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會解題更要會出題

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會解題更要會出題

《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出台,令身處重大科學前沿的科學家們倍感振奮。4月3日下午,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會議室里,多位院士專家一同為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建議書編寫支招。國際子午圈概念由中國科學家提出,該計劃迄今已醞釀了十多年。

從投身參與大科學計划到以我為主,再到「領舞者」的蛻變,不僅要求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也考驗著自身科技實力、國際地位和組織管理經驗等。

大科學計劃遴選的標準是什麼?如何有效保障科研產出?這與現有重大科技項目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繫?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大科學計劃並非憑空規劃 要有堅實國際合作基礎

「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不是人為能夠規划出來的,就像《方案》中說的,我們要遴選培育。」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表示。

大科學計劃遴選有哪些標準?葉冬柏進一步解釋道,首先,要有廣泛堅實的國際合作基礎;其次,參與國家的科學家有共同感興趣的領域,參與國家有共識且願意對該領域進行投入;最後,我國具有雄厚的科學積累和技術優勢。

「關於未來會提出什麼項目,我們要根據這個標準去遴選,根據中國的一些優勢,及國際上的環境和條件,去尋找和培育。」葉冬柏說。

對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也表達了相近的觀點。他認為,大科學計劃的遴選要看其科學上的領先性、可能產生成果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同時,還要看國際上的投入意願,一個國際化程度高的項目肯定是其他國家資金貢獻率較高的。比如,歐洲核子中心建設中來自歐洲之外的經費達到近30%。

瞄準重大科學目標 不能遍地開花

《方案》提出,圍繞物質科學、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地球系統、環境和氣候變化、健康、能源、材料、空間、天文、農業、信息以及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優先方向、潛在項目、建設重點、組織機制等,制定發展路線圖。

在如此眾多的領域中如何遴選出培育項目,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

「空間科學任務的提出和遴選,是確保相應科學產出和效益最大化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根據國際上科學任務提出的通常做法,中國空間科學任務的提出採用自下而上的徵集方式。」就已開展的空間科學衛星任務為例,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說,最有效和重要的遴選標準包括,科學目標的重大性以及任務實施後對科學發展的帶動性。

吳季所說的「自下而上」的任務提出方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政府主管部門或委託的管理機構組織科學群體對科技發展前沿開展討論,確定重大的科技前沿方向和需要實現突破的領域。第二個階段,科學團體根據項目徵集指南進行自由申報。政府管理部門應本著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原則,對項目建議書進行審核、遴選。

同樣,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講席教授趙立平也認為,大科學計劃的遴選首先應將需求和家底摸清楚,「要從科學前沿出發,以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自下而上地搞,不能遍地開花」。

銜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練好內功會「出題」

在葉冬柏看來,開展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要把它放在整個國家科技創新布局中去考慮。大科學計劃和國家實驗室、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三者之間有機聯合,統籌布局。

「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實驗室,瞄準的都是未來我國在科技領域著力解決的一些戰略性關鍵問題。隨著投入的加大,中國的研究水平會逐漸得到提升,在一些領域將處於世界領先。

牽頭大科學計劃自然也離不開國內的優勢領域。葉冬柏強調,要牽頭大科學計劃,首先要練好內功,要有出題目的能力,這也是決定能否提出大科學計劃項目的關鍵所在。

對此,《方案》提出,要加強與國家重大研究布局的統籌協調,做好與「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的銜接,充分利用國家實驗室等基礎條件和已有優勢,實現資源開放共享和人員深入交流。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長征八號火箭預計2020年首飛,皮膚上一種細菌或可用於防癌
躲過一劫!昨晚18時18分有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