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師講課聽得懂,為什麼一到做題就什麼都不會?這樣還有救么?

老師講課聽得懂,為什麼一到做題就什麼都不會?這樣還有救么?

匠心培優

專註小初高1對1/1對3全科培優。

如題目所說,這是很多學生存在的問題。你明明上課時聽懂了,拿到試卷後就不會做了。甚至有的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這道題會做,但是同樣的知識點,題干搖身一變,就蒙圈了。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一般來說,老師上課都是先講知識點,然後讓學生用習題鞏固。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做的題都緊跟所學的知識點,因此當堂練習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老師在講解題目的時候,也是會先介紹一下題目的背景(即涉及到哪些知識),然後分析題干關鍵詞和主要信息,再匹配選項找出答案。

在講題的過程中,老師也會觀察學生的反應,學生表示聽懂後再接著講下一步。

看起來這樣講題的邏輯似乎嚴密,可是學生一旦到考試的時候,還是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1

基礎知識薄弱——似懂非懂

有時候學生的「懂」,不是真正的懂,只是有個大概印象的「懂」。基礎知識薄弱的體現就是,對以前的基礎只是只是有個大概的印象,而沒有辦法落實到細節去深入了解。

而「懂」又分為很多層次:

為了逃避,或者聽累了禮貌性地回答老師,不懂而「說」懂」;

老師講解的過程都聽懂了,但自己複述起來有困難;

聽懂了老師講的,基本能複述下來;

能複述,並且能解釋過程中的一些「為什麼」;

幾天後能解答相似度較高的的問題;

幾周後還能解答相同或者相似的問題;

能發現相同或者相似問題在不同的情境下解答方式不一樣;

能聯想到相似問題的「實質」和「著手點」,能大致地猜到答案的可能方向。

要達到最高層次並非短期內就能實現,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應付考試,或許只能到達第五層。但要深入下去,還是需要更多的知識積累。

如果在做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能對所需的基礎知識信手拈來、活學活用,建議去回顧一下之前的基礎知識。並且在做題過程中,一定要備註好錯題的知識點,甚至細緻到講義具體多少頁。如果只是單純的記憶出錯,這種題不能再錯第二次。如果是對知識點沒理解透,那要重新再鞏固這個知識點。

2

人的天性:遺忘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人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在20分鐘內能夠遺忘掉58.2%的內容。

學了新的知識,你不練習、不複習,不需要超過一天的時間,這些知識就會開始陌生,過了一個禮拜它可能又變成像沒學過的新知識。

另外,被動的接受和主動的學習,最終知識在你腦海中存活率也不一樣。如下圖:

如何能防止遺忘,將知識記得更牢固?

第一步,建立理論框架,可以藉助于思維導圖。(聽課)

第二步,積累技巧,總結錯題集。(做題)

第三步,主動分享,合作學習(共享)

第一步,做到心中有數,萬變不離其宗,一種運籌帷幄胸有成竹的感覺。

第二步,對錯題的總結和積累。單純的題海戰術,會產生一種錯覺,成績會有波動,有時好有時壞。成績好時會覺得題海戰術有用,成績不好時會覺得題海戰術不好使。

如果前兩步是知識的輸入,那第三步就是知識的輸出,也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是否理解的最好辦法。老師經常會這麼對學生說:「一個知識點你總是記不住,但是如果你找一個不懂的人給他講解這個知識點,並且讓他聽懂了,那麼這個知識你永遠不可能忘記。」

3

知識遷移能力差

聽課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做題是一個主動認知的過程。老師和書本給的是知識結構,解題運用的是認知結構。

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是有差距的,這就需要調整認知結構來【順應】知識結構,或者用自己的認知結構來【同化】知識結構。所以從聽得懂(被動明白知識結構)到會自己做(主動建構認知結構),如果差距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順應和同化。

不懂得知識遷移,最直接的壞處就是,同樣的題目,變個形就不認識了。老師課上講的題和自己課後做的題不太可能一模一樣,多少都會有點出入。但是基礎的思想和方法都是一樣的。

有的學生做題不能舉一反三,只是懂老師課上講的那道題,卻不會做老師課後布置的變式題。其本質就是不懂得知識的遷移,沒有認識到知識的本質規律。掌握方法和思想,永遠比記特定的解法有用,因為你不能指望做題的時候碰到原題,這個概率太小了。

怎麼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呢?

紮實地掌握基礎,透徹而不流於形式地理解知識點。

做題的時候多思考多練習變式題,學會將類似的題目進行比較分析,找出題目之間的共性和每道題的特性。

獨立思考,遇到困難自己先研究一番,而不是先找他人求助,養成了依賴性就很難培養能力。

4

沒有建立知識框架,知識是散的!

在學霸的腦海里,就像一本有目錄的書,想要什麼內容,先看目錄,「唰」的一下翻到那一頁就行, 簡單高效。

知識沒有建立聯繫時,就像一本沒有目錄的書,內容寫得再工整,也會在漫無目的的翻閱中消耗大量的時間。

在你的腦海里,知識是離散的,如孤島一般沒有什麼關聯。看到條件A時,你很難想到方法B、C、D,而經常是一臉懵,不知所措。而學霸不僅能對知識點記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把離散的知識關聯起來了。

在他們的腦海里,知識點之間像網狀一樣各有聯繫。他們在練習時會不斷地去嘗試不同的路口,碰到死胡同知道要記下來,知識點與之知識點間的聯繫也越來越清晰,最後能生成一幅知識地圖。不僅從條件A能到B,而且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走法,老師說的答案是最短的路線,其實還有一條更快的路線.....

如何才能將知識建立起聯繫?

一、整理筆記

能把書中的框架和重點都展現出來或者用一頁紙能把重點說清楚,就算合格。

第一步,理清結構,歸納重點。

第二步,捨棄對自己無用的部分;

第三步,按自己的理解進行整理,並重新做一個思維導圖;

第四步,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出來;

第五步,實踐,然後根據結果進行調整和改進。並不斷重複這幾步。

二、建立框架

將所學的章節、老師講過的知識點,儘可能做成筆記或導圖;

定期整理和匯總,不斷調整分支和整體結構;

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針對這四大常見誤區,希望同學們要有所警醒。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還是得艱苦奮鬥。

有你想看的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培優 的精彩文章:

你以為英語聽力拚人品,那是因為沒掌握正確的方法

TAG:匠心培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