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種植+康養旅遊 改變山鄉舊面貌

中藥種植+康養旅遊 改變山鄉舊面貌

村民在藥材基地務工。

□李果 王林均 特約通訊員 張櫪 文/圖

南部縣興盛鄉柏埡觀、敬家灣等村的部分土地曾撂荒嚴重,雜草叢生,如今一塊塊種有中藥材的土地縱橫交錯猶如錦緞鋪在地上,一幢幢整潔漂亮的民居煥然一新。這些地方在短短的5個月時間裡何以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山村面貌大改變

4月3日上午,筆者在興盛鄉柏埡觀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看到,種植的白芨、牡丹等中藥材幼苗已經長出一片片嫩綠的新葉。

「我們共種了10餘種中藥材,長勢都很好。」翱宇農業公司總經理楊正合說,這些中藥材是去年11月初在柏埡觀村首批流轉的500畝土地種植的,為了充分利用土地,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他們還將各具特性的中藥材套種在一起。該公司還將利用西河及沿岸優美的自然風光投資修建人工內河、天然浴場等遊樂設施,和當地群眾共同打造一流的康養旅遊基地,在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同時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看到村子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李開興最近也開始著手重新粉刷牆體、添置新傢具,並在房前屋後種上了銀杏、桂花等景觀樹。「有那麼優美的環境,又有龍頭企業帶動,我們肯定能夠藉機吃上『旅遊飯』。」李開興說,他將利用自家2層樓的小洋房開辦個性化的農家樂,為家裡開闢一條新的致富路。

干群齊心謀發展

回想起5個月時間以來當地幹部群眾對自己工作的支持,楊正合感慨頗多。

去年11月,在省中醫藥管理局的介紹下,楊正合一行來到柏埡觀村考察、洽談流轉土地種植中藥材的相關事宜。當地幹部群眾很快將該村500畝土地流轉出來,特別是在協調緊鄰西河的一片已經流轉給某業主的種有少量樹木的荒灘時,當地干群更發揚了犧牲局部利益顧全大局的風格。「當時,為了解除以前流轉這片土地的合同,幾名群眾代表不僅在一周之內與村幹部一起和原業主先後協商了5次,還自發集資7.5萬元從原業主那裡收回了土地的經營使用權,並將這片土地交付給農業公司統一打造,為我們解決了大麻煩。」柏埡觀村黨支部書記韓久仁對鄉親們的付出感動不已。

「只要能夠將我們這裡打造得漂漂亮亮,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我們出點錢又算什麼!」今年80歲的張國英老人是參與自發籌資幫助村裡和原業主解除土地流轉合同的村民之一,她不僅將自己平時積攢下來的1000元交給村委會,還動員所有家庭成員共拿出2.6萬元支付賠償金。

「我們能夠選擇在這裡投資創業,看中的不僅僅是這裡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便捷的交通,更重要的是當地幹部群眾對我們的支持。」楊正合說,為了感謝鄉親們的支持,他們還將繼續加大投入,和當地幹部群眾一起創業發展。

就近就業助增收

下午1時許,當筆者來到興盛鄉敬家灣村時,60餘名村民正在一塊面積約為70餘畝的旱地里打窩、插種和填土,忙得不亦樂乎。

「真沒想到,我們都這麼大的年紀了,還能夠在家門口掙工資,活兒不累,工資卻不少。」該村去年脫貧的村民李開德說,農業公司到該村連片種植中藥材時,他便和年近7旬的老伴一起在中藥材種植基地打工,兩位老人每個月務工的收入達到3000元,加上1畝土地的流轉費,今年他們的收入可達3萬元。

「中藥材種植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勞動力。」楊正合說,基地平均每天的用工量都在100人左右,每個月人工工資支出達到24萬元,由於大力推行機械化作業,人工從事的均為輕體力勞動,為當地不能外出務工的中老年人和婦女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等到以後康養中心和村民自建的農家樂投入運行後,我們這裡不僅風景會變得更加美麗,群眾的生活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談到連片種植中藥材和打造休閑康養中心給當地帶來的變化時,興盛鄉黨委書記向秋雲高興地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有些中藥名真是敲好聽呀
常吃白朮還可以健脾胃和止汗,而且白朮是非常好的安胎中藥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