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伐西戎舉霸業 畜牧巨富烏氏倮

秦伐西戎舉霸業 畜牧巨富烏氏倮

GIF

秦的屬地在關隴一帶,與西戎諸少數民族長期發生衝突和攻伐。來自烏氏戎、義渠戎等游牧民族的巨大威脅,經過秦文公、秦穆公、秦厲公、秦躁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等七代君王持續不斷的討伐打擊,最後隨著強大的義渠戎王被宣太后誘殺而基本告終。

幽王被西戎殺害後,周室被迫東遷洛邑,居住在六盤山一帶的西戎趁機東進,秦與西戎矛盾日漸尖銳。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西戎退回涇、一帶。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

年),秦穆公對戎王施以美人計,送女樂28人於戎王,成王得女樂以後,終日不理政事。秦穆公三十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趁成王不理政事之機出兵,一舉攻破西戎12國,「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成許多小方國被秦所滅,但義果戎、烏氏戎仍築城以自守。穆公之後,秦對西境的經營並未停頓。當時與秦地相接的義渠戎長期活動於涇水流域,築城數十。面對強大的秦軍,義果成只得對秦軍採取守勢,

。并力圖改善與秦的關係,甚至不惜以稱臣納貢、進獻財物以換取秦對義渠戎的承認。在秦厲公三十三年(前44年),秦出兵「伐義渠,虜其王」,義渠王雖然被秦國所俘獲,但義渠的力量並未受到重大損失。所以,過了十多年後,即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義渠向秦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攻,進入秦之腹地,直至渭水以南,重創秦國。不久,義渠再一次大敗秦師於洛水一帶。秦軍和義渠戎的戰爭形成相

持局面。

秦孝公繼位後,為獨霸西方,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遷都成陽,國力增強,加強了向西攻擊義渠、烏氏戎的力量。秦惠文王七年(前31年),義渠國發生內亂,秦國利用這一機會,派庶長操率領秦軍進攻義,義渠因內亂招致失敗,不得不「臣

於秦」,但義渠並未因此滅亡。後八年,秦又伐義渠,將義渠戎國重要城郭郁郅(今甘肅慶陽市)佔領,並設義渠縣(治今甘肅慶陽市)、烏氏縣(今涇源縣),納人秦國管轄範圍,成為秦國臣屬。義渠戎雖臣服於秦,但戎王並沒有放棄復國的企圖。秦昭襄王時(前306-前251年),義渠王曾長期留居秦的王宮中。公元前272年,宜太后誘殺義渠戎王於甘泉宮,並出兵滅了義渠。自此以後,義渠戎作為一個古代0

少數民族政權在歷史上消失了。「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鳥氏縣地當清水河與涇水源,地勢高寒,為牧民所樂居,已經有鳥氏戎開發的基礎,因此農業、畜牧業、商業都得到了發展。

秦朝時期的烏鳥氏倮,是當時著名的大牧主兼商人。秦時地處雞頭山下、關院牧要道的烏氏縣,具有畜牧傳統和自然優勢,有相當廣袤的山區草原。倮,本是戎狄富倮,故而在北地郡威望之高連縣令也比不上。始皇帝一生,一共只封賞了兩個平民為君,其中一個就是烏氏倮。

古時候,六盤山地區水草豐美,氣候宜人,適宜發展畜牧經濟。夏、商、周至秦秦朝,瓦亭一帶聚居著大量的游牧戎族,史書稱他們為烏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前337~前311年),在鳥氏戎的主要畜牧地設立了烏氏縣,所以,畜牧業在當時的烏氏縣非常興旺,烏氏倮是其中成就最輝煌的一位畜牧主。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時「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山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成書於漢代的歷史名著《史記》鄭重記錄了這個烏氏倮的故事。

秦王贏政(秦始皇)在位期間(前246~前210年),秦國朝廷發生了一件超乎人,惹人注目,他就是秦烏氏縣一個被稱作倮的人。那時候,鳥氏倮倮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畜牧,馬、牛、羊滿山遍野,無法準確計數,牧畜多到用溝谷為計量單位計數的程度。秦始皇時期,頒布了《廄苑律》《牛羊律》等畜牧專款法律條例,專門設置有管理牛馬的機構太僕寺,以立法形式保障畜牧業的發展。烏氏倮既繼承發揚了戎族畜牧恫養的傳統,又積極奉行秦朝有關畜牧政策,才使他的畜牧生產與交易得以較快發展。尤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統一了貨幣,在全國範圍內通行貨幣「秦半兩」,給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精明的倮,把馬、牛、羊販賣給關中農耕地區的農民,然後收購奇珍異品、絲綢和日常生活、生產用品,帶回來銷往牧區,再換回牲畜銷到內地農區,做著利潤十分豐厚的絹馬交換生意。烏氏倮還常向戎王進獻絲織品,戎王也高興地以價值相當於絲織品10倍的牲畜和畜產品酬報於他,使他的財富不斷增值。於是,倮就成為了西北地區著名的大牧主大商人。

烏氏倮畫像

秦始皇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巡視隴西、北地郡,途經六盤山地區時,耳聞目睹了烏氏倮經商發展畜牧的業績,當即給倮以「比封君」的優待,也就是說,對他的禮遇等同王侯,他可以和秦國的大臣們一樣,隨時進宮朝見,參與議事,享有相當高的政治待遇和和榮譽。

作為一個牧主與商人,烏氏倮能取得這樣高的政治地位是極不尋常的。春秋中期,商賈從屬官府,地位很低。春秋中晚期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工商業逐漸從官府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走向獨立經營。戰國時期不少政論家認為,商人靠剝削農民和手工業者而致富,損害了國家和君主的利益,主張「重本抑末」,即對手工業、商業採取壓制和打擊的策略。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烏氏倮卻為何反得青睞呢?

可以分析,倮「富比封君」,肯定是與他的畜牧產品貢納朝廷有關。他飼養的馬匹為秦朝廷提供了大批軍馬,對秦國的政治、經濟有重大貢獻,理所當然地受到秦始皇的恩寵禮遇。另外,根據秦制,給國家交糧就可以封爵,因此,烏氏倮才會受到比照封君這種政治待遇。司馬遷在惜墨如金的《史記》中,專列「貨殖列傳」章,本來就難能可貴。而被其獨列小傳予以詳述者,總共不到20人,其中春秋末至秦朝滅亡僅7人有小傳,包括著名的范蠡、子貢等人。牧主出身的鳥氏倮因

畜牧致富躋身其間,在歷史上似乎是絕無僅有。鳥氏倮其人其事一方面說明,畜牧業經濟在秦國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也說明,秦時六盤山東麓瓦亭一帶地區是畜牧經濟的重要產地和集散地。

烏氏倮因畜牧、商業聚財致富,聞名於朝廷,業績照人,獨得風流。烏氏倮是早期商人的代表,是烏氏縣歷史上第一個身份、名字可考的著名人物。

烏氏倮是寧夏歷史上的首富,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載入正史的涇源人,他對六盤山區包括涇源縣在內的經濟、文化以及隋唐以後馬政的設立都影響深遠,功不可沒。他的名字與燦爛輝煌的歷史巨著《史記》一起流傳至今,成為千年歷史佳話

來源:涇源史話(主編/咸國英)

監製:焉支俠/責編:涇河小魚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涇源網事 的精彩文章:

TAG:涇源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