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定格動畫創作-剪紙動畫

定格動畫創作-剪紙動畫

剪紙動畫片是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形式與皮影戲相關技術運用到動畫片設計製作的一種具有中國民間特色的動畫片類型。「1958年,從中國民間藝術土壤中發掘出來的新品種——剪紙片誕生了。從此,在美術電影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中國第一部彩色剪紙片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製的《豬八戒吃西瓜》。萬古蟾帶領著創作團隊經過實地考察並潛心研究皮影戲和民間窗花、剪紙等製作工藝,研製成了新的片種——剪紙動畫。可以說,剪紙動畫根植於民間藝術,它的誕生使我國當時的美術電影在民族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萬古蟾說:「我們在試製剪紙片樣片時,在藝術和技術方面,攝製了不少新式樣,像陝西和湖南的皮影式樣,也有的像民間窗花和北方流行的剪紙式樣,也有的像國外的剪影片式樣。我們總覺得外國剪影片的式樣,人物各部位漆黑一團,輪廓不分明,過於簡單化,倒不如我國民間窗花剪紙多姿多彩,鮮艷可愛。我們是採用了彩色剪紙式樣,作為攝製剪紙影片的借鑒,也與國外的剪影片有所區別,並想通過這一式樣,為百花齊放、發揚傳統藝術作一些嘗試。」

剪紙動畫的裝飾美感形式來源於民間剪紙藝術。剪紙是一種鏤空的藝術,通過各種雕鏤的手法在視覺上形成裝飾的美感,常為單色剪刻。剪紙動畫借鑒了剪紙藝術的外在形式,並在其基礎上發揮創造,剪紙動畫不拘泥於裝飾感和圖案化,色彩搭配更是豐富多彩。同時,剪紙動畫可以使人景分離,分別裝置在不同層面的玻璃板上併合成拍攝,同時藉助電影手段不僅可以打破剪紙二維空間的局限性,形成具有縱深感的鏡頭效果,還可以實現光影變幻的特技。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製的 《漁童》可以說是中國剪紙動畫進入成熟階段的標誌性作品,《漁童》的人物造型不僅十分生動,還誇張得恰到好處,影片把造型、動作與人物性格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漁童》的繪景也是很成功的,影片背景運用了繪畫的勾勒法和工藝美術的鑲嵌法,再加上剪紙的「刀味」,形成了和諧的、渾然一體的優美畫面。在《漁童》的製作中,攝製組對剪紙片的技術又進行了改進,不但豐富了畫面效果,還使人物動作更具剪紙片的特色,也更趨自然。據胡進慶回憶:「從拍攝《漁童》這部片子開始,就把定位膠改用了『刮皮膠』。」

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的《金色的海螺》就是典型的硬性剪紙風格的優秀作品,曾榮獲第三屆亞非國際動畫節「盧蒙巴獎」。片中角色造型風格剛勁有力,呈現出爽朗而又精緻的藝術美感。青年漁民擁有中國典型勞動人民的特徵,其邊框線較為粗狂、色彩搭配較為深沉樸實。而海螺姑娘則是仙女般的形象,其造型更為細膩,線條柔和、色彩輕盈艷麗、服飾精美。片子的場景設計色彩華麗、裝飾感強,採用雕刻剪工藝,不論是花草還是房屋的設計,都有民間傳統的窗花設計在裡面。場景鏤刻精緻細膩,將硬性剪紙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在藝術風格上沿襲了傳統的皮影戲和窗花剪紙的特點,剪刻精細,發揮了剪刻藝術的特點,色彩絢麗,使用了中國傳統的紅色和黃色,體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背景的設計色彩華麗、裝飾感強,加上特技攝影的烘托,將海底珊瑚仙島的景色描繪的光彩奪目,增強了神話氣氛。這部影片成功地體現了剪紙動畫的藝術特點和民族特色,為剪紙動畫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人蔘娃娃》根據張士傑原著改編,講述人蔘娃娃救助苦難窮人,懲罰貪婪地主的故事。片中最惹人喜愛的就屬人蔘娃娃了,他白白胖胖,腰系紅肚兜,手腳戴金鐲,頭梳小辮子,還光著一雙小腳丫,天真可愛,活潑機智。這個小傢伙的造型是由胡進慶設計的,他受到楊柳青年畫中手抱鯉魚的胖娃娃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所以自然帶有一種神話氣息。影片在場景設計上大膽採用了刺繡花樣做襯托。如萬花谷中五色繽紛、金光閃閃的奇花異草,和影片結尾小虎子與人蔘娃娃慶祝打敗地主時的場景,都採用了刺繡的花式圖案,呈現出濃厚的民間風格。特技處理也是本片的亮點,人蔘娃娃每次出現之前,在他頭頂的種子總會閃爍出點點紅光,這是創作者們借用了戲曲中神仙出場的慣用表現手法。萬花谷是人蔘娃娃的家,是神仙精靈的住所,因此片中運用各種顏色的光線來描繪月夜中這個神秘靈動的地方,並且隨著人物的運動,光線跟著交織變換,使氣氛顯得更加的神秘夢幻。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的根據革命傳說改編的《紅軍橋》, 也是硬性剪紙的典型代表。其造型明快鮮明,特徵突出。在氣氛渲染上,色彩設計也突出體現紅色的主題,紅色象徵著革命、象徵著朝氣:紅色的橋、紅色的門、紅色的床、紅色的鞭炮在片中反覆被強調。片中的整體色調設計很符合紅軍革命題材的性質,人物衣著多是採用不同的灰色調,這是那個年代人物風采的寫照,無論是紅軍、敵人、地主、老百姓的衣著顏色都體現各自鮮明的特徵。人物造型吸取了皮影的藝術特色,充分運用了剪紙的特長,造型還帶有略近漫畫的誇張,使人物有血有肉,充滿了革命傳奇的色彩。場景造型從橋到搭建的民間小屋都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片中將漫畫與剪紙、皮影的藝術風格與技術實現相融合,創作出非常具有藝術表現力的動畫作品。

