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學術流派形成之我見

中醫學術流派形成之我見

中醫學術流派形成之我見

中醫學術流派,是由於不同醫家「所見病案不同、臨床思路不同、體會不同」,從而產生了獨特的學術觀點和診療思想,並為後世醫家推崇、繼承、發展,經過師承或學術沿革而形成不同學術爭鳴和流派,是中醫學內部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的學術之爭。

中醫學術流派,是由於不同醫家「所見病案不同、臨床思路不同、體會不同」,從而產生了獨特的學術觀點和診療思想,並為後世醫家推崇、繼承、發展,經過師承或學術沿革而形成不同學術爭鳴和流派,是中醫學內部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的學術之爭。較多研究認為,醫學流派的形成需要有開山宗師和繼承醫家、獨特的學術思想、代表作品三個條件。雖然目前對中醫學術流派的認識,從起源、流派劃分,到劃分的標準,均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然縱觀新的醫學觀點及代表醫家的出現,既有社會歷史方面的客觀原因,也有醫家自身的主觀因素,分述如下。

客觀條件

1.1 特定的社會環境是醫學流派形成的「土壤」

《傷寒雜病論》成書之時,戰爭連年,自然災害不斷,王璨《七哀》詩曰: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啼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所往,何能兩相完。」形象地描述了東漢末年戰爭、災荒所致橫屍遍地的慘烈局面。張仲景因「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故而「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成《傷寒雜病論》一書,創立了外感六經辨證和內傷臟腑辨證的辨證論治體系,成為傷寒學派的創始人。金元四大家的出現亦是如此,如劉完素生活於宋金對峙時期,是時災荒嚴重,瘟疫流行,據記載,僅金章宗前十年間,旱災就有六次之多。因社會動蕩,天災不斷,百姓疲於奔命,情志怫鬱,加之北方氣候乾燥,「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縱然熱病漸多,而時醫仍多固守《局方》,臨證投以溫熱辛燥之劑,猶如《素問玄機原病式》所言:「今人所習,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未求其本。」時已變,而方葯不變,其害多矣! 「用辛熱之葯,……而鬱結不能開通者,舊病轉加,熱證漸起,以至於死,終無所悟。」因「內火外火俱動」,故劉氏力主寒涼,同時告誡

1.2 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是新的醫學流派出現的「溫床」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醫家類》曰:「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其大的文化背景離不開宋朝思想統治局面的改變。秦漢以來「獨尊儒術」的統治階級主流思想,到宋代轉向了儒、釋、道三教合流而形成的以「理學」為主流的思想體系。寬鬆的社會文化氛圍,理學對醫家的深刻影響,促使著醫學爭鳴和新的醫學流派的出現。金元時期,少數民族統治中國,也造成了少數民族文化對漢文化的猛烈衝擊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使長期禁錮漢王朝的封建文化構架發生動搖和銳變,……醫學研究的百花齊放成為可能……」。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中,劉河間持道家思想,李東垣持王道思想、張從正的思想則具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而朱丹溪更是理學入醫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影響的直接結果。

1.3 患者人群是醫學流派形成的「基石」

臨床實踐中,不同醫家正是根據患者群體疾病的特殊性,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診療思路、處方用藥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醫學流派。李杲年輕之時,乃富甲一方,《慈禧全傳》謂其「所交都是嗜欲逸樂的貴介,起居不時,飲食失調,往往傷於脾胃」。中晚年連年戰亂,金朝末年蒙古軍開始南下,民眾疲於奔命,顛簸流離,尤其是開興元年的「壬辰之變」,致使「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 先是蒙古兵圍困京城汴梁,百姓缺衣少食,脾胃損傷,後天虧虛,即《內外傷辨惑論》所言「大抵在圍城中,飲食不節及勞役所傷」; 解圍後因饑荒較久,飲食過飽,然脾胃運化無力,又出現「胃氣虧乏久矣,一旦飽食太過而傷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故李杲強調脾胃乃元氣之本,脾胃虛弱,元氣不充,「為百病之始」,「若胃氣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其臨證重視補益脾胃,調達脾胃氣機之升降,所創立的補中益氣湯、昇陽除濕湯,均體現了溫補脾胃、升舉清陽的思想,而這種學術觀點和診療思想,與患者人群密不可分。

1.4 地域差異是醫學流派形成的必要條件

地域不同,疾病特點亦不盡相同,醫家學術特點自然有別。早在《素問·五常政大論》即載有「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備千金要方·序》曰:「凡用藥,皆隨土地之所宜。」《診宗三昧》曰:「西北之人,慣拒風寒,素食煤火,外內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裡諸邪,不傷則已,傷之必重,非大汗大下,峻用重劑,不能克應。滇粵之人,恆受瘴熱,慣食檳榔,表裡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縱有風寒,只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以表藥性皆上升橫散,觸動瘴氣,發熱漫無止期,不至津枯血竭不已也。」溫病學派的出現,乃地域因素影響醫學流派形成的最好例證。《外感溫病篇》載曰:「凡大江以南,病溫多而病寒少」,「獨是西北風高土燥,風寒之為病居多」,表明了江南乃溫病的高發之地,也是溫病學派形成的得天土壤。溫病學派代表醫家均來自於江南,如瘟疫學派代表醫家吳又可乃江蘇吳縣人,溫病四大家中的葉天士、薛生白均為江蘇吳縣人( 亦有人認為薛生白為江蘇蘇州人) ,吳鞠通為江蘇淮安人,王孟英為浙江海寧人。可見,醫學流派的形成及學術特點,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

