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祖母》 作者:李超

《祖母》 作者:李超

奶奶

 等我,再見

阿來 

00:00/05:03

《祖 母》

作者:李超

清明之時,念及祖母,竟記不得了祖母的樣子。但近幾天里,略微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對祖母的印象竟是如此清晰。

三十二年前,祖母就去世了。那時我只知道奶奶就是奶奶,不知道也沒記下祖母的姓名。三十多年過去了,村上的人們沒有將她的名字喬恩澤忘記,這使得她的姓名在我腦海中清晰下來。

我記不清了祖母的模樣,更遺憾的是在那個時代竟也沒有留下祖母的一張那怕是小小的照片。但憑著殘存的記憶和這兩天的的思緒,祖母的模樣還是漸漸地清晰起來。我看看大姑的照片,突然回憶起祖母的模樣就是這個樣子呀:低個子,稍寬的、淡淡的、稀落的眉,深陷的眼窩,瘦瘦的臉上臉蛋因有點肉還算醒目,下巴有點尖——我的下巴也是這樣子。想起了父輩姊妹幾個的臉,想起了他們的神情,祖母的印象在腦子裡鮮活了。

祖母在的時候,我還小,只記得她在病塌上和醫院裡的情形,很多事都得靠親人的口述。

二奶是前後院的文化人,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讀過書上過學,給我們講往事繪聲繪色,細緻入微,更不會像一般村婦那樣添油加醋,依感情取捨。關於往事,她講述的可信度最高。那個時代,吃水洗刷都要到村子裡的水井去打水。奶奶身體不好,水井又遠,挑水的活兒自然就成爺爺的了。二奶就給我講過一件關於爺奶挑水的生活小事。二奶講,你們家裡你爸你叔你姑幾個姊妹多,家事多,再說你爺也算不上一個勤快人。有一天,我也在你家和你奶閑坐,你奶說「峨呀,缸里木水了,你去挑點水吧!」就是不見你爺行動,可你奶不厭其煩地依舊和顏悅色地重複說這句話。你爺終於去挑水了,挑了一趟又一趟,倒滿了水缸,倒水盆,倒完了水盆倒大鍋,倒完大鍋倒小鍋,倒完小鍋把大碗小碗也排了一鍋台也倒上。但凡能盛水的東西里都倒得滿噹噹,水順著鍋台流,灶火屋下不了腳。人家你奶就是不發火——一輩子都沒見她發過火,照樣像平常一樣做飯,做好了飯喊你爺吃飯。說到這裡,二奶這個文化人也表露出非同以往的「血性」來:「要是我呀,我是不……我非……」,記憶里這一番感慨比講的故事長多了。是呀,世間這樣的妻子能有幾個,一輩子和顏悅色,一輩子心平氣和,和世人不爭,和親近的人也不爭,一輩子善良,善良得沒有一點鋒芒。三十多年過去了,爺爺始終沒忘記關於奶奶關於他們的每一個紀念日,始終將奶奶用過的傢具什物小心翼翼地保存,曾為我們弟兄無意中將奶奶病重時用過的奶瓶丟進垃圾堆大發雷霆。這該是任性面對無鋒芒的善良的懺悔吧,奶奶的一切已融入他的生命里!夫妻一場,能融進彼此的生命里,這一生無疑是幸福,對彼此對家庭都是幸事。

