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群雄並起,圍剿滴滴

群雄並起,圍剿滴滴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美團的邊界擴張再一次把滴滴推上戰場。而且戰火四起,更多玩家藉機重振旗鼓,緊緊咬合滴滴。

鈦媒體注:美團打車、首汽約車、嘀嗒、神州、易到,任何一個都難以撼動滴滴,但是加在一起呢?下文作者焦麗莎,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鈦媒體已獲取授權,略經鈦媒體編輯。

三月的上海,網約車大戰再次爆發。

千里之外的北京主戰場,首汽約車、嘀嗒出行和神州、易到虎視眈眈,他們懷揣鯨吞的野心,目標是打掉滴滴的1/3市場。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勝利。

2015年2月和2016年8月,滴滴和快的、滴滴和中國優步的兩場戰役最終以合併收場。如今的滴滴,坐擁網約車市場近九成份額。2017年12月新一輪40億美元融資完成後,現金儲備接近120億美金,估值高達560億美金,超過曾經的出行霸主Uber,全球的員工數逼近萬人。至此,滴滴似乎已經穩坐出行市場的鐵王座。

曾經兩次預言比賽結束的程維,現在來看為時過早。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合併後,又遭遇中國優步大舉進攻;2016年8月,滴滴收購中國優步,程維說中國主場的比賽結束,接下來要打客場(國際化)比賽。

他沒有想到,美團的邊界擴張再一次把滴滴推上戰場。而且戰火四起,更多玩家藉機重振旗鼓,緊緊咬合滴滴。

2018年3月,美團打車從南京殺入上海。「國家隊」首汽約車和嘀嗒出行相繼殺回計程車市場,叫板滴滴。曾經命懸一線的易到也喊出免傭金重回賽道,3月27日高德也低調上線順風車業務,4月3日,攜程宣布旗下專車業務獲得網約車運營資質。但是今非昔比,網約車新政落地後,每一位玩家都將是「戴著鐐銬的舞者」。

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月之內。加之4月4日凌晨,摩拜股東大會通過了美團以27億美元收購摩拜單車的決議。這場閃購發生後,美團手中不僅多了一張共享單車的王牌,也搖身一變成為出行市場最有可能挑戰滴滴的變數。

而且就在前一天,阿里完成收購餓了么,幾乎同時擦肩兩場收購交易(據傳滴滴曾向餓了么和摩拜伸出橄欖枝)無疑給滴滴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低調在無錫上線外賣,與其說是「賭氣」,不如說是滴滴的一記反擊。而滴滴方面的說法是,將「運送人」的經驗和演算法技術延伸到「運送物」,很自然。

新選手

程維是在王興的鼓勵下創業的,而且第一版「嘀嘀打車」還曾被王興說成「垃圾」。兩人都不曾想到,如今會在出行的十字路口相逢。

程維在接受《財經》雜誌採訪時,談及滴滴和美團接下來的「戰爭」,他引用成吉思汗的一個典故,隔空回應:爾要戰,便戰。他還強調,本質上要敬畏每一個領域背後的深度。美團不是最弱的(對手),但也未必是最強的。

但是傳聞稱,滴滴曾派出數名高管前往南京探清實況,而且在今年4月上線滴滴外賣,直接把戰火引到了美團後院。

3月21日,美團打車登陸上海。雖然上線不到半天,就接到了監管部門的「約談」,被要求後台數據接入政府監管平台,以及遵守合規性不得發起價格戰擾亂市場秩序。但是,政策監管也是滴滴的軟肋,並未阻止美團打車前進的腳步。

根據美團公布的數據,美團打車上海上線首日完成訂單量便突破15萬單,第二天日完成訂單量則超過25萬單,第三天這個數字更是突破30萬單。為了吸引更多全職司機,美團打車對司機前三個月免抽成,之後的抽成比例為8%,而滴滴快車的平台抽成在20%左右。

「打車的需求很強,我們的目標是拿到三分之一的市場。」美團點評CEO王興說。如今,美團打車在補貼的刺激下已經達標,但是如何守住市場份額有待驗證。滴滴方面的數據顯示,滴滴在上海日訂單量已經超過150萬,這樣計算美團日訂單30萬,占滴滴1/5。

滴滴區域運營高級總監孫樞表示,從網約車誕生開始,每一次競爭都從補貼大戰開始,最終以安全體驗效率決勝。要感謝美團大力補貼用戶,和滴滴一起把市場做大。但最終能不能留下用戶還是靠核心價值,要看產品是否有差異化。

