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希特勒:殺死頹廢藝術家,禁止自由藝術

希特勒:殺死頹廢藝術家,禁止自由藝術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我是藝術家而非政治家,待波蘭問題解決後,我希望能以一名藝術家的身份度過餘生。」——阿道夫·希特勒






德國納粹時期,希特勒政權為了宣揚種族主義政治意圖,將一大批現代繪畫藝術的先驅批判為「頹廢藝術家」,包括梵·高、席勒、畢加索、保羅·克利、詹姆斯·恩索爾等,雪藏甚至毀壞了許多畫作。這樣的行為使現代藝術真正的陷入頹廢之中。





懷揣野心的畫家




在成立納粹集團和發動二戰之前,希特勒的身份是一個以出售自己作品謀生的畫家。他曾希望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但1907年和1908年兩次維也納美術學院報考的落空將他的這個願望打入了冷宮。


希特勒擅畫建築,在被學院拒絕後,他繪製了大量維也納場景的明信片,出入慕尼黑一家咖啡店中,希望得到那裡的藝術家的慧眼相待,以幫助他實現自己的藝術雄心。可惜這個辦法也未能如願。但是在維也納和慕尼黑期間,是希特勒畫作最高產的時期。1908年到1914年間,他平均每天作畫2-3幅,共創作了近一千張畫作。


▲希特勒的畫主題通常為場景和建築,人物肖像極為少見


二戰結束後,希特勒的畫作大多數被美國軍隊帶走保存,拒絕展出。直到2000年以來,才逐漸被拍賣。對於希特勒的畫作,有些評論家認為他的畫作以建築為主,很少有人物肖像,這是缺乏繪畫技巧的表現。也有人認為一個只專註於建築的畫家,必然有其值得讚賞的一面。









建造「超級博物館」


希特勒曾計劃在奧地利建造一所博物館,將他在二戰期間擄掠到的所有藝術品都存放其中,並將其打造成為歐洲最大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為此他還親自畫了建築手稿,為博物館裡的藏品分門別類。而這座博物館的造型和納粹建築一樣,也會傾向於希臘、羅馬這樣的古典建築方案。按照計劃,這座博物館本應在1950年竣工,然而隨著納粹集團的敗北,這個計劃最終也不了了之。



▲希特勒的「超級博物館」概念圖


希特勒心目中理想的博物館,應該展示偏古典主義的作品,它們應該描繪體態優美的女體、理想化的士兵形象、伊甸園般的風景等,這才符合優等名族的帝國願景。他鐘愛漢斯·瑪卡特、弗蘭茲·德弗雷格爾這樣的古典油畫大師,對以畢加索、卡爾霍夫等藝術家嗤之以鼻。



▲正在研究博物館事項的希特勒



▲為博物館運送收藏品的納粹士兵




▲希特勒曾收藏的畫作




頹廢藝術展


1933年,希特勒下達指令,開始肅清那些熱愛現代藝術的畫家、音樂家等文藝領域人士。1937年,希特勒策划了一場名為「頹廢藝術」的展覽,他將畢加索、梵高、席勒等人的作品混亂擺掛,並貼上嘲諷的文字標籤。希特勒堅信這些現代派藝術是猶太人和布爾什維克的產物,會玷污雅利安人高貴的藝術。除去繪畫,希特勒還禁止了爵士樂、猶太文學等非他喜愛的藝術的流通,強行為文學藝術貼上獨裁的標籤。


▲「頹廢藝術」展覽海報




▲展覽現場




▲展覽對這些畫家進行了諷刺和醜化


頹廢藝術(Degenerate Art,也可譯為「墮落藝術」)是納粹發明的稱呼,指的是「病態的、違反道德」的藝術——實際上指的是不符合他們意識形態和審美觀念的藝術形式。在納粹時期的德國,一旦被劃定為頹廢藝術,相關的藝術作品不僅被查抄,「戴枷示眾」般地被公開展出,頹廢藝術家們也被禁止自由展出作品,不能擔任教職,有些甚至被終身禁止作畫。1937年,最大規模的「頹廢藝術展」在德國慕尼黑展出。此後,這些作品分別在德國和奧地利的11個城市進行展出。



希特勒在慕尼黑「頹廢藝術展」的開幕式上,1937




反頹廢藝術的開始


反頹廢藝術運動是由納粹的文化宣傳官員諸如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和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等人發起的。在整場運動中,共有幾百名藝術家被劃分為頹廢藝術家,相關藝術品約16000件。1933年,納粹官員最早在卡爾斯魯厄市(Karlsruhe)對頹廢藝術進行查抄和示眾。在同一年,作為「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的庇護所」,現代主義的搖籃、藝術思想最為開放的先鋒教育中心包豪斯學院被關閉,而有著猶太和俄國血統的教師和學生也被認為對納粹政權構成威脅。




山脇巌,《入侵包豪斯》,1932年


1934年,在紐倫堡的一次政黨集會上,希特勒發表了針對頹廢藝術的講話,他認為藝術的使命不是「為了骯髒而骯髒,描繪人們的墮落狀態,以畫低能兒來表現母性,或是以描繪畸形白痴的方式來表現男子氣概」。這段話後來出現在慕尼黑「頹廢藝術展」入口處的牆壁上。


1937年,最大的「頹廢藝術展」


1937年7月19日-11月30日,規模最大的「頹廢藝術展」在慕尼黑展出,650件作品來自32個德國博物館。與此同時,作為對比,旁邊的展覽館展出了受到官方認可的藝術作品。本次展覽共吸引了200萬人前來參觀——儘管是出於批判的目的,它卻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納粹政府就這樣無心插柳地成為了傳播現代藝術的重要力量。



