了拯救丈夫加入探險小隊。這是一支由「問題」精英女性組成的「敢死隊」:女主角有婚外情,丈夫生命垂危後陷入自責;心理學家溫翠絲博士是個沒有親朋好友只有癌症的工作狂;女同性戀護理員安雅·托瑞森有自殘傾向;劍橋大學的物理學研究者喬西·拉迪克正在戒酒;地理學家兼勘測員凱絲·謝潑德痛失愛女後迷失了自我。

24年過去了,娜塔莉·波特曼還是那麼美。

一行人深入「閃光」,她們遇見了一系列詭異莫名的事物,有鯊魚牙齒的鱷魚,人形的樹,角上長花的真·梅花鹿,會發出人聲的熊……

在一行人探險的過程中,即便不去考慮任何形而上,只看畫面,已經足夠震撼。

由於成本接近,加上風格都有別於傳統科幻,《湮滅》很容易讓人想到豆瓣評分 7.7 的《降臨》。

兩部電影實際上沒有可比性。

《降臨》是在探討另一種思維方式。其特點是夠「硬」,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賣點是故事所展示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畫面,在科幻電影中新穎別緻,內行覺得前沿理論視覺化很爽,普通觀眾看著動人的劇情也能滿足。

維綸紐瓦的神作——《降臨》。

《湮滅》則是在探討生命的多樣性,主題非常形而上,且並不太容易接受,畢竟我們很難理解未知,也很難接受沒有答案的問題。

但是,不要緊,《湮滅》最大的特色其實是各種奇詭想像的視覺化。

科幻電影的美學革命

本片可謂是視覺盛宴,甚至可以提前鎖定明年的奧斯卡最佳視效。更重要的是,本片在美學風格上是開創性的。

目前為止,科幻電影中的美學常見以下幾種——

太空歌劇美學:

《2001太空漫遊》

塞博朋克美學:

《銀翼殺手》

蒸汽朋克美學:

《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

極簡主義美學:

《機械姬》

廢土美學:

《瘋狂的麥克斯4》

貧民窟科幻:

《第九區》

當我們回顧所有的科幻電影,美學無外乎以上;不管導演、劇本和演員怎麼換,風格都只是換湯不換藥。

但《湮滅》,它不屬於以上任何美學,這是因為它開創出了屬於自己的新世界。

在影片中,觀眾會發現本片這種既神秘詭異又色彩斑斕的美學完全是影史首創。影片所展現出的前所未有的科幻美學,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專有名詞能夠將其定義,所以姑且將其稱之為「閃光美學」

會載入電影史冊的視覺效果

「閃光美學」的視覺效果非常震撼,大家可以先從靜態的圖片感受一下。

被「閃光」籠罩的一切事物都蒙在一層若有若無流轉的七彩光芒中,它燦爛、炫目又美麗,但同時又詭異、危險且恐怖。

流動著斑斕刺眼色彩的「閃光」與沙灘上透明璀璨的水晶樹已足夠驚艷,但真正的視覺衝擊還是那具成為一幅「壁畫」的屍體:屍體爆烈開來,美麗的七彩菌類植物綻放在破舊潮濕的牆上,凝固的死亡場面竟然像是一幅極具美感與動感的畫作。

難以想像,美麗、醜陋與恐怖在同一場景下完美地統一,並且如此地和諧。這一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鏡頭足以載入影史。

據說,《湮滅》中的「閃光」效果,受啟發於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的畫。

透納是 19 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人物,喜歡在風景畫中追求光的效果,比如蒸汽、霧、太陽、反光等等,於是往往會用強烈的顏色來表現。

他的《奴隸船》中,他在漆黑海面上強調晨曦和太陽的效果,這一強烈對比揭露了掠奪和販賣奴隸的罪惡行徑。

透納名畫《奴隸船》。

透納曾說過:「倫勃朗描繪拂曉這個在晨曦與露水閃光之間的一轉瞬,色彩無與倫比,並且薄如紗帳,教人一看就會入迷,似乎無須通過色層去尋找實體了。」於是他將倫勃朗的技巧運用其中,讓光線給景物煥然一新。《卡利古拉的宮殿和橋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透納名畫《卡利古拉的宮殿和橋樑》。

這給了《湮滅》的視效團隊很大啟發。

片方將「閃光」定義為一團立體霧氣,但邊緣呈現則是平面的,同時它能折射一切光線。於是視效團隊參考透納的畫,將其設計成了彩虹式的流體,有人經過它時會有明顯變化,最終成了電影中塑料薄膜式的「閃光」。

