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食後——牧心齋古代香茶具展

食後——牧心齋古代香茶具展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於2018年4月14日舉辦《食後——牧心齋古代香茶具展》,誠邀各位藏家和愛好者前來嘉德藝術中心觀展。

古代文房為文氣鍾毓之所,其間器物因融入了文人群體的審美情趣而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文房器物所涉品類之多,茶具、香具皆可納入其中。此次展覽旨在將深度介入古代文士生活的茶、香、文房器物集於同一空間,以期更為完整地呈現古代文人階層的生活狀態與精神追求。「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唐·白居易《食後》),齋中焚香宴坐,啜茗味淡,晴窗搨帖,備極風雅。

古人以焚香為雅事。熏香習俗自戰國出現,後代漸趨盛行,繼而進入文人書齋。其間隨著用香方法的演進與時代工藝、審美的流變,香具的制度亦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面貌。漢代以降,深受神仙方士思想影響的博山爐制式於隋唐間尚流行。迨及兩宋,香具制式一變前代的繁複,取而代之以素雅簡約的制器風格。兩宋的瓷爐造型流暢大方、端莊典雅,釉色純凈瑩潤、雍容華貴,展現出超凡脫俗的文人士大夫氣質,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長物志》云:「三代、秦、漢鼎彝,及官、哥、定窯、龍泉、宣窯,皆以備鑒賞,非日用所宜。惟宣銅彝爐稍大者,最為適用。」於是,明代宣德爐應運而生,將美學與實用高度糅合,其影響之深,綿亘數百年而不絕。展覽所列宋代瓷爐,靜逸娟秀,彌足珍罕,另有明清宣爐及瓶、盒,頗可玩味。

飲茶之習早在唐代已融入國人的生活,風靡於文人士大夫階層,由此衍生出了日趨規範、詳備的品茗禮儀。文人對茶的熱愛並非拘泥於茶本身,而是藉由飲茶修養身心,體悟性靈,所謂「中澹閑潔,韻高致靜」,「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陸羽在其所著《茶經》中制定了二十四器,首開茶具創作與系統化的先河。茶具作為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有襯湯益色的實用性,而在此實用性之外,茶具本身的美感更為歷代文人所重。一甌一盞,怡心悅目,不惟增益品茗之情趣,更可體現主人的精神涵養與審美訴求。展覽蒐集茶具於宋、金、明、清、民國皆有涉及,時代跨度較大,皆為歷朝頗具代表性者。

佳作預覽

南宋·建窯兔毫盞

口徑:11.2cm,高:4.5cm

明初·剔犀盞托

款識:楊茂造

盞口徑:9.2cm,托口徑:15.4cm

清乾隆·鬥彩團花捲草蓮紋蓋罐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口徑:5.4cm

清乾隆·青花礬紅杯

口徑:8.2cm,高:4.5cm

清初·甘家製造蚰龍耳爐

重:624g,口徑:9.5cm,高:5.2cm

清中期·玉雕三陽開泰蓋盒

長:7.5cm,寬:6.2cm,高:4.5cm

盒高:2.5cm

北宋·鈞窯天藍釉托盞一套

盞口徑:7.4cm,連高:7.7cm

南宋·青白釉台盞

盞口徑:10.7cm,托口徑:14.3cm

清·雞翅木錯金銀絲詩文香筒

長:38.4cm

明·卧牛銅鎮

款識:天字十五號

長:7cm,寬:5.5cm,高:2cm

南宋·龍泉窯粉青筒式爐連座連蓋

通高:7.5cm

清初·紫檀香盤

款識:孝章

長:20cm,寬:13.2cm,高:2cm

展覽訊息

食後

牧心齋古代香茶具展

· 展 覽 日 期 ·

2018年4月14日-26日

10:00-18:00 (周一閉館)

· 展 覽 地 點 ·

嘉德藝術中心B1 B廳

(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一顆傲嬌的印花茶葉蛋,逼格滿滿,雞蛋也能吃出小資范!
那些年關於「喝茶」的傳說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