他還提醒,補貼畸高(客單價200%)就會帶來黑產和刷單,這會對整個出行業造成巨大創傷;同時允許大量外牌車湧入,不做安全排查,更是災難性的風險。

事實上,美團打車推出早期,大多數人是持懷疑態度的,背後的投資人卻很堅定。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稱,「王興跟我講要做打車的時候,我覺得是好主意。當時也有投資人反對,擔心打不過滴滴,擔心燒錢太多。」但她的考慮是,用戶有無需求,市場的痛點是否足夠大。大概有30%的用戶打車是去吃飯,與美團點評平台的用戶重疊。所以,這是剛需。

美團做打車的信心,也來自司機和用戶對滴滴「壟斷利潤」引發的不滿。經過了滴滴快的、滴滴Uber的兩場燒錢大戰,又掃平順風車、代駕等細分出行戰場,滴滴幾乎掌控了國內出行市場的絕對話語權。

即便如此,10個月前王興第一次公開談到美團做打車。他給出的兩個理由是,現有網約車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美團的業務特徵很大程度上與位置服務有關。

2017年10月份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餐飲平台總裁王慧文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當被問及美團打車業務進展時,他巧妙作答,「消費者不滿意你就敢幹這件事,能滿足投資收益率也敢幹,即便很燒錢,也要相信商業規律。」

當美團打車在南京運營十個月後,高調喊出再進七城的時候,市場的呼聲高過質疑。但是司機線上招募剛結束,美團打車就被擋在北京市場的門外,原因是未獲牌照,至今依然未知。但是進入上海之後,美團先後獲得了杭州和成都頒發的《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

美團做出行的野心始於2017年2月14日南京上線;11月初美團點評的分時租車業務在成都試點運營;12月美團點評新成立出行事業部,位列四大主要業務之一。如果說這些動作還不足以撼動滴滴,那麼收購摩拜既讓美團三線作戰(外賣、打車、單車),也不失為對滴滴的一次進擊。

有報道稱,美團收購摩拜的推動者是騰訊,而且作為滴滴的最大機構股東,騰訊的代表在摩拜董事會上口頭否決了滴滴投資摩拜的方案,背後的原因不得而知。

如今滴滴和ofo的關係依然焦灼,但是共享單車不管是作為高頻的流量入口,還是更底層的出行入口,對於滴滴和美團這樣超級平台的價值都不容忽視。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共享單車幾乎消滅了1~3公里的短距離訂單,幫助了網約車、計程車釋放了一些運營壓力,減少空駛,也是一種運力的補充。

早在去年9月,摩拜增加網約車入口接入首汽約車。按照首汽約車CEO魏東的分析,不管是網約車、共享單車甚至共享租車,這些出行場景都需要聯動。也就是說,兩個輪子和四個輪子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共享單車只是做垂直的單車業務空間不大,但是連接得越寬機會也就越大。

在一位互聯網觀察家看來,「美團的核心業務是以生活消費和內容為主,這樣的基因決定了平台的確有延伸性出行的剛需,而且大多是中短途訂單和即時性訂單,所以美團更適合做計程車。」

此外,他認為,美團和滴滴都是撮合型交易平台,網約車卻是服務一個人的過程,離不開線下的運營體系。而且網約車又是一個運力總體受政府監控的行業,邊界很明顯。所以美團想複製以前的撮合型交易的經驗,在網約車是不能夠完全複製的。

但是,這也是美團不得不做的動作。尤其是在阿里收購餓了么之後,阿里將與美團直接開戰。「美團現在是獨狼戰術,如何把巨大的流量優勢變成堡壘。在這種情況下,美團需要擴大城牆的邊際,這個堡壘越寬、越厚,它就越安全。」一位行業人士稱。

一定程度上,滴滴外賣和美團打車的思路如出一轍。滴滴掌握出行的大數據,美團掌握吃喝玩樂的大數據,彼此在特定場景下有交集,但不是互相替代。

老對手

時隔四年,計程車再次成為出行市場的香餑餑。

當年滴滴快的的燒錢大戰不僅讓計程車司機賺得盆滿缽滿,也讓合併後的滴滴穩坐出行霸主的寶座。但是去年下半年開始,首汽約車上線計程車業務,嘀嗒拼車升級為嘀嗒出行上線計程車,就連「死而復生」的易到和新晉選手美團也殺入計程車戰場。

多位網約車從業者表示,滴滴在過去幾年,的確通過技術手段提高了出行效率,降低了空駛,減少了無效等待。但最大的問題是,把大量私家車接入有償運營的平台,改變了傳統出行市場的成本和運營結構。事實上,美團和易到等平台也採用了這一模式。