《葫蘆兄弟》(又名:葫蘆娃),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經成為中國動畫經典。早在1984年胡進慶就開始籌劃這部影片了。《葫蘆兄弟》最早的時候名為《七兄弟》,來自文言文形式的民間故事《七兄弟》和民間流傳的《十兄弟》的故事,1984年初由編劇楊玉良創作了文學劇本梗概。同年3~5月,胡進慶對故事大綱做了調整,深思熟慮後,胡進慶決定採用七兄弟各自的神通和只有團結一心才能戰勝敵人的主題。片中造型風格簡潔大方而又富有張力,動作設計乾脆利落、節奏感強,從故事到角色形象再到經典動作,甚至片中歌曲都給觀眾留以深刻印象,不失為20世紀80年代經典童年動畫。該片曾榮獲埃及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三等獎、第三屆中國兒童電影「童牛獎」、優秀美術片獎等重要獎項。

1976年胡進慶、周克勤執導的《長在屋裡的竹筍》,是我國第一部水墨剪紙片。有感於20世紀60年代試製的水墨動畫,民族風格濃郁但製作成本高昂,胡進慶萌發了採用剪紙手段製作水墨效果影片的想法。創製水墨剪紙片首先要將中國傳統剪紙的「刀味」變成水墨的「韻味」,化剛為柔,找到適合的材料來表現是關鍵所在。經過反覆的摸索試驗,胡進慶發現皮紙的纖維細長而富有韌性,著色後會產生類似水墨暈染的效果,製作動畫形象時不需要用剪刀,只需要圍繞水墨角色造型的外輪廓撕開,皮紙長長的纖維便會自然形成一種毛茸茸的肌理感,表現出國畫的韻味。在他的帶領下,岳慧敏、吳雲初、嚴紹南等創作人員歷經多次試驗,對全部剪紙片工藝進行了改革,最終試驗成功了以皮紙纖維模仿水墨效果的方法,即把水墨人物繪製在皮紙上,沿輪廓撕開,皮紙柔韌的紙質,細長的纖維在人物邊緣形成特殊的肌理感,使剪紙片一改過去的「刀味質感」,富有水墨畫的韻味,形成了一種與傳統剪紙完全不同的柔性剪紙風格。使用此法創作的《長在屋裡的竹筍》,人物繪製精美且保留了水墨寫意的各種藝術旨趣,同時在人物活動關節製作上,打破了原來按照真實人物選擇關鍵點的做法,增加或減少了某些活動點,並且注意突出人物外部動作線條的柔感,以便與水墨畫面效果相配合。該片獲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節一等獎。

1981年在剪紙片《猴子撈月》中,美術設計師阿達為了表現出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對水墨剪紙動畫的工藝進行了改進,創造出「拉毛」的製作手段。即在「皮紙浸水後,按人物造型濕塗顏色,再用皮紙在背後托上一層襯底,待干後在人物需要拉毛的部位用筆蘸上清水,描出輪廓,不等水干就用手輕輕沿輪廓撕開,輪廓部位即出現了茸毛。」本片將柔性剪紙製作工藝推向了成熟。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的《鷸蚌相爭》,從林風眠的水墨寫意畫《魚鷹小舟》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柔性剪紙風格的作品,片中結合水墨剪紙和拉毛剪紙兩種工藝。靜靜的湖水中,魚兒穿梭期間,湖面一葉小舟上端坐著身披蓑衣的老漁翁,古箏奏出潺潺流水的聲音,陣陣清脆的鳥叫縈繞於耳畔……胡進慶根據「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改編成水墨剪紙片,運用拉毛工藝使鷸蚌相爭中漁夫穿的蓑衣和鷸的羽毛直接產生水墨暈染效果,將我國寫意畫的美學思想糅合到動畫創作中,給人以空靈淡雅、雋永別緻的藝術享受。

在剪紙動畫《草人》中,參考了清代著名畫家任伯年的工筆花卉,並以他畫的《群仙祝壽圖》中暗金襯底、工筆勾勒的技法為依據來進行創作的,因此,影片呈現出古樸典雅、工整精細的美學特徵。 為了能夠使形象更加逼真, 胡進慶借鑒了中國民間傳統羽毛畫的方法,開創了剪紙動畫「羽貼」工藝,用1600多根真的鵝絨毛粘貼造型來塑造水鳥的形象,還以幾百個密密麻麻的圓紙片,用頭髮絲連綴成水鳥毛茸茸的頭頸,並使之運動如行雲流水一般自如,更豐富了我國剪紙片的表現手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畫教學資源共享 的精彩文章:

TAG:動畫教學資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