突破想像力的上限

「閃光美學」另一大特點是想像力。

X區域中的一切動植物都受到「閃光」影響,自身的 DNA 被隨機折射、重組,形成了各種難以名狀的事物。

頭頂長著花枝的鹿,同一株植物上不同種類的詭異的花,混亂又難以名狀的鱷魚口腔,長著類似人臉並且能說話的熊……這些無一不在挑戰著觀眾的想像極限。

當你以為藤蔓纏繞的屋前草地上靜立的人形植物已經足夠震撼,那往常的電影果然還是大大限制了大家的想像力——我們怕是沒有經歷過那種突破天際的想像。

《湮滅》的想像力是讓人類的語言徹底失效。我相信沒有人能夠做到用語言描繪影片最後二十分鐘,這二十分鐘只能通過畫面感知,它代表的人類想像的極限,也只能靠大家親自去觀看體驗。

友情提示,大銀幕和小屏,是完全不同的兩部電影。

自成體系的美學

在整部電影中,我們隨處可見「閃光美學」在視覺效果與設計上的一以貫之,這種內在氣質與整體風格的統一足夠稱之為美學。

除前無古人的「閃光美學」外,本片的配樂也極其出彩,斷層式的配樂本就十分驚悚,音軌又非常霸道,似乎導演就是專門讓觀眾在心慌意亂的同時與劇情保持一種疏離,進而有一種強烈的不真實感。在影院觀看建議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在美學意義上,《湮滅》之於整個科幻電影界,就想當於一股激流注入一灘死水,讓整片湖泊都沸騰起來。不出意外,它將如《銀翼殺手》與《第九區》一般為科幻電影帶來一場美學革命。

成本不高野心不小

《湮滅》的成本是 4000 萬美元,比《降臨》還少,但是卻花了大心思在美學的開創上,可見導演嘉蘭對這部電影的野心,絕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商業科幻。

為了配得上這份野心,《湮滅》加入了許多形而上的主題探討,比如我是誰?這個古老主題放在生物折射無限複製的環境下,別有新的意味。

導演最喜歡的電影分別是《潛行者》《2001 太空漫遊》和《異形》。《湮滅》結尾的光斑流轉與女主眼睛的特寫,這無疑是在向《2001 太空漫遊》致敬。

i

《2001太空漫遊》的結尾。

而整部電影都彷彿在向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致敬。比如本片的 X 區域(也稱「閃光」),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潛行者》中的「區」。

《潛行者》中的「區」。

《潛行者》上映於 1979 年,改編自短篇小說《路邊野餐》,講述的是: 一顆隕石墜落到俄羅斯的一個小鎮,大批人罹難,村民從這恐怖區域中消失了,軍方因此而嚴密設防。傳說那區域里有個內室——「區」,可滿足人們最深層的慾望,這不斷驅使人們冒險進入。

《潛行者是》廢土科幻的代表作,也是詩意科幻的典型作品,其形而上的思考和藝術價值也是電影史上的豐碑。

《潛行者》是廢土電影的代表作。

自塔可夫斯基《潛行者》出世以來,鮮有模仿與致敬之作,更無繼承者。儘管羅普桑斯基在 90 年代拍攝了《博物館的來訪者》,卻只是模仿了塔可夫斯基的廢墟美學與反烏托邦設定,並未涉及塔可夫斯基的精神內核。

無論是詩意的鏡頭、神秘的氛圍還是「閃光」——X 區域的設定,還是對終極問題的探討,《湮滅》都彷彿是《潛行者》的繼承。

上為《潛行者》下為《湮滅》,可以明顯看出塔可夫斯基詩意的鏡頭語言對本片導演嘉蘭的影響。

在《潛行者》中,「區」就是人類慾望的具象化,也是神秘現象的誕生地,還是人物尋求的答案,更是一切的終極。

而「閃光」,它把現存的一切改變、湮滅、再重組,它不會告訴我們任何事,我們也不可能了解它這樣做的目的。我們不知道它的慾望,我們的慾望在「閃光」中也無從著落,這裡沒有答案,只會讓一切湮滅。

如果說《潛行者》中的「區」代表了上千年人類所追尋的「絕對真理」,那麼《湮滅》中的「閃光」則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絕對真理」,只有一片荒漠,這裡遍布著尋找者的遺骸。

《湮滅》是對塔可夫斯基詩意科幻的致意,繼承了《潛行者》神秘主義傾向與詩意風格,而且在美學上實現了自己的突破。可見,嘉蘭雖然致敬了前輩,卻並沒有打算做一個學徒和繼承者。

「新怪譚」時代的來臨

《湮滅》能在美學上發起革命,離不開原著的「新怪譚」類型。

「新怪譚」的源頭,可追溯至「科幻之母」厄修拉·勒古恩與羅傑·澤拉茲尼在上世紀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架空 的精彩文章:

《黑豹》:這種低年級的宮斗,也就老美嗨得起來
《環太平洋2》:知道是中國特供片,但能不能稍微有點追求

TAG: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