雖然,計程車是滴滴起家的業務形態,但是滴滴並沒有找到單純依靠計程車的盈利場景。在魏東看來,計程車變成網約車的本質是供給和需求的新匹配,減少時間成本提高了效率,應該有人為此買單。一定程度上,網路預約計程車和專車、巡遊車都是相互依存,首汽上線計程車業務給了計程車司機和乘客一個更多選擇。

在傳統計程車公司向網約車轉型的隊伍中,「國家隊」首汽約車算是轉型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家。

魏東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稱,首汽做網約車更多考慮的是,計程車轉型倒逼新的業態出現。理論上來講,計程車公司都應該從巡遊車向網約車加巡遊車相融合的方向走。

首汽已經將平台原有的計程車基本都轉變成網約車,還向全國各地計程車公司開放合作聯盟。魏東堅信,各地的中小計程車公司單純搞一個平台很難成功,必須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統一平台,「一個APP走全國」。

雖然首汽約車去年年底已經接入了近6萬輛網約車,但運力不足依然是魏東最頭疼的問題。在魏東的設想中,首汽約車未來賺的不只是司機的服務、車輛運營的費用。他把車輛定義為一個載人的移動終端,未來將通過娛樂內容等增值服務實現盈利。在魏東看來,首汽、滴滴、嘀嗒、易到等平台,未來都應該比拼服務差異化和創新。

在去年11月首汽約車的C輪融資中,出現了李斌的蔚來資本的身影。魏東說,我們看到的是整個蔚來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首汽約車不能只做網約車這個單一業務,未來大家會有縱深交叉合作的機會。所以蔚來資本的入股,有利於幫助首汽約車打通資源。

巧合的是,李斌與嘀嗒也有著緊密的關係。就在美團收購摩拜之後的第二天,李斌曾到訪嘀嗒位於來廣營的總部。不難想見,嘀嗒也是李斌出行帝國的一塊重要版圖。

早在2014年12月31日,嘀嗒拼車就拿到了李斌創辦的易車領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2015年5月6日的1億美元C輪融資中,易車網與崇德基金、摯信資本、IDG等共同投資了嘀嗒拼車。2017年7月,李斌的蔚來資本也曾低調投資嘀嗒拼車。

從去年年初開始,李斌多次勸說嘀嗒出行CEO宋中傑上線計程車業務。但嘀嗒內部聲音不一。

直到去年10月,嘀嗒上線計程車業務,今年1月嘀嗒拼車改名嘀嗒出行。嘀嗒的計程車業務採取了和滴滴早期類似的搶單模式,平台不設任務數也不強制派單,同時摒棄了動態加價和打賞叫車的模式。嘀嗒平台為司機和乘客提供信息匹配,不引入競價機制,也不抽取傭金。

目前在多個城市的情況是,計程車司機會極力推薦客人下載嘀嗒出行APP,註冊成功後司機得10塊錢,用戶得7張優惠券。這樣簡單粗暴的地推方式,也曾出現在滴滴快的早年的競爭中。

嘀嗒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中旬,嘀嗒已開通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佛山6個城市,通過嘀嗒認證的計程車達14.2萬輛,佔6個城市計程車總量的比例超過70%;認證司機超過18萬名。

即便如此,依然有出行行業從業者並不看好,「想要在計程車市場對抗滴滴,除非嘀嗒出奇招,但是目前並未看到。」

上述人士的觀點是,嘀嗒通過拼車業務掌握了私家車主的車況,切入汽車後市場或者二手車、新車交易是更好的方向。而且,嘀嗒並不是一個拿到巨大融資的平台,體量也不大,雖然現在通過補貼獲得了增長,但是還不足以撼動滴滴的位置。它需要不斷拿新的融資才能保持增長,「所以這種做法在沒有新的商業模型出現之前,我是持保留意見的」。

宋中傑很清楚,補貼帶來的終歸是一時的狂歡,冷靜之後的用戶依然會用腳投票。「最終拼的還是綜合乘車體驗,過去網約車市場過分追求規模和速度忽視了一些東西。」

宋中傑自認為出發點很樸素,「計程車業務曾經是移動出行的先鋒隊,但是現在逐漸被淘汰了。滴滴的快車業務最終是為了替代計程車的。而且嚴格來說,低於成本的定價體系是不正當的競爭形式。計程車是強監管的業務形態,這個產能不應該被淘汰。

就在不久前,南京曾發生幾千輛計程車司機退租事件。背景是美團與滴滴大打補貼戰,倒逼計程車陷入尷尬境地。目前,整個計程車市場的網約化程度不到3%。宋中傑堅持認為,計程車就是嘀嗒的網約車,而嘀嗒就是計程車的移動出行平台。