基爾希納,《洗浴的女人》,1909-1911


現代性是展覽批判的最重要目標,因為納粹領導人不光是不喜歡此種風格,還認為這些藝術受到了猶太人和共產黨的滲透,二者要以藝術的方式來破壞德國社會的「健康」形態。於是,所有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都無法幸免於難,這些風格包括包豪斯、立體主義、達達派、表現主義、野獸主義、印象派、新客觀社和超現實主義等。而在這段時間內,超過5000件作品被查抄,其中有1052件橋社藝術家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的作品(諷刺的是,諾爾德擁有純粹的德國血統,並且還是納粹黨黨員)、759件莫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作品、639件橋社藝術家恩斯特·路德維希·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的作品、508件新客觀社藝術家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的作品,以及數件亞歷山大·阿爾基邊克(Alexander Archipenko)、馬克·夏加爾、瓦西里·康定斯基、亨利·馬蒂斯、帕布洛·畢加索、文森特·梵高等人的作品。而給出的「墮落」理由包括:褻瀆宗教、不尊重德國的女性、士兵和農業勞動者等。



埃米爾·諾爾德,《聖靈降臨節》,1909年


藝術家及作品的命運


在這場政治性質的藝術運動中,很多生活在德國的頹廢藝術家都選擇離開德國。比如,包豪斯學院的一些教師如約瑟夫·阿伯斯、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拉斯洛·莫合利-那基及密司·凡·得羅等人流亡至美國,在美國的黑山學院任教;基爾希納於1938年在瑞士自殺;康定斯基回到了俄國;保羅·克利回到了瑞士,但卻終生無法取得正式公民身份。一些沒有辦法離開德國的藝術家設法逃離到鄉下,比如奧托·迪克斯(Otto Dix)。留在德國的藝術家不允許在大學授課,並常常遭受蓋世太保的突擊檢查,而很多猶太藝術家則被關進了集中營。


在「頹廢藝術展」上,魯特魯夫和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和畸形人臉並置在一起


被查抄的藝術品的命運也是各有不同的。在1939年的一場破壞活動中,4000件作品被柏林消防隊燒毀。1942年,在法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納粹分子在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燒毀了畢加索、達利、克利、萊熱和米羅的作品。幸運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損壞了,一些作品被篩選出來,在瑞士進行了拍賣,另外有一些被博物館和個人重新收藏。還有一些被納粹官員私人佔有,比如梵高和塞尚的一些作品。不過,除了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檢查非常嚴厲之外,被納粹入侵的其他國家審查相對寬鬆,很多作品可以被拍賣,買賣頹廢藝術作品並不違法。


來撒·西塞爾,《永遠的流浪者》,1919


頹廢藝術與被認可的藝術的區別


關於頹廢藝術與被認可的藝術的區別,通過分析馬克斯·貝克曼的作品《離開》(departure,1935)和阿道夫·齊格勒(Adolf Ziegler)的作品《四個要素》(Die Vier Elemente,1937)就可一目了然。在《離開》中,作品的主題與社會非常相關。藝術家用明顯的表現主義手法,描繪了美學和精神上的離鄉行為。而《四個要素》則和現實沒有絲毫關聯,追求的是傳統題材中的理想美。畫面中描繪的四位女性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說中的四大元素:土、水、氣、火,而表現方式也是古典式的。


馬克斯·貝克曼,《離開》,1935


阿道夫·齊格勒,《四個要素》,1937


現在,我們可以很清晰地了解納粹政府的美學標準,他們希望人們只關注古典理想,關注對理想美的模仿,而不需要進行變化或者與現實產生聯繫。但先鋒藝術的流行可能會將社會置入秩序改變的危險當中。當然,這種操作也不只出現在納粹德國,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和中國的文革時期都出現過類似的壓迫活動。


頹廢藝術的當代呈現


2014年3月,「頹廢藝術:1937年納粹德國對現代藝術的攻擊」展在紐約新美術館(Neue Galerie New York)開幕,1937年慕尼黑展覽的部分作品被重新展出,包括馬克斯·貝克曼的《穀倉中的牛》(Cattle in a Barn ,1933)、基爾希納的《月光中的冬季風景》(Winter Landscape in Moonlight,1919)以及保羅·克利的《釣魚者》(The Angler ,1921)。隨後,一本關於頹廢藝術的專著得以出版。


2014年「頹廢藝術展」在美國紐約重新展出


這本書追溯了「頹廢」(degenerate)一詞的詞源和歷史。從19世紀開始,頹廢(decadence)和墮落(degeneration)等詞語進入到了官方文化和科學的話語體系中。著名的物理學家諾爾道(Nordau)認為現代主義的快速發展擾亂了人們的思想,甚至會引發精神疾病。他將這種現象稱為是「墮落」的。這個觀點後來被希特勒挪用,成為他宣揚反猶太主義和種族隔離的借口。


左:基爾希納作品《月光中的冬季風景》1919;右:保羅·克利作品《釣魚者》,1921


反頹廢藝術運動的目標,不僅在於限制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還在於其消滅整個種族獨立思考能力的企圖心。但是,今天的民主自由社會,就真的能讓藝術和哲學實現自由嗎?與「明令禁止」和「銷毀機制」對應的,是當今藝術市場實行的其他的控制和審查手段,而這些手段在暗處,更不易覺察。儘管很多國家並不是由極權政府執政,我們還是要問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當今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究竟對藝術的生產和分配產生多大影響?


我們自由的藝術是否再次被所謂的反頹廢而被限制呢?


文章來源:Widewalls, 作者Smirna Kulenovi?,原標題Degenerate Art - Modern Artworks Dismissed by the Nazi as "Filth",有刪減和改動。部分素材自中外藝術。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0周年LOGO設計正式發布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