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移都城,秦國為何最終選定咸陽?

九移都城,秦國為何最終選定咸陽?

圖片來自網路

古往今來,「遷都」一詞並不新鮮,古代有,近代有,當代也有。可見,「遷都」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普遍現象。中國歷史上的「遷都」更是數見不鮮。

至於遷都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無外乎自然因素、社會原因、政治需要、戰略考量以及外患所迫。

圖片來自網路

在中國古代,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帝國,在完成大一統前,九次遷移,定都九地,分別是西垂(今甘肅東南)、秦邑(今甘肅清水縣、張家川縣)、汧邑(今陝西隴縣南)、汧渭之會(今陝西眉縣東北)、平陽(今陝西眉縣西)、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內)、涇陽(陝西涇陽縣北)、櫟陽(今陝西臨潼縣北)、咸陽(今陝西咸陽東)。

圖片來自網路

前六此遷都,為早期的戰略性東遷, 由最初的西戎荒蠻之地, 到達了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西周都城腹地,為其隨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後三次遷都,則見證了秦國謀求進一步強大進而一統天下的遠大抱負。

擺脫羈絆的遷都:雍城——涇陽

圖片來自網路

雍城,位於今陝西寶雞鳳翔縣境內,是中國東周時代的秦國國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長達294年,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為城,秦居雍城以水禦敵200年後首築城牆。

秦靈公時,為了擺脫舊貴族勢力的羈絆,靈公決定遷都於涇陽,作為雍都的陪都或軍事性質的臨時都城。

雄心初露的遷都:涇陽——櫟陽

圖片來自網路

到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為了便於向東發展,秦國又將都城遷到櫟陽,當時具有臨時軍事都城的性質。至孝公時,櫟陽終成政治中心。秦之所以遷都櫟陽,與秦國的雄心壯志和當時的形勢有關。

當時,魏國國土深入河西之地,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秦東進戰略的絆腳石。所以當秦國強大之後,秦國遷都櫟陽,遂對魏國形成攻勢。櫟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司馬遷所說「北卻戎狄,東通三晉。」魏沿著洛河西岸修築長城對秦形成守勢,後秦攻破魏長城,收復了河西之地,此後魏與秦不可同日而語了。

君臨天下的遷都:櫟陽——咸陽

圖片來自網路

秦孝公繼位後,立志奮發圖強,任用商鞅實施變法,經過數十年的打拚,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後,儘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受到保守派和舊貴族勢力的強力阻擾,為掃除障礙,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決定移都集政治經濟軍事戰略優勢於一身的寶地——咸陽。

咸陽扼渭水之渡,地勢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難攻;南臨渭河,水源充足;臨近西周故都豐鎬,開發較早農業發達;遙望終南山,物產豐饒。更重要的是,它處於東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秦王居於咸陽,大有居中指揮,傲視群雄之態。

同時,人口的增加也是遷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凋術西風 的精彩文章:

在古代,當「尚方斬馬劍」遇到「金書鐵券」怎麼辦?
莫愁湖畔君臣對弈,面對技藝與智慧,徐達如何取捨?

TAG:凋術西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