小姑跟隨奶奶的時間最長,現在已近半百的她也最能懂得當時奶奶一個女性生活的苦樂悲喜。關於奶奶的往事,我也相信她的口述。小姑說,小時候雖然窮,窮到連吃的都沒有,但童年是快樂幸福的,這幸福感一點都不含糊。小姑回憶里的小院比我記憶里的更清晰也更豐富,院子沒有院牆,倒有幾棵蘋果樹。夏夜睡在院子里,半夜有成熟的蘋果從樹上落下來掉在枕邊,還能吃兩口潤潤嗓子,這爽勁兒應該是姑姑說的幸福的滋味吧。今天把這些講給我的孩子們,他們覺得這是童話,但這卻是姑姑小時候奶奶在世時真真切切的生活。小姑說,奶奶一輩子都沒有大聲說過話,生怕嚇到誰,沒有發過火。姑姑也是從這幾棵蘋果樹講起的。在那個物質奇缺的時代,蘋果無疑是奢侈品了,蘋果吸引著村上挺多的饞貓子們。蘋果還沒有成熟,就有小孩子們來偷。小姑看見了,想蘋果還沒吃到就要被人偷光了,自然是氣得不行。可奶奶不溫不火,依舊和顏悅色地對來偷蘋果的孩子說:「娃兒們,一個人摘一個嘗嘗味兒走吧,蘋果都還木熟哩,等長熟了再來摘。」偷蘋果的孩子們還是會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地來偷,因為這裡的主人從不會像別的主人一樣八輩祖奶地臭罵的。對一群偷蘋果的孩子尚且如此,可以想見奶奶平日里是怎樣和自己兒女們相處生活的。有這樣的母親,即便物質生活再難,兒女的童年生活也一定會是甜的。所以我想之所以姑姑回憶童年的感覺是毫不含糊的快樂幸福與有一個這樣的母親是密不可分的。

奶奶年輕時就落下了氣管炎的毛病,後來發展成了肺氣腫、肺心病,五十多歲就去世了。那是一個缺醫藥、缺醫術也缺金錢的時候,也許是心裡念想著家裡的經濟狀態,也許是對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數,生病之時她從沒有主動要求去醫院治療。我見過太多在醫院裡吸氧用藥的肺病病人的痛苦,但唯獨對奶奶這個因肺病而去世的人的痛苦情形印象不深。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爸爸給奶奶熬中藥的味道特別難聞,現在想來,奶奶的病痛應該比起我聞到的中藥味更難以忍受。也怪不得爸爸在別人提起奶奶的病情時總說「別說了!」三個字的情形。現在我懂了,奶奶的臉上寫著慈祥,還刻著堅毅!

清明節,年幼的兒子說「爸,你奶哩,你奶是不是死了?」我沒有回答他,他明白是默認了。但我的心裡確確實實地有一個回答是我的奶奶沒有死,她還在!我想起了生活中的許多鏡頭:父輩姊妹們那慈善的面目、不爭的習慣、柔和的聲音、任勞任怨的態度不就是祖母的影子嗎?兒時我們弟兄幾個也淘氣地偷別人的瓜果,但從未像村子裡其他的孩子們那樣挨過罵,甚至有的時候有鄉親主動地把瓜果送給我們吃。現在想來,最大的原因是鄉親們知道我們是喬恩澤的孫子。那年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對我說「爸,同桌招我頭髮辮,把我頭髮都弄亂了……」我說:「那你為什麼不xiehuo呢?」女兒擔心地說:「我要是把人家xiehuo哭了哩?」那時給女兒的表現作了一個注釋——「人之初,性本善」。今天想來,這個注釋錯了,她是奶奶的曾孫女呀,她的身體里也流淌著奶奶的血液,那血液里有著奶奶植根於骨髓里的良善。給小子起名字的時候,我執意想他的名字里得有一個毅字,給他一個長大了能像他爸爸一樣的期許。今天想來,這個毅字不是我起的,它應該源於祖母。祖母把毅字給了父親,父親幾十年風裡來雨里去,當好了他們姊妹幾人的大哥,也扮好了父親的角色。父親影響了我,我又想把這點期許給兒子。近些日子,微信熱文里盛傳著一篇文章《你的善良,得帶點鋒芒》,我也曾共鳴並轉載。想起祖母,我知道我錯了。你只管善良,帶什麼鋒芒?仁慈、寬厚、善良是人性中最美的底色,在這個底色上還要添上什麼不和諧的鋒芒呢?奶奶就是一個最好的詮釋,她以這點影響了幾代人,影響了我們這個家族裡諸多的家庭。

奶奶,你已走三十二年了,但,你走未走遠!

作者李超,教育工作者,任教於紅泥灣鎮鎮直小學。愛好讀書,愛好寫作,愛好書法,熱愛教育......

鏈接閱讀

公眾號聯繫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鄉村 的精彩文章:

《和春遇見》作者:郭天芬//興宛學校

TAG:看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