宋中傑的勇氣來自三個方面。壟斷帶來的超額利潤,一定會被其他創業者逐利;滴滴本身的規模不具有網路效應,其他玩家還有的做;壟斷之後很難堅持用戶第一的初心。

當然,宋中傑的野心也不止於計程車網約化,未來他希望聯手汽車製造廠專門定製計程車,製造更適合商業化運營的計程車。未來,嘀嗒也並不會採用抽成的方式獲取利潤,「作為出行撮合平台,最多收個服務費,而且是固定額度的。」

守城者

直插對手心臟這件事,程維也干過。

滴滴和Uber在中國戰事膠著時,2015年9月份,滴滴向Uber在美國本土的競爭對手Lyft投資1億美元。投資人王剛回憶說:「他們抓住了我們一綹頭髮,我們則揪住了他們的鬍子,這種對抗方式的確不能殺死對方。每個人只是想贏得未來談判的主動權。」

2013年滴滴攻佔上海時,程維也曾給CTO張博下了死命令,「拿不下上海,就別回北京」。張博白天去試各種方法,晚上十一點回來看數據,直到凌晨兩點。第二天八點又出去試各種方法。「我們做很多事情是不留後路的,那個山頭必須拿下,這也是滴滴的文化。」

按照如今的戰局,巨無霸滴滴正遭遇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的態勢。

去年年會,滴滴出行CEO程維曾說,2017年是滴滴特殊的一年,滴滴經歷殘酷戰爭之後有了一個關鍵的窗口期。在今天中國互聯網、全球互聯網殘酷競爭是常態,修鍊內功是難得的幸運時間。

但是滴滴似乎並未充分把握好這個窗口期。司機對於平台高額抽成的抱怨,以及乘客高峰期打車難、等候時間長等的吐槽也頻頻出現。

程維曾坦言,滴滴的體驗還沒有足夠好。「過去一年的時間,每周一早上九點鐘的第一個早會,我們所有高管坐下來,不是關注增長,而是一起思考復盤我們是否有服務好用戶。」

滴滴作為一個雙邊關係平台,網約車新規帶來的運力減少必然導致供需失衡。這也是所有網約車平台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如何打這場守衛戰?擺在程維面前的一個選擇是,把出行行業做重,抬高競爭門檻建立護城河。

如今招募司機不再是滴滴最優先的任務,而是專註於尋找更多車輛資源,讓沒有汽車的司機也可以在滴滴平台上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滴滴成立了新的汽車開放平台,其工作是研究如何通過租賃公司向司機提供車輛。

2017年滴滴2億美元投資人人車後,又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從人人車採購200萬輛二手車,主要形式是融資租賃。除了人人車,滴滴還與上百家汽車租賃公司簽下合作協議。

今年3月19日,滴滴發行額度為100億元的ABS(資產證券化)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批複,首期擬發行規模是3億元。此次ABS募得的資金將用於租賃公司購置新車補充滴滴平台的運力。

對此,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分晰稱,「ABS在國內還是一種比較新鮮的玩法,但是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

這些動作的背後,都是滴滴擴充運力的迫切。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滴滴的一系列動作恰恰因為它的主營業務尚未足夠安全,所以它必須快速尋找新的邊界。「滴滴每天1400萬單的快車交易量(未確認),但是快車處於灰色地帶。滴滴應該盡量與政府部門溝通延緩新規執行的落地;尋找體量足夠大的新業務增長點,比如充電樁和汽車金融;無人駕駛的新故事是很有想像力的。」

但是,他提醒,滴滴絕對不能造車,因為這樣會跟所有汽車廠商對立。

去年年底完成新一輪融資後,程維曾公開表示,滴滴未來的方向是加大AI交通技術的投入,加速國際化進程以及新能源汽車等創新業務。現在看來,美團和一眾新對手的出現,很可能打亂了滴滴的計劃。

「滴滴是否出手,取決於對手在出行業務上的投入有多大。「美團打車將擴張到七個城市的消息,顯然刺激了滴滴。互聯網觀察家Keso的觀點是,滴滴必須採取防禦型進攻的手段制約對手,出行市場一旦被切走20%,滴滴的估值必將受影響。

滴滴總裁柳青曾在年會演講中說,最近幾年的CES展上,那些百年的汽車企業豐田、大眾、戴姆勒,都紛紛修改了自己的使命。不再是「汽車製造商」,而是「出行服務提供商」(Mobility Service Provider)。柳青堅信,出行領域最後的冠軍,一定是一家萬億美金市值的企業。

而這,就是滴滴所處的賽道,也是滴滴的敵人們所處的賽道。(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發現鈦媒體,72問新生機;碎片時間,系統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冷鏈物流行業拐點將至,提前診斷9大行業熱點問題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3月29日收錄投融資項目18起

TAG:鈦媒體APP |