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地震,你必須要知道的!

關於地震,你必須要知道的!

▲我國地震帶的分布

1.地震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脈動:由於大氣活動、海浪衝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2.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由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範圍一般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岩洞或礦山採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3.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

它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岩石圈某處岩層發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便造成地震。

4.什麼叫地震波,它有哪些類型?

地震發生時,地下岩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體波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

縱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

橫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

面波當體波到達岩層界面或地表時,會產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稱為面波。面波傳播速度小於橫波,所以跟在橫波的後面。

5.什麼叫震源? 什麼叫震中,它是怎樣確定的?

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一個區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域。

6.什麼叫震源深度?

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內的地震為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為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地震為深源地震。

同樣強度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7.什麼是震級,它是怎樣測定的?

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有關。

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級通常是通過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運動的振動幅度來測定的,由於地震波傳播路徑、地震台台址條件等的差異,不同台站所測定的震級不盡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

地震發生時,距震中較近的台站常會因為儀器記錄振幅「出格」而難以確定震級,此時就必須藉助更遠的台站來測定。所以,地震過後一段時間對震級進行修訂是常有的事。

8.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幾類?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 震級大於或等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 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 震級大於或等於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9.什麼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麼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簡稱烈度。

烈度與震級不同。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則反映的是地震的後果,一次地震後不同地點烈度不同。打個比方,震級好比一盞燈泡的瓦數,烈度好比某一點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僅與燈泡的功率有關,而且與距離的遠近有關。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響,天津市區烈度為Ⅷ度,北京市多數地區烈度為Ⅵ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10.地震的主震和餘震

成群發生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稱其為主震;主震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大震過後有小(余)震,就像大雨過後有小雨一樣正常,是自然現象。

通常認為,板塊內地震是岩層的突然錯動造成的,中國的大陸地震大多屬於板塊內地震。地震的能量的積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根據地震周期考察和估算,一個8級地震的孕震期一般至少需要二三百年,7級地震也要接近二百年才能完成能量積蓄,孕震的體積一般會在三、四百公里的尺度上。大地震的發生,就是把這些累積的能量釋放出來,是地殼內部結構形變調整的過程。這個過程鬆弛和減緩了岩層或板塊的應力應變的集中過程,使大區域的地質構造運動進入一個新的調整階段,這個調整過程是相當緩慢而漸變的。於是大震之後的餘震活動,不會也不可能迅速停頓下來。通常情況是,主震造成了一個大破裂,形成一個破裂帶,有些地方破裂、錯動的不夠徹底,就有可能發生餘震,餘震也主要分布在破裂帶附近,類似一塊玻璃中間一個點破了,圍繞著這個點會派生出許多條裂紋。

從我國的歷史地震資料看,7-8級大地震後的1-2 個月內,餘震都比較集中和強烈,在整體衰減的趨勢下,餘震活動會有波浪狀起伏,發生的隨機性很強,地區性的差異也很大。作為一種社會的防範措施,對烈度為8-9度區的警戒不能在大震之後立刻解除。至於小的餘震活動,則會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不過這些餘震的發震頻度很低、強度不高,半年或許三四年出現一次4-5級的地震,已不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了。

11.什麼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海底山脈)。

12.我國為什麼是多地震的國家?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複雜,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的範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

13.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14.地震的直接災害

地震直接災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大範圍地面傾斜、升降和變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等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包括:

——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破壞或倒塌;

——地面破壞,如地裂縫、地基沉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體的振蕩,如海嘯、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燒傷人畜等。

以上破壞是造成震後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毀壞、社會經濟受損等災害後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5.地震的次生災害

地震災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狀態或社會正常秩序從而導致的災害,稱為地震次生災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災、水災,有毒容器破壞後毒氣、毒液或放射性物質等泄漏造成的災害等。

地震後還會引發種種社會性災害,如瘟疫與饑荒。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信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16.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

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

——驚恐反應 如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或昆蟲驚飛、非正常群遷等。

——抑制型異常 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獃發痴,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生活習性變化 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宏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於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二、避震知識手冊

1.地震時是跑還是躲?

目前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高樓里,跑出來更是不太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家住樓房怎樣避震?

室內較安全的避震地點

——堅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堅固的傢具邊;

——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生間;

——內承重牆牆角;

——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要注意

——千萬不要滯留在床上;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到陽台上去;

——不要到外牆邊或窗邊去;

——不要到樓梯去;

——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儘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3.家住平房怎樣避震?

有條件時儘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儘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內避震較安全的地點

——炕沿下或低矮、堅固的傢具邊;

——堅固的桌子旁或床旁。

震時不可取的行為

——滯留在床(炕)上;

——躲在房梁下;

——躲在窗戶邊;

——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4.在工作崗位怎樣避震?

——儘快躲在堅固的辦公桌下或桌旁,震後迅速有序撤離;

——正在工作的工人要立即關閉機器,切斷電源,迅速躲在安全處;

——火車司機要採取緊急制動措施,穩緩地逐漸剎車;

——特殊工作部門(如電廠、煤氣廠、核電站等),應按地震應急預案的規定行動。

5.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在影劇院、體育場館,觀眾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腳下,震後在工作人員組織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課的學生,迅速在課桌下躲避,震後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

——在商場、飯店等處,要選擇結實的櫃檯、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避開玻璃門窗、櫥窗和櫃檯;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避震時用雙手、書包或其他物品保護頭部;

——震後疏散要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擁擠,盡量避開人流;如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解開領扣,保持呼吸暢通。

6.在戶外怎樣避震?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等。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杆、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棚;

——危險品如易燃、易爆品倉庫等。

7.暫時不能脫險應怎樣保護自己?

①保存體力。不要大聲哭喊,不要勉強行動。

②延緩生命。尋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節約使用;無飲用水時,可用尿液解渴。

③如果受傷,想辦法包紮;盡量少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吾遙地理 的精彩文章:

海洋之瞳——海洋中的神秘藍洞

TAG:吾遙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