主觀條件

2.1 學術繼承是醫學流派形成的保障

新的醫學思想的出現,既要繼承前人的醫學成就,又須有後世醫家的秉承、發揮和發展,從而保證醫學流派的形成和延續。傷寒學派宗師張仲景師從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其所著《傷寒雜病論》,亦「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繼承了《內經》、《難經》等前人的醫學精華。後世醫家如晉代的王叔和,北宋的朱弘、成無己,明代的陶華、方有執,清代的喻嘉言柯韻伯、方念祖,民國時期的曹穎甫、祝味菊,當代的胡希恕、劉渡舟、陳亦人等,以《傷寒論》為基礎,強調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的同時,各自對外感疾病的認識均有不同發揮,促進了傷寒學派學術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其他醫學流派亦是如此,如明代溫補學派代表薛立齋,繼承了李東垣脾胃學說,生理上重視「人以脾胃為本」、「胃為五臟本源,人身之根蒂」,病理上強調「脾胃一虛,則其他四臟俱無生氣」、「人之胃氣受傷,則虛證蜂起」等,發揮了東垣「脾胃內傷,百病由生」理論觀點,強調了脾胃內傷與虛證的關係; 治療上強調以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等為基礎,注重調補脾胃之氣血陰陽; 以《難經》為基礎,闡發了命門學說,將其重

2.2 學術創新是醫學流派形成的動力

醫學流派的出現,離不開自身學派代表醫家的學術創新。吳又可生活的明末清初,正是溫疫流行之際,是時諸多醫家多以傷寒論治,而患「指鹿為馬」之謬。吳氏經過「靜心窮理」,認識到溫疫一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溫疫四時皆有」,與傷寒六經傳變截然不同,故治療亦應各異,然時醫「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故吳氏將溫疫「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著成《瘟疫論》一書,成為瘟疫派之代表。晚清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和擴展,現代醫學亦隨之在中國紮根、蔓延,尤其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風發雲舉的西方文化極大地衝擊著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傳統中醫學亦不例外。在此背景下,諸如唐容川、張錫純等思想較為敏感的中醫大家,主動吸收現代醫學之成果,提出「衷中參西」的中西匯通思想,成為匯通學派的代表醫家。辛亥革命以後,針對中醫的存廢之爭,朱沛文、惲鐵樵、施今墨等一批中醫大家又提出中西醫學相互學習、相互吸收,貫通二者之長,進一步推動了匯通學派學術思想的發展。

2.3 學術秉承的主觀傾向性是醫家自身流派歸屬的 「路標」

不同醫家對前世醫家學術思想秉承的傾向性,影響著醫家的流派歸屬。明清時期,大興溫病、溫熱之風,葉天士、吳鞠通等突破傳統外感六經辨證的診療思維,指出外感溫病與傷寒之不同,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理論體系,強調方葯的輕、清、靈、巧,從而形成了溫熱學派。然該時期傷寒學派代表人物喻嘉言崇尚六經辨證,認為三焦辨證只適合於外感瘟疫,認為「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以三焦賅疫證,為變通之捷徑」,「定六經以治百病,乃古來歷聖相傳之定法。從三焦以治時證,為後賢別開生面之治法」,反對溫熱學派重三焦而廢六經的辨證思想,指出「溫熱病只究三焦,不講六經,故屬妄言」。傷寒學派的另一位代表醫家祝味菊對溫病學派觀點的批判更為激烈,否認葉天士、吳鞠通的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認為其內容缺少臨床實踐的基礎和經典理論的支持,並缺乏作為理論的嚴密性,「衛氣營血,不過解釋葉氏所習見之四種病型而已」,「葉著之《溫熱論》,非是探求病源之論,實乃應付病變之作也」。可見,對前世醫家學術思想秉承的傾向性是影響醫家自身學術流派歸屬的重要因素。

結語

從上可以看出,無論是傷寒學派、金元四大家,還是溫病學派、溫補學派、匯通學派,其形成都有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和主觀人為因素,是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醫家自身學術創新、繼承和發展的結果。需要指出的的是,雖然不同醫學流派各有自己的觀點之「偏」,但所有的理論創新都宗於《內經》,若一個新的學術觀點不能在《內經》中找到理論根據,該理論就很難得到信服,故《內經》乃各個醫學流派的理論之源泉。同時,無論是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原因,都是醫學流派形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單一因素均不能形成新的醫學流派,相反,新的醫學流派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源:《中醫藥學報》2015年2月第43卷第1期。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脫髮的辨證論治
周慎齋脈理特色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