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斷案故事:西漢太守薛宣施妙計識破詐騙者

古代斷案故事:西漢太守薛宣施妙計識破詐騙者

《折獄龜鑒》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案例彙編,宋代鄭克編著。又名《決獄龜鑒》。

該書分為釋冤(上、下)、辨誣、鞫情、議罪、宥過、懲惡、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證慝、鉤慝、察盜、跡盜、譎盜、察賊、跡賊、譎賊、嚴明、矜謹等20類。

此書的很多論斷,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和樸素辯證法要求,因此是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司法實踐的一種重要參考材料。

古代斷案故事:西漢太守薛宣施妙計識破詐騙者

《折獄龜鑒》記載了這樣一則案例:

前漢時,臨淮郡有一個人拿著一匹雙絲的細絹到集市上去賣,半路上遇雨,便把細絹打開披在身上擋雨。有個人從後面趕來,請求和他一同用細絹遮雨,他答應了。到雨止天晴當要分別時,卻為這匹細絹相互爭吵起來,兩人都說細絹是自己的,扭扯著到了官府各自還是這樣說。

太守薛宣(薛宣是西漢時期東海郊人。西漢末年的著名丞相,同時也是敬武公主的夫君。)仔細查對了很長時間,兩人沒有一個肯低頭認輸。薛宣說:「一匹細絹的價值只有幾百文錢,哪裡值得自找麻煩,前來官府衙門裡打官司!」隨即盼咐騎吏將那匹細絹從中間剪斷,每人各給半匹。

他們走出衙門,薛宣立即派騎吏跟在後面偷聽說些什麼。走在後面的那個人不斷說太守的恩賜,細絹的主人卻喊冤不止。薛宣知道這一情況後,就把那個請求遮雨的人抓回追問,那人只好低頭認罪。

古代斷案故事:西漢太守薛宣施妙計識破詐騙者

為了爭一匹縑(jiān,指雙絲的細絹)歸誰所有,這本來是個較小的案件,情節也很簡單,但要立即辨清是非卻不太容易。臨淮郡(今江蘇盱胎縣一帶)的太守薛宣竟然想出了個巧妙辦法,把縑裁成兩半分給雙方,然後派差役跟隨偷聽反應,從而認定「日太守之恩」者即進行詐騙者。

為什麼這個辦法如此有效?原來他是基於準確的心理分析:詐騙者儘管沒騙得整匹縑,而分到一半本不屬自己的財物,自然會表現出高興、感激的神情;縑的所有者在無法證明對方行騙時,被迫接受了太守的「不公正」判決,自然會發泄出冤屈、不滿的怨言。

這種相反的心理狀態之所以必然流露,就因為客觀上存在受益和受害的實況。而太守假裝成「各打五十大板」的糊塗官,更促使雙方、尤其詐騙一方顯示其真實情緒,根本料不到是在用計測試。

內此可見,這個糾紛雖小,辦法也簡單,卻充分反映了太守機敏非凡。史書稱薛宣言事斷獄「白黑分明」,對本案的處理即能得到證實。

不過,即使不採取「各分一半」的方式,也完全可以把問題搞清楚,如派人去雙方家裡調查,詢問他們各自為什麼外出。按今天的做法,也可了解兩個人平時的品行和經濟狀況,從鄰居處搜集所見所聞等。儘管辦法很多,但似乎都不如當堂裁決迅速。迅速而且巧妙的這種方式,雖然沒必要效法,卻頗能給人開闊思路,體會到具體問題當具體處理的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再坤 的精彩文章:

1936年余婉君出於什麼目的,將王亞樵的行蹤出賣給戴笠?
圖說歷史:清宮舊藏竹雕筆筒鑒賞

TAG:張再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