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傳媒大眼導讀

作者:文心

來源:傳媒大眼影視測評組

近日熱映的3D電影《頭號玩家》,不僅炸開了整個朋友圈,豆瓣評分更是一躍升至9.2分。除了證明導演斯皮爾伯格確實寶刀未老外,影片作為電競到科幻的改編作品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讓無數遊戲迷再次對3D這一讓電影「立體」起來的技術手段頂禮膜拜。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提起3D電影,你能想到的最早的一部電影是什麼?相信大部分影迷的第一反應都是2009年上映的那部《阿凡達》。實際上,《阿凡達》只是3D電影進一步被推廣的最為成功的案例而已。而3D電影《愛情的力量》早在1922年就已經出現在大銀幕上了(可惜這部影片現已遺失)。

隨著3D電影的不斷發展,在經歷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黃金期發展期後,直至《阿凡達》上映才再一次進入其後巔峰時代。而中國電影市場對於這一技術的運用雖然只是後起之秀,可3D銀幕數量卻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儘管有過無數的輝煌成就,可是據2018年4月6日的一篇外媒報道,3D技術卻早已風光不再,其時間節點正是出現在《阿凡達》之後。據最近來自美國電影協會針對電影票銷售情況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雖然全球各地的票房總額不斷創下新高,但是自2017年起,北美3D電影的票房貢獻比卻已降至12%,成為3D電影出現以來票房最低的一年。在下面這份統計圖表中,3D電影的衰落趨勢更是體現得非常明顯。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那麼,在3D電影發展的近百年歷史中,究竟經歷過怎樣的發展歷程?又為何在短短的十年間開始由盛而衰,走向其沒落的呢?


3D電影的成長史,

其實就是一部電影技術的進化史

關於3D電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39年。當時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副3D眼鏡,為3D電影的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

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誕生於1922年,片名為《愛情的力量》,只不過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噱頭。直到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這一技術仍舊有不少局限性。到了1952年,《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希區柯克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精品級電影《電話謀殺案》。同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

此後,隨著RealD三維等技術進一步被廣泛運用到電影領域,再到2009年《阿凡達》的大獲成功,這種立體感極強的技術才真正達到其頂峰。這部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其預算就已超過5億美元,不僅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其票房成就至今也仍舊排在全球第一位,而2009年也因此被稱為「3D元年」。

可此後的3D電影,卻像拋物線一樣開始走向下坡路,如今更是成為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一种放映形式。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進展神速!

中國的3D電影讓世界為之側目

1962年,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後來又拍攝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同類作品,近幾年比較有名的有《龍門飛甲》《畫皮2》《大鬧天宮》等,都是票房不錯的3D影片。

而3D電影在國內的大範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而大熱的2D電影《赤壁》(上)每塊銀幕票房僅有8萬多元,3D電影的平均銀幕票房數居然是普通影片的10倍。

正因為3D電影票價一般要比2D的電影貴,在同樣的場次下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整個電影產業上中下游都能因此賺到更多的錢。於是,3D電影很快就主導了中國的電影市場。

2016年,在國內457億的電影票房中,有超過294億票房是3D電影帶來的,佔比超過64%。2017年單是普通3D的影片票房,佔比就超過了50%,如果再加上IMAX3D等票房收益,其總體票房佔比會更高。所以在中國的電影市場,3D電影場次的安排總是超過2D,人次也有絕對優勢,很多海外電影片商因此紛紛把目光投向中國電影市場,甚至製造出很多轉制效果並不算好的「特供3D電影」。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諜影重重5》就曾因為轉制後效果太差被噴。為排解民憤,片方與影院不得不臨時加排2D場次,儘管如此其2.8億的3D票房還是超過其1.2億的2D票房兩倍有餘。

此外,《速度與激情8》的3D票房是2D的43倍有餘;《銀翼殺手2049》是一部適合2D觀影的電影,在全球範圍內也都是以2D為主進行放映的,唯獨到了中國就變成了以3D為主,幾乎看不到2D的預排片,此舉再次被一眾影迷狂噴。

由《阿凡達》掀起的3D電影潮,不僅導致大量電影被「製作」而不是被拍成3D,3D電視機也借勢得以普及。只不過,自《阿凡達》後再也沒有出現一部能夠和它比肩熱度的3D電影,這也註定了這一電影技術要漸漸陷入頹勢,直至無法翻身。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3D電影的衰落,

是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至於3D電影為何會漸漸式微,直至發展到如今稍顯尷尬的地位,原因也是幾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首先,是觀眾的審美疲勞。3D顯像技術很久沒有什麼跨越性的進展,觀眾們對3D的新鮮感早已過氣,而裸眼3D技術現在還沒有被普及在電影里。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而且對大量電影來說,3D並不是最佳的觀影模式。比如《卡薩布蘭卡》這類電影,就完全不需要製作成3D形式。可如今的片商為了攫取巨額利潤,不斷的「硬制」3D電影,效果並不理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觀眾們對此類電影的期盼值。

3D的觀影體驗目前來看,還比不上2D電影。其視覺效果上的亮度,只是普通電視機亮度的十分之一,且長時間佩戴3D眼鏡會產生身體的不適感。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但依然沒能夠徹底解決生理不適這個問題。

為了3D而3D,讓立體電影成了人人喊打的那隻老鼠

說到底,3D也只是電影的一個附加技術而已。很多3D電影過於注重視覺效果,卻忽視甚至選擇性的放棄了電影製作最本質的要求,那就是故事為王。關於這一問題,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的一句話,或許能夠給出最為恰當的答案——「沒有故事,再好的3D也只是技術」。如果故事好,觀眾其實根本不會在意電影是2D還是3D。對於一部優質的電影而言,技術顯然不是其首要因素,想要提升電影的藝術性和欣賞加值,能夠講好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才是根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