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於海外建築期刊視角的日本現代建築國際影響力研究

基於海外建築期刊視角的日本現代建築國際影響力研究

定位中國:當代中國建築的國際影響力

主題文章中,李士橋從中西思想文化比較研究入手,在中國思想的潛力中探尋中國建築未來的可能性。李翔寧與莫萬莉的文章提供了一個相較「國際」而言更具融合性的全球化視野,對「當代中國建築」這一範疇的內涵進行探討。王飛考察了在海外從事建築教育的華人建築師及學者的狀況及其影響。愛德華·柯格爾作為親歷者,回顧了2001年「土木」展的背景與經過,以此呈現西方對於中國建築在認知上的變化。馮原將中國建築放入社會文化轉型的維度中,通過外部和內部視角的結合,分析文化轉型與建築發展的關係。周漸佳通過對若干條線索的梳理,以圖表信息的形式大致勾勒出一條中國建築師走向國際的路徑。王碩、張昕楠、劉克嘉的文章考察了中國新生代建築師群體的實踐背景與國際融入意識。劉曉平結合親身體會,總結了中國設計團隊在海外實踐的機遇和挑戰。李武英的文章重點分析了中國設計企業海外拓展的宏觀背景的變化與發展。落合友子的文章比較了境外與境內期刊對於對日本戰後40年建築的報道內容的異同,該篇文章的收錄,旨在與中國當代建築的國際傳播進行嘗試性的對比。

基於海外建築期刊視角的日本現代建築國際影響力研究(1950—1989)

Jap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Overseas Architectural Journals

[日]落合友子 著 支小咪 編譯

Tomoko OCHIAI,Translated by ZHI Xiaomi

Abstract

文章從境外建築期刊的角度,總結並梳理了戰後日本建築近40年的變遷與發展過程。通過與同時期日本國內期刊的內容進行比較,揭示了國際與日本國內媒體對日本現代建築理解的差異性。並以時代背景為線索,探討了這種差異性產生的原因。

在線閱讀

譯者按

中國建築發展到今天,了解並研究其逐步產生的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眾所周知,日本建築在戰後的幾十年來取得了飛躍的發展,憑藉深入的學術研究以及廣泛的媒體宣傳,使其從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建築文化邊緣走向中心,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並登上了國際建築舞台。文章正是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當時日本建築如何逐漸走向世界,這對於當代中國建築界而言,其成果值得學習和借鑒。

「平成」①時代將於2018年落下帷幕,和「昭和」②時代一樣,我們可以注意到日本開始對過去一個時代進行總結的動向。建築界可以說也是到了對自身發展的規律進行回顧的時候了。文章雖然執筆於同樣面臨時代交替的30年前,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落合友子當時在數量繁多的日本國內建築媒體相關研究中,將視線對準了一直以來所欠缺的日本境外媒體。該系列研究原系早稻田大學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境外視角的近代日本建築史研究》,經深化後共分成三篇於1989至1991年間在日本建築學會發表,譯者在此將其整理串聯成為一篇。③該研究不僅揭示了從境外媒體視角來解讀的、與以往被認知的稍有區別的日本現代建築史,也是為數不多的基於境外視角,對戰後日本建築近40年的階段性總結。

1 時代劃分

論文選擇了1950年至1988年歐美的五本主流建築期刊④作為研究對象,覆蓋了刊載於其中的有關日本建築以及日本整體文化的文章,總數達到了950篇,並對文章進行了內容整理以及數據統計。首先,根據分析結果,可將境外視角的戰後日本建築史劃分成四個階段。

表1 日本境外期刊出場數最高的建築師TOP10(1950 年至1988 年)

1.1 第一時期:1950年至1960年

隨著戰後的日本步入復興期,以參加CIAM會議為契機,以坂倉准三(Junzo Sakakura)、前川國男(Kunio Maekawa)、丹下健三(Kenzo Tange)為中心的、一批逐漸活躍於國際建築舞台的建築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境外,他們也被當作現代建築忠實的追隨者開始得到介紹,但是可以發現,刊登的文章大多也同時包含了有關日本傳統文化的介紹,與日本傳統建築進行對比闡述的內容佔據了主導地位。可以說,在第一時期,在日本建築師得到關注的背後,是境外社會對於日本文化的關心,其評價的根源是基於對外來事物的興趣。

