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處安放的靈魂——缺失了的「天命觀」

無處安放的靈魂——缺失了的「天命觀」

以下所寫,皆本人膚淺之見。如看法不同或有明顯錯誤,歡迎指出或加微信與本人交流。因非正規學術論文,加之律師頗懶,故很多引用未註明出處,幸勿見責。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壽夭之命,亦有貴賤貧富之命。自王公逮庶人,聖賢及下愚,凡有首目之類,含血之屬,莫不有命。命當貧賤,雖富貴之,猶涉禍患矣。命當富貴,雖貧賤之,猶逢福善矣。故命貴,從賤地自達;命賤,從富位自危。——王充《論衡》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如是說:「真正的中國人,依我說,是無價的文明財富,因為他是一個不需社會付出多少代價就能遵守秩序的人。中國人沒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們擁有儒家學說這一哲學和道德規範的體系,一個能夠取代宗教位置的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綜合體。」儒家學說的核心又在於什麼?何以使這一幾千年泱泱大國竟不必依靠宗教而能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呢?

「天命」耳。

「天命」者何?《中庸》有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就是說,處於平易而無危險的境地,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權貴、不怨天、不尤人,這應該就是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吧。白樂天取名「居易」,便是出於此處。儒釋道等主要學說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對「天命」的理解:「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喻世明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一節頗為有趣:落第秀才司馬貌因不滿漢靈帝之時「買官賣官」的社會風氣,又自嘆自身才學不得施展,遂認為所謂陰司報應之說,純屬子虛烏有。玉帝得知,怒曰:「小儒見識不廣,反說天道有私」,便限他六個時辰,令他放告理獄。

筆者試舉一例以明司馬貌之決斷:齊王韓信、大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三人,共掙下漢家江山,然皆不得善終,遂將劉邦、呂后等告上法庭。司馬貌深憫其三人,遂決定將漢家天下分與此三人之來生。因韓信盡忠報國,替漢家奪下大半江山,卻含冤而死,遂托生在樵鄉曹嵩家托生,姓曹,名操,表字孟德,享漢家河山之半,威權蓋世;英布去往江東孫堅家投胎,姓孫,名權,表字仲謀,坐鎮江東,享一國之富貴;彭越乃正直之人,遂去往涿郡樓桑村劉弘家為男,姓劉,名備,表字玄德,撫有蜀中之地;劉邦大殺功臣,忘恩負義,來生仍投漢家,立為獻帝,一生被曹操欺侮,坐卧不安;呂后托生於伏家,仍為獻帝之後,被曹操紅羅勒死宮中,以報長樂宮殺信之仇。

真箇:

世間屈事萬千千,欲覓長梯問老天。

休怪老天公道少,生生世世宿因緣。

這裡的天道,便是「天命」。「天道報應,或遲或早,若明若暗;或食報於前生,或留報於後代。人見目前,天見久遠。人每不能測天,致汝紛紜議論,皆由淺見薄識之故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此言為人所誤太久。人太渺小,「天命」尚且不識,何談「勝天」?這句話本來是強調正義和仁義的重要性,用以佐證其「王道政治」的觀點。然則,卻有後人將此意曲解成「人定勝天」,用以為人類自己虛妄的野心和貪慾辯護!

反觀當下,整個社會的戾氣都已聚積到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

一方面,唯物主義的盛行導致整個社會需要依靠「他律」來維持穩定和約束,而在唯物主義思潮催眠下的群體因而失卻了內在的精神信仰,甚至可能整體沉淪。中國文化中宗教興味之缺乏,竟使得很多人並無靈魂的歸宿,而淪於孤獨的狀態。

「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這句話最近很火。其實,與其說「無知者無畏」,倒不如講「無畏者無知」,一個執著於名利、充滿慾望的個體,一個沒有了敬畏之心的民族又焉能立足?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式微,使得當下國人真正遠離了對傳統的觀照。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而自成體系,且同化他人之力頗為偉大。至於我中華文明之衰落,不過最近一兩百年而已。我們完全有理由為它感到自豪,而又何以對我們的傳統如此排斥,竟不至給它一個慢慢成長的空間?!種種對聖人之語的粗糙的乃至錯誤的解讀,只是為了滿足我們膚淺而醜陋的靈魂罷了。聖人之學是這麼容易就能領會的?謬矣!痛哉!

有一年高考的作文題為「懷想天空」,我猜想這大抵是與同年溫總理髮表的「仰望星空」一詩是有關聯的。可惜了,人們心中漸漸缺乏了一種對「天命」、對鬼神的敬畏。「懷想天空」,有什麼可懷想的?

伏爾泰有言曰:「沒有所謂命運這種東西,一切無非是考驗、懲罰或補償。」註定正確的事情,你怎麼做都是對;註定錯誤的事情,你怎麼做都是錯。

怎麼,似乎有點悲觀了?既如此,何須我們孜孜不倦去追尋我們的夢想?

其實,承認「天命」的存在並不是讓人們消極無為地去接受命運的安排。相反地,正因為我們相信有「天命」的存在,才能真正地做到寵辱不驚,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保持自己的本心不為物慾所累。心定下來之後,我們才可以從容淡定地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墨家主張「天志」、「明鬼」,這不同於儒道等所論「天命」,而僅在於為自己的學說提供一種(如楊澤波老師所提出的)「道德動力」。相信有鬼神的存在,旨在建構一種不同於西方宗教的約束機制,而使得人人自覺行善。

《坐禪三昧經》記載「四禪」:初禪階段,排除煩惱、慾望的干擾,得到一種從殘酷的現實中脫身的喜悅;二禪階段,這種喜悅逐漸轉化成身心的一種自然屬性,從而「達無欲界」;三禪階段,這種還帶有事物色彩的喜悅消失了,只留下內在的、純凈的、自然的樂趣;到了四禪階段,這種樂趣本身也歸於無有,遂達到了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的境界,得到了一種澄澈透明的智慧。

守仁先生主張「天理即在我心」,若要懂得真正的「天命」之說,何須向外苦苦地追索,內求諸己便可做到。人的善根善性源於天賦,天命內在於人性之中,在人的本性中就形成了善的道德本體。若真能領會這點,自然能過一種平靜、從容的生活,免卻諸多煩惱。孟子就曾主張:「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筆者欲引王維《終南別業》一詩來結束本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誠哉斯言!

此為作者微信( ^_^)/

歡迎關注f^^*)你想要的,我們都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霓居士 的精彩文章:

TAG:雲霓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