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假如,你有一個是LGBT的孩子

假如,你有一個是LGBT的孩子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Biograph

Bob Dylan 

00:00/02:29

大家好,還是我白勞斯。BOB DYLAN的BGM帶來了這一次的不定期見面,也還好,只是兩周多一點。這兩周過的怎麼樣?我只想說自己累死了,奔波苦。當然,這兩周天氣特別的好,幾乎沒什麼風,每天睜眼就是好陽光,走在路上就是被那些花花草草的美景吸引,所以色襲視界,吾心稍安。

忙碌的日子,總難免會感到身心疲憊,不知道你是怎樣熬過去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抖音啊。是不是不知不覺的那些時間就過去了,哈。你們不刷朋友圈,不刷公眾號,那我還有什麼動力來寫這些文字呢,哈哈哈!

最近出差,機緣巧合又再次感受到了國外教學互動式課堂,那麼親切,彷彿又回到青蔥少年,坐在教室中等著一個名叫"LUCY"的美國教師走進課堂,開始四個小時的TOPIC NEO。

那是美妙的時光,那是不帶任何聽完就有大堆作業要去完成的輕鬆的時光,那是有更多時間去思考積累和發現新鮮有趣的美妙輕鬆的時光。是的,我懷念的。

當我打開視頻軟體,觀看完最新一期奧斯卡獲獎影片的這一刻,迫不及待地想要寫一次久違的TOPIC。

「假如,你有一個是LGBT的孩子」

當這個話題用大寫粗體的紅字打出來的時候,我想可能你們會對我翻一翻不多的眼白。在OPEN成熟的當下(TAI PING SHENG SHI),可以向著太陽隨意聊聊了吧。當然,在說這個話題之前,得確保你真的知道LGBH是個什麼。

確認過眼神,百度詞條這麼寫: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1]

在說這部電影之前,不得不先說一部1993年由李安導演執導的影片《喜宴》。由台灣戲骨郎雄、歸亞蕾領銜,趙文瑄(還是鮮肉)和金素梅(看了兩遍,仍然說她很棒)還正當青春,影片李導演以中國人特有的家庭倫理觀點和中庸觀念來處理同性問題,這其中還涉及了可能在當時還沒有完整形成概念的【形婚】問題,當然,我可能主觀的認為這是導演用一種喜悅和東方式的表達給予了美好的表現。

影片中,這兩位美國朋友的表情和眼神,印象深刻。從這兩位很短暫的場景可以看出,東西方在某些事物和觀點上,也會有從眾化的統一。如果要給他們配上BGM,會不會是:死GAY...

整部影片以中國人的事、美國紐約的場景來直面可能是在那個時候並未能「拿出來」講的倫理問題。高偉同與同性愛人SIMON相戀了五年,卻因為父母的催婚而撒了謊,並且用無數個謊言去圓第一個謊。我可以很負責的說,李安導演的敘述是真實的。不管是高父還是高媽所呈現的掙扎,就剛剛好都是這樣家庭的父母的真實寫照。高父的智慧在於,他接受了欺騙,並且施騙於他們,當然最後他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最後目的。

高偉同像母親出櫃那一段,他講:是你把我生成這個樣子的!高媽媽的反應其實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是導演為了延續喜劇感,還是對這一刻的美化。據我所了解的,當LGBT群體鼓起勇氣向最親密的人坦白的時候,世界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戰爭爆發了。

其實,LGBT群體並沒有像現在所展現的那樣(FAN RONG CHANG SHENG),它一直都存在,是的沒錯,當然是在光明的背後。幾千年了吧。在像我這樣年紀的人的學生時代,這個群體似乎開始有了呼之欲出的表達,我在最近幾年的有一天講給我媽媽聽的時候,她說「無法想像」。

我的記憶里,有這樣兩個女孩,面容特別的清秀,可以說遠超現在的網紅太多。白皙的皮膚符合江南人的特性,眼睛明亮(我一般認為眼睛明亮的人單純)。所以從中學開始,這兩位一年四季穿的是白色襯衫、黑色西褲還有學院風的皮鞋,留著被人「嘲笑」的男人頭。其中一位女孩,我記憶深刻的是,她從來都不會迎風走,因為她從不穿胸衣。選擇疏遠他們的人很多,甚至包括老師,我並不知道他們的家長接不接受,只知道兩人的原生家庭都並不幸福,大概大人們也無暇傾聽她們的心聲。

有幸成為朋友後,對她們有了細微的觀察,她們並不是【裝】的,她們恐怕是生來就這樣。

「媽媽,是你把我生成這樣的!"---------講真,大多數中國父母是無法接受這句話的,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正在受著妖魔的侵蝕,或者是受到書籍、周遭的影響才一時想不開。

哪怕是我,關於這一類的話題也是在年紀一把的時候,才能拿出來和我的母親做一番討論。

這一次看到《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看了兩遍,一開始的時候被影片裡面的場景、服裝迷得不要不要的。但越往後看,漸漸是被故事本身所吸引了,這裡要說明下,一開始並不知道它是奧斯卡級別的。

為什麼在之前拿《喜宴》做引,是比較,也是多點論證(不知道是不是用詞不妥)。《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有很長很長的伏筆,沒有像喜宴那樣直接進入同性戀人的婚嫁問題。而艾利歐和奧利弗這一對,采寫的是他們萌芽式的感情,和普通異性戀愛沒什麼兩樣。

查拉梅(艾利歐的扮演者)的表演,我是看第二遍的時候忽然就喜愛了起來,17歲少年的初戀應該就似這樣。該影片,與我所觀看過的《只是愛著你》、《初戀這件小事》、《與君相戀100次》等等可以歸在一起。特別是片中義大利炎熱的夏,所滋養出的酸甜的情感。

艾利歐與奧利弗並不是一開始就順利地在一起。這好像和《喜宴》里五年的同居親密不同,但又有點相同(感情難免不起波瀾)。他們從陌生到開始接觸,猜疑、猶豫並沒有那麼的美好。還夾雜著異性的「誘惑」(我覺得這在影片里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主人公年齡的合理性)。到圖片里兩手相交,他們經歷了很多,也亦如現實世界裡的這個群體的戀愛。我並不想歌頌像影片所描述的是美好的,卻真實的想說,能熬下來的才是真情。

與東方倫理觀不同的是艾利歐父母在預見到自己的孩子與奧利弗之間微妙關係變化的時候,他們所給出的反應。如果有兩台電腦的話,建議將兩部影片同時播放,快進至雙方父母面對「事實」時的畫面。艾利歐的父母親在陪伴的同時,給艾利歐講了一個德國童話故事,引導式的溝通,爸爸對他說「艾利歐寶貝,你知道,你永遠可以和我們聊聊的」。高媽媽面對的時候哭著說:千萬不要告訴你爸!(此刻我是一張無奈臉。。。)

並不是我就崇洋媚外,宣揚老外就是對的。請在這裡注意一點,中國人是含蓄的,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和期許不同,本質是長久以來文化的影響。

父母唯一的信仰是:孩子,你一定要幸福啊!

我認識的一位L朋友,在她媽媽知道她和某一個女同學(她女友)來往親密,如膠似漆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在可以監視她的地方開了一家飯店,並且飛速辦理了出國手續,讓她離開。

結果,在國外的時候,她最不願意聯繫的人就是她的母親。(這時候有沒有想起#你過年回家相了幾次親 #在中國一輩子不結婚會怎樣 知乎這類話題下一個個控訴的題主,異性戀都如此壓迫)

艾利歐和奧利弗有了很短暫大概10幾天的親密時光,當最後艾利歐在電話里傾訴相思的時候,奧利弗說夥計,我要結婚了。你很幸運,你的父母知道你的想法和選擇,但你知道,在美國,在我們家...

所以,假如你有一個是LGBT的孩子,你會??

這是一個問句,我個人主觀認為,它值得我們思考很久。

可能我們面對的比較多的就是「諱疾忌醫」這樣的事情:有一個叔叔,他從小生出來就是女兒家奴嬌樣,可是家裡人想盡辦法掩蓋他可能是G的事實,並且從心理上壓迫他,當然還要遭受外人的嘲諷。苦撐下來以後,他選擇了一項他覺得開心的工作——紅娘。千瘡百孔的心必定是壓抑的,幸好的是,他願意將壓抑化解成動力,這是多難得。可化解不開的人呢,太多到數不清。就好比哥哥——張國榮,很多文章說,如果他能撐到現在,就會幸福了。呵呵呵呵

說到這兩部講相同題材的片子,並不想標榜自己思想先進,也並非是博人眼球標新立異。只是恰好在這兩部電影觀賞後,有些想說的,與可能與教課有關,開始慢慢關注到成長和溝通。

對於孩子(我可能沒有話語權)我們一心希望他們幸福,也總是很用力,我的身邊的朋友們你們也逃不了吧。現在的孩子難帶,聽說,他們面對的是多樣化的時代,信息接收的速度和寬度遠比你想像的厲害(前面我說到其實我讀書時候已經有LGBT,可想現在),長大的我們不能夠總是「主觀認為」這樣子看待孩子。每一個個體都有他存在的合理性,你覺得LGBT群體的婚戀是「噁心」是「怪胎」,你又何曾了解他們對於一份本身就很難的感情的堅守和忠貞。

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從現在開始吧,保持閱讀的頻率,在某一天孩子遇到轉折路口的時候,你也可以這樣說:寶貝,其實你永遠可以跟我們聊聊的。

其實他/她很需要,因為很多人並不是天生就是LGBT!

本文畢

*不接受任何惡意的揣測和評論,有那時間多看看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勞斯 的精彩文章:

TAG:白勞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