1.2 第二時期:1961年至1969年

進入20世紀60年代,日本建築界迎來了巨大的轉機。1960年在東京召開的世界設計會議,邀請了當時全球最為活躍的建築家和設計師。這次會議增進了日本國內外建築師的相互了解,構築了日本建築對外廣泛交流的平台。這反映在期刊上則是一年以後。1961年丹下健三發表了著名的《東京計劃1960》。丹下健三作為先驅中的一員,各種充滿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得日本現代建築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期刊的報道量也因此急速上升。可以說從這個時期開始,日本的現代建築才被單純地當成建築獲得評價。以前川國男、坂倉准三為代表的著名建築師的作品在境外被介紹的同時,關注城市規劃設計的新陳代謝派理論也獲得廣泛的報道。日本建築在境外的評價迎來了第一次熱潮,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的場館設計成為這股熱潮的巔峰,丹下健三在多國斬獲了多項建築大獎,鞏固了其作為世界級建築師的地位。

1.3 第三時期:1970年至1975年

樂觀的進步主義的影響使當時的日本建築師們全身心投入到了1970年大阪世博會這一舉國同慶的節日之中。在研究對象中,雖然有英國的兩本期刊對其進行了特輯報道,但從美國的兩本期刊中可以看到,此次世博會得到的是極低的評價。在歐美社會普遍對現代主義、進步主義抱以懷疑態度,以及環保意識日漸增強的大環境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指出由進步主義所導致的日本建築的弊端,以及對日益凸顯的城市問題放任不顧的現狀。一些體現新陳代謝派思想的作品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關注度但並未激起反響,相反,這些作品被當成了進步主義的象徵。因此,如果從境外視角來評價第三時期,可以說這是日本建築界的低迷期。

1.4 第四時期:1976年至1988年

1976年以後,可以看出境外期刊對日本建築的報道內容發生了變化。磯崎新(Arata Isozaki)作為新陳代謝派建築師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之後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安藤忠雄(Tadao Ando)以及脫離了新陳代謝派的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槇文彥(Fumihiko Maki)也相繼在國際舞台亮相。不僅是期刊的作品介紹,相關建築展、演講會等也同時在世界各地開展。不僅如此,可以發現境外期刊的視野也從最初的局限於磯崎新和筱原一男而逐漸走向開放,轉而開始關注高松伸(Shin Takamatsu)、長谷川逸子(Itsuko Hasegawa)等年輕建築師的作品。日本建築也因此在境外期刊的報道次數上產生了質的飛躍,評價這個時期的繁榮程度超越了60年代的第一次熱潮也不為過。

表2 日本境外期刊出場數最高的作品TOP10(1950 年至1988 年)

2 日本國內外雜誌內容的比較

在上一節,以海外建築雜誌為基準,根據其刊登的日本建築相關文章的內容傾向,將日本戰後的現代建築史劃分成了四個時期。這使得日本建築的另一個側面被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來,與此同時也顯露了國內外在建築評價上的差異。顯然,這種差異可以首先歸因於作品的闡釋方法或是價值觀的差異,但從對一部分特定的建築師、綜合設計事務所⑤,以及超級總承包商⑥(super general contractor)的評價上,依然可以發現日本本土與海外持有截然不同的態度。為了明確這樣的內外差異性,本節將視角延伸至同時期日本本土的建築雜誌,並試圖分析比較國內外雜誌的評價傾向。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作者在本土雜誌中選擇了歷史悠久並持續穩定的《新建築》和《建築文化》。本節也對兩本雜誌的文章內容進行了分析統計,並根據上一節總結得出的四個階段,對每個時期的國內外雜誌的刊載內容分別進行比較。

表3 採用日本建築作為封面的境外期刊以及以日本建築為主題的境外期刊的專刊刊號(1950 年至1988 年)

2.1 第一時期:1950年至1960年

如表4所示,與其他三個時期相比,在第一時期國內外排名前列的建築師以及作品的差距是最小的。這是此時期歐美雜誌的編輯方針以及方法所導致的。各雜誌都將日本古典建築當作一種超越現代建築的表現,並對繼承其傳統的日本現代建築表示了關注。可是,具體對此進行取材的還是以本土建築雜誌為主,文章及照片的轉載現象較為普遍。可以說除去超級總承包商的作品外,被海外介紹的作品大多與本土雜誌關注的作品相一致。

表4 日本國內期刊出場數最高的建築師TOP10(1950 年至1988 年)

2.2 第二時期:1961年至1969年

20世紀60年代日本國內外的建築師交流變得活躍,從海外雜誌內容的變化便可看出端倪。海外雜誌不僅僅再停留於對日文資料進行轉載、編譯,派記者專門前往日本進行取材的現象也日漸增多。這種動向從成果上也得以體現,相關的專輯報道的意圖變得更加明確,對所刊載的建築師人選也更具針對性。柯布西耶的弟子坂倉准三、前川國男,以及本土建築師丹下健三串成了日本近代建築史的主幹,新陳代謝派也被解釋為丹下健三理論的分支。但是依然可以發現,在這個主流大方向上存在少許偏頗,頻繁在日本本土雜誌登場的建築師的作品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

表5 日本國內期刊出場數最高的作品TOP10(1950 年至1988 年)

2.3 第三時期:1970年至1975年

在反思現代主義、進步主義的大潮中,雖然從數值上看,丹下健三以及新陳代謝派的相關文章在海外雜誌中所佔的比重依舊很高,但實際上,給予其負面評價的文章佔了大多數。而本土雜誌對待丹下健三以及新陳代謝派的評價大多停留在第二時期的延長線上,並沒有出現像海外那樣顯著的變化。另一方面,海外對於丹下健三及新陳代謝派之外的建築師的作品未表現出足夠的理解和興趣。雖然在這個時期超級總承包商之一的竹中工務店(Takenaka Corporation)的作品名列雜誌刊載量的前位,但這也是由於當時對日本建築的全體評價低迷所致。憑藉著優秀的設計在本土雜誌大量被報道的著名綜合設計事務所日建設計(Nikken Sekkei),或是村野藤吾(Togo Murano)、岡田新一(Shinichi Okada)這樣的建築師並沒有受到海外的關注。從這一時期開始頻繁在本土雜誌登場的磯崎新,在1976年以後也受到了歐美方面的注意,並成為了改變世界對日本建築評價傾向的起點。

2.4 第四時期:1976年至1988年

進入第四時期,世界對於日本建築的關注程度大幅度增長,在此期間也湧現出了相當一批受人矚目的建築師,在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建築史舞台增添了一抹日本的色彩。隨著海外雜誌獲得信息的手段變得更加豐富,國內外對於同一作品的報道時間差逐漸消失。但是海外對於綜合設計事務所以及超級總承包商依然缺乏關注度,與本土的落差變得前所未有的顯著。由此可見,從這個時期開始,海外的評價開始對日本建築界的動向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2.5 小結

綜合上述比較分析,縱覽全部四個時期的內外差異性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1)綜合型設計事務所及超級總承包商的作品始終沒有得到海外雜誌的關注;

(2)國內外對以村野藤吾為代表的一部分建築師的態度與評價差異較大。

要說其原因顯然一言難盡,但可以發現他們都不是屬於那種前衛的、總是位於時代最前沿的先鋒式的存在,這直接限制了他們拓展海外知名度的可能性。有人說西方將日本建築當作吹向日漸式微的現代建築的一股新風,從歐美雜誌對待日本建築的態度便可印證這一觀點。

表6 1989 年、1990 年12 本境外期刊出場數最高的建築師TOP15

3 1989年後日本建築界的新動向

以前兩節為基礎,為了進一步了解後續發展,我們繼續分析五本海外雜誌在1989年以後的相關文章後發現,出現了一些之前未曾有過的新傾向——報道海外建築師在日本設計的建築項目的文章數量在迅速增加。直到第四時期結束,1989年以前這都不常見(僅有的例子是介紹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和安托寧·雷蒙德(Antonin Raymond)的作品,以及世博會期間外國國家館相關的文章)。但是僅在1989 、1990這兩年,有關活躍於日本的海外建築師的內容便佔據了日本相關文章總數的約40%。為了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觀察這種變化,本節將在原有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增加7本海外雜誌⑦,共計12本,並以此為基礎對1989年後的新動向進行探索。

3.1 歐美建築師的活躍

如表7所示,海外建築師的相關文章佔據了全體的41%。1989年,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在關西國際機場的競賽中,作為外國建築師首次贏得日本國際競賽最優秀獎的事迹紛紛被各家雜誌爭相報道。該事件合計在6本雜誌、共64頁的篇幅中被提及,佔了該年度活躍於日本的海外建築師的相關文章總數的90%。在緊接著舉辦的東京國際Forum國際競賽中,拉斐爾·維諾里(Rafael Vinoly)也被選為最佳作品,對歐美建築師來說日本正逐漸成為一個新市場。在期待感增強的同時,由海外建築師著手設計的建築作品也紛紛竣工,時期的重合也是造成海外雜誌這種新動向的原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建築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設計,從研究到實踐
面嚮應用的深度神經網路圖說

TAG:時代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