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善讀「論語」2.12:德為本君子不器,邦有道治國以仁

善讀「論語」2.12:德為本君子不器,邦有道治國以仁

「為政篇第二」12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管理者不應以才為本(而應以德為本)。」

【注釋】

「君子」,這裡指有位者,亦即管理者。

「器」,才幹、才能、才具之意。類似用法如《禮·王制》中的「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以及《論語子路》中的「及其使人也,器之」。

很多人都將「器」解釋為「器具」,認為「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認為「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局限於某個方面」。但這種解釋實在值得商榷。

首先,如果君子是指有德者,那麼對有德者的要求和衡量就應當是道德標準。而學識、才幹顯然不是道德標準。

其次,如果君子是指有位者,那麼其應當是通才還是專才,就要視其所處的位置而定。即便在社會分工並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某些領域也是絕對需要專才的,比如軍事。漢高祖劉邦就曾指出韓信是攻城掠地的專才,張良是運籌帷幄的專才,蕭何是後勤保障的專才。

將再多的通才組合到一起,也成為不了一個專才。但是將專才組織到一起,卻可以成為一個通才團隊。只需配一個有德者做領導,就可以擔當通才、專才的任何工作。

人的才能總是有限的。即便人的才能潛力無限,用於發展才能的時間和精力也仍然是有限的。因此,以通才求全於管理者,既不現實也不可行更無必要。以孔子的智慧,不會見不及此。

與人有限的才能相比,人的德行才是無限的。以儒家一貫重德的宗旨而言,「不器」理當為「不以才能為本」之意。

【評析】

「君子不器」,並不是說才幹對於管理者不重要,而是不應當以才幹為本。那管理者應當以何為本呢?在這裡,孔子並沒有給出下文。但是根據孔子為政以德的一貫思想,其潛台詞自然應當是以德為本。

管理者以德為本主要有以下三點意義。

第一,管理者在選用人才時,要以德行為重。使用有才無德之人,管理成本、管理難度和管理風險都會陡然提高,非到迫不得已,不可輕易使用。如果定要使用,也要嚴加控制,不可委以重任。

第二,管理者自身要有德行,其才能才會有積極正向的發揮。若管理者無德,則其才能越高,對於組織和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

第三,管理者自身要有德行。這樣才能擁有良好的領導力,才能很好地擔負起管理職責,才能得天下之才而用。若管理者不重德行,便會如孔子所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做領導沒威信,管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導致失敗。

一個國家若要行仁政,為政者就必須以德為本。

現在的應試教育,只重視學生分數,完全不重視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以至於產生了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人一旦從政或走上管理崗位,對於組織和社會的危害將是難以想像的。

【案例】

1、有才無德,反噬其主:

呂布,字奉先。三國時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不可謂無才矣。但其人無德寡信,屢屢反噬其主。其先原為丁原部將,受董卓唆使,殺害丁原後歸附董卓,與董卓誓為父子;後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誅殺了董卓。

亦因其人無德,雖有才也不能統御部屬,其部下諸將各有打算,故每戰多敗。在被曹操圍困三月之後,終於上下離心,部將叛降,呂布遂被生擒。

之後呂布便向曹操求饒,表示願跟隨曹操打天下。《三國志》這樣記錄了呂布人生的最後一幕。

布曰:「縛太急,小緩之。」

太祖(即「曹操」筆者按)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

太祖有疑色。

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即丁原和董卓。筆者按)乎?」

太祖頷之。

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呂布終被曹操處死。

2、有才無德,禍國殃民:

某人以解民之倒懸為名起事。然起事之初,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拋妻棄子。其對至親如妻子者尚且無情無義至此,豈能善待天下民眾?但眾人受其蠱惑至深,皆無所悟。

其人口若懸河,筆如燦花,頗有雄才大略。憑藉著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上佳功夫,騙得萬眾歸心,終於贏取天下。

其坐定天下後,即背信棄義。不僅失信於士農工商,還大肆殘害天下英才、忠良之士。在其治下,不僅家破人亡、飽受摧殘、飢餒而死甚至人相食者不計其數,而且社會道德風氣亦遭受毀滅性破壞。其荼毒之甚,可謂前無古人。

可見無德之人,愈是有才,為害愈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在職場,「無言」是最好的反擊
《三國機密》女性撐起半邊天,權謀劇為何能收割大把女